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贤淑哥)
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
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B.中国人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因此它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认为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请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树立家国情怀。(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6-9题。
疗马
吕树国
寒露日,午后。阴。
马军头急红了眼,舍弟被关了禁闭。
我去禁闭室看舍弟,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
我说,不为马,只为你。
我又说,为我们的这一大家子,为我们的“元亨相畜驿”。
舍弟说,天命如此,我们斗不过天。舍弟脸色沮丧,看样子已不抱希望。
舍弟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不甘心。我们喻家祖上有训:“不做良相,便做良医。”良相治世,良医治人。我也算饱读诗书了,曾经有段日子,亦想走仕途,做济世良相。可这个混乱的世道……我知道良相我是做
不成了。
说起来话长,很久以前,为躲避战乱,我随家人、族人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坳里安家落户。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片滩涂草场,我们刚到时,遍布茅草,比及人肩,族人就割下茅草,搭房盖屋。天长日久,落地生根,族人为图方便,就地取名为茅滩场。我良相之梦破灭后,便遵照先祖遣训,带着舍弟走上了行医之路,主要治人,兼治牲口。茅滩场在我看来是块福地,我常在采草药的时候,站在山头远眺、俯瞰。四周大山高耸而苍茫,山下的茅滩场形同锅底,山上雪水泉水,渗到锅底里,而锅底的正中央的平地正好凸出来,形成了环形河流,四面青山的倒影跌进环流里,上下一碧,茅滩场里便山风清朗,水草丰茂,颇有点陶公《桃花源记》的味道。
哪承想朝廷看中了茅滩场,认为它是养马的天然牧场,又远离外界,算是大后方。一时间,一向宁静的茅滩场人欢马嘶。牲口多了,我和舍弟就成了专业兽医。说来凑巧,管理军马的军官也姓马,人们都叫他马军头,他到了茅滩场不久,拜访了我们兄弟俩,最后他说出来拜访我们的真正目的:听说你们治牲口有一套,来做我的专职马医吧。我说,军爷放心,术业有专攻,民马也好军马也罢,都是马,只要生病了,我们理当救治。马好,马军头态度也好,看到了老远就抱拳致意。
瘟疫开始后,眼见军马一匹匹倒下,马军头脸色越来越难看,见到我们抱拳致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杀气。舍弟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直视他。
一天晚上,我查阅了先师祖马师皇残卷,发现一味药方,能治此病。药方的原理不复杂,是“以毒攻毒”的疗法,内服汤药驱毒,外施针灸
放毒。我欣喜若狂,次日一早便叫上舍弟,前往北山燕山寨。燕山寨顶峰遍生毒草,我们采了一筐马上下山,煮沸,准备好银针,先在我自家的小马驹身上做实验。小马驹刚染病不久,尚未显出病态,只是身上微烫,眼里没了多少神采。如果治好了它,就大功告成了。我和舍弟满怀期望地把汤药灌进它的嘴里,在它嘴唇上扎了一排银针。俄顷,毒血顺着小马驹鼻孔和针眼慢慢流出来,眼睛也亮了一下。舍弟对我一笑,但我没敢掉以轻心,我心里明白,要是能挺过今夜,才算成功。当晚小马驹精神了些,吃下几口草料。我让舍弟去睡,我守着。三星偏西之时,我听到小马驹喉咙里咕咕几声,扑通倒地,喘了几口气后,不动了。我呆呆地看着小马驹的尸体,按照药理,没有出错,可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巨大的惶惑之中。蓦然回头,发现舍弟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身后,神情默然。
天亮之时,门外一阵嘈杂,一队士兵闯了进来,二话不说,绑了舍弟。出门时,一个小队长模样的士兵对我喊道:喻本元,我们军头说了,要你赶紧想出治马的方子,用方子来换你兄弟!
谷雨日。晴。
我去了一趟双蟾寺。
本来以为寻得了药方,结果却治死了小马驹,舍弟也因治马无力被抓去关了禁闭,我心下郁闷,便想去双蟾寺找住持慧远大师聊聊,他是我的朋友,也懂医术,不妨让他看看方子,指点一二亦未可知。
进得寺中,我没过多客套,把方子给慧远过目,也把治马过程说了说。慧远看着方子,脸色严肃,说,兄台这方子,方略没问题,老衲只是觉得用药太猛,你看,你用的都是虎狼之药,大病需慢治,用药过猛,适得其反啊。
我一听,醍醐灌顶,只怪自己用心太躁。马上决定告辞,回去找温和的方子,再行实验。
慧远说,兄台不必操之过急,用了斋饭再走不迟。我想想也是,说,看我这急性子,大师见笑了。
小僧将斋饭端至院中一棵紫薇树下的石桌上,我吃得很香,说实话,多少天了没吃过一顿饱饭。饭后用茶之际,慧远指着紫薇树说,紫薇树又叫痒痒树,何哉?是说这树长得不疾不徐,无论多高,根茎都一样粗,长到一定程度,必定摇摆,像是挠痒痒一样。看似根基不牢,但是一摇一摆间却练就了韧性,怎么都不会倒。兄台,所谓大刚若柔,大砺若温,民间智慧啊,做人如此,我想用药也理当如此。
我放下茶盏,一躬到地:谢大师教诲,本元懂了!
从双蟾寺回来的路上,我已想到两味药,黄连,性燥湿,但能泻火解毒;甘草,性温,调和诸药,能缓解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果把这两味药结合使用,二者平衡,再配以针灸,祛除马匹体内毒素,加以精料调养,必能药到病除。想到此,我脚下生风,很快回到茅滩场。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禁闭室,自那次去看望了舍弟一次,很久没去了,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上次去看他时,他很绝望,我要给他信心,也想听听他的意见。
舍弟在木栏后面看我兴冲冲的样子,说,哥,是不是找到药方了?见我笑而不语。又说,哥,先别说,看我俩是不是想到一块儿了,你是不是想把内服药换成黄连和甘草?
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说,本亨吾弟,咱哥俩想一块儿了!
舍弟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事,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这才想明白,正等你来跟你说呢,你就来了,哈哈。
我笑说,吾弟这禁闭关得值……
之后的事情简单了,我带领几个弟子按方施药,果然控制了瘟疫,解救了舍弟,也让“元亨相畜驿”再次声名远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寒露日”“谷雨日”主要是为了交代时间变化和天气变化,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大。
B.喻本元遵照祖上遗训,一开始想做济世良相,但由于自己学力不深,再加上世道混乱,终未实现自己的仕途之梦。
C.在治疗小马驹的过程中喻本元兄弟二人的心理经历了起伏变化,从开始满怀期望,到初见疗效的欣喜,再到最后治疗失败的绝望。
D.小说对慧远大师的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突出其过人的智慧,慧远大师的语言具有哲理性,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7、关于文中的茅滩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茅滩场是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主要地点,喻本元和其族人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了茅滩场。
B.茅滩场周围的环境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环境相似,作者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喻本元与其弟走上了行医之路,而茅滩场周围大山药草丰富,为喻本元兄弟二人行医提供了方便。
D.茅滩场遍布的茅草比及人肩,朝廷看中了这样的自然优势,使其成为养马的天然牧场。
8、小说一开始便交代“舍弟被关了禁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在谈及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时,吕树国强调他是想通过这篇小说
来表达“疗马,也是疗人心”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B.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C.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D.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存危国”的“危”指危险,和《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取不同义。
B.“使陈臣思”的“使”指让,和《将进酒》的“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使”取相同义。
C.“相保也”的“相”指相互,和《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的“相”取相同义。
D.“疾定”的“疾”指快,和《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取不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B.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C.颜率再次出使齐国,面对齐王,他首先主动表达对齐国相助之恩的谢意,接着表示东周愿意献九鼎给齐王。
D.颜率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凭借一人之力,化解国家危难,本文中颜率的说辨艺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的说辨艺术有何相似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②元祐七年三月,作者等二十六人同游西池。
15、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影乱,莺声碎”二句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
B.“携手处,今谁在”照应“人不见”“空相对”,突出作者与昔日友人不得相见的伤感。
C.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初春的景象,显得鲜明生动。
D.本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
1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其中包含了重要的民本思想。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曾用比喻的手法充分肯定人民力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仁人志士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0月16日上午,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十年来,骆驼湾村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不仅依托绿水青山引进阜裕公司,打造了民宿旅游业,还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扶贫产业。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了17480元。
骆驼湾村口“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几个大字 ① ,说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
和骆驼湾村一样,顾家台村干部群众共同收听收看了二十大开幕会,看到精彩处不时鼓掌喝彩。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满怀信心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把顾家台村打造成宜游宜居宜业的生态名村。”
顾锦成的信心来自这些年 ② 的变化:黄土墙、青水瓦、滴水檐、花格窗的太行山风格民居宽敞明亮,新铺的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上山入户畅通无阻;卫生室、文化中心、文化书屋、健身广场、幸福院 ③ ;50个香菇大棚拔地而起,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西的南山果园,500余亩苹果给村民带来不菲收入……
阳光照耀下,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B.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C.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D.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在学校,总有学生抱怨该记的东西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又很快忘记了。我们先看看①,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被人的大脑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学习中需要这种经历或经验时,就能及时呈现出来。譬如:见糖知甜、见盐知咸等。②,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遗忘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原先识记过的内容。
( )。据科学家证实,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仅挖掘了10%,还有更多地记忆发挥空间。③?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常说的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慢”。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文中“先快后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像他这种“聪明人”,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
B.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
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B.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贮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C.对于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D.对于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贮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空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认为:“在中国文化里,文化本身是变的,不可能永远复制上一代的老框框。”虽然中国文化的根基不容动摇,但如果已有的文化内容不能适应客观的变动,就要出现新的东西。
材料二:在二十大专访中,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指出:“我们党有很多的理论就是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如说现在讲的‘绿色发展理念’,其实在古代也有体现。比如现在提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者的精神内涵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有辉煌灿烂的文明,有牢固的文化根基,为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创新者。上面两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B
4.①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②对比论证,作者通过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来突出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③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④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任答两点即可)
5.①认识到家与国是相统一的。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维护家庭和谐,以仁爱友爱之心对待家庭成员,家和万事兴。②认识到国与族的统一性。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维护民族文化,要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③认识到国与国土的统一性。树立家国情怀就要维护国土完整,推动祖国的统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C.“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D.“因此”强加因果。由原文“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可知,“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不是“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的原因。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是不需要契约的”错误,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可概括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认识到家与国是相统一的。所以要重家庭建设,维护家庭和谐,以仁爱友爱之心对待家庭成员,家和万事兴。
依据“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可概括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认识到国与族的统一性。所以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维护民族文化,要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依据“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可概括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认识到国与国土的统一性。所以要树立家国情怀就要维护国土完整,推动祖国的统一。
6.D 7.B
8.①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喻本元之弟被关了禁闭,喻本元为了解救其弟,小说才有了后文查找医书医治小马驹、去双蟾寺找慧远大师等情节。③衬托喻本元爱弟心切的形象,同时也为喻本元之弟完成思想转变做铺垫。
9.①从喻本元的角度来说:喻本元行事操之过急,用心太躁,得到疗马良方之后小马驹仍不得救,后来在慧远的点拨之下,他明白做事应不疾不徐,刚柔并济,做到大刚若柔,大砺若温。②从喻本元之弟的角度来说:喻本元之弟一开始认为斗不过瘟疫,在经过禁闭之后说出“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的话,这可以看出他内心得到成长,懂得遇到困境不怨天尤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鉴赏文学形象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 小说中的“寒露日”“谷雨日”交代了小说时间上的变化,由阴到晴的天气变化则暗示着故事情节向好的方面发展,“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大”
有误。
B.“但由于自己学力不深”错误,原文“我也算饱读诗书了,曾经有段日子,亦想走仕途,做济世良相。可这个混乱的世道……我知道良相我是做不成了”,可知是“饱读诗书”,而非“学力不深”。
C.“绝望”程度过重,原文“我陷入了巨大的惶惑之中。蓦然回头,发现舍弟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身后,神情默然”“本来以为寻得了药方,结果却治死了小马驹,舍弟也因治马无力被抓去关了禁闭,我心下郁闷,便想去双蟾寺找住持慧远大师聊聊”可见是“最后治疗失败的失望”。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环境描写的能力。
B.“作者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错误,原文“茅滩场在我看来是块福地,我常在采草药的时候,站在山头远眺、俯瞰。四周大山高耸而苍茫,山下的茅滩场形同锅底,山上雪水泉水,渗到锅底里,而锅底的正中央的平地正好凸出来,形成了环形河流,四面青山的倒影跌进环流里,上下一碧,茅滩场里便山风清朗,水草丰茂,颇有点陶公《桃花源记》的味道”,选文描绘了风景优美、水草丰美的的茅滩场是出于对它的热爱之情,借《桃花源记》里的美景来比对它,只是为了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山水之美。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马军头急红了眼,舍弟被关了禁闭”,由突发的紧急事件开头,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关禁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先说舍弟被关了禁闭,再讲述为什么会被关禁闭,接着说喻本元拜访大师寻得良方,拯救了他弟弟;
“我说,不为马,只为你”,也表现了兄弟之间的亲情;
“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舍弟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事,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这才想明白”,弟弟前后对治疗疫病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在“关禁闭”的其间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弟弟思想的转变,由消极无望变得积极有为。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疗马,也是疗人心”依据文章可以从两人各自的角度分析。
从喻本元的角度分析,“我欣喜若狂,次日一早便叫上舍弟,前往北山燕山寨”“我和舍弟满怀期望地把汤药灌进它的嘴里,在它嘴唇上扎了一排银针”,从发现古方到采药再到煎药给小马喝,前后不过两日,行事操之过急,显然没有深究药物的原理导致小马死亡。“兄台,所谓大刚若柔,大砺若温,民间智慧啊,做人如此,我想用药也理当如此”,喻本元经过大师的点拨,他明白了做事应不疾不徐,刚柔并济,做到大刚若柔,大砺若温。
从喻本元之弟的角度来说,“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弟弟一开始对待治疗疫病是消极的。经过在禁闭其间的思考,也成熟了起来,变得积极有为,“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弟弟也得到了成长,变得更有担当更有毅力。
10.C(原文标点为:夫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11.C(“好自相扶将”的“相”指偏执动作一方,这里可以翻译成“她”。“危乎高哉”的“危”指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指痛心。)
12.D(“心悦诚服,自动放弃”错。根据文本理解,应该是无可奈何。)
13.(1)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4分。 “效”“挈”各1分,判断句
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
(4分。“纵”“何途之从”“窃”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诱之以利 ②畏之以难(害)(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翻译:
秦国发兵逼近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他想带领军队攻打东周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远扬;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家尊贵的宝物,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恭敬庄严地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假如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
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又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罢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初春”错误。结合“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可知,应为“暮春”。
16.①一语双关,言简意深。“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飞红”以颜色借代花,“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夸张”也可)。“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全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该词也将今与昔,政治上的不
快和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或谈政治理想破灭,或说个人容颜衰老,反复咏叹,缠绵凄恻,最终落脚点在一无边无际的“愁”上,感情极其忧伤,催人泪下。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说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春”字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是自然之春,又是人生之春,“春去也”慨叹春逝,既有伤春之愁,又有年华已逝的悲愁;“飞红”是借代的手法,以颜色借代花;“万点”是夸张手法,“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愁如海”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海喻愁,新奇绝妙,强化了愁绪的深广,无边无际。这两句由眼前想到今后。既是惜春去之情,又有对前途的无望、人生失意的愁苦。
17.(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8.B(A.拟人B.比喻C.借代,拟人D夸张)
19.①熠熠生辉 ②翻天覆地 ③一应俱全
20.该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第二句是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少对应的宾语中心语。修改:不仅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扶贫产业,还依托绿水青山引进阜裕公司,打造了民宿旅游业。
21.C
解析:“先快后慢”与C项的引号都是突出强调的作用。
A项,引号是讽刺否定的作用;B项,引号表特殊含义;D项,表特定称谓。
22.A
23.①记忆是什么 ②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 ③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
24. 参考立意:
(1)既要立稳文化根基,又要不断创新文化。
(2)创新文化先要筑牢文化根基
(3)让牢固的文化根基为文化创新提供充足的养分。
(4)进行文化创新是我们筑牢文化根基的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21:0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82018244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