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7 14:36:0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漂浮的云)

《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1、试述《孙子兵法》中对将帅的具体要求。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具有高度实战指导意义的方略计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古今中外兵家所推崇。《孙子兵法》中对将帅的重视以及对优秀将帅的要求,论述极为详尽,占篇幅也相当大,十三篇处处言将帅,其实《孙子兵法》就是一部论述将帅的兵法。

一、为将之道,重在“智”、“勇”双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选将用将,历来被作为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被关注。孙子在兵法中把选将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条,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称此为“五德”。

孙子把“智”放在将帅“五德”之首,足见孙子对将帅智力才能的重视。“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孙子认为为将者首先要有“智”,作为将帅,必须要有智慧,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以“智”取胜。

孙子要求将帅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预知胜负的能力;二是多谋善断的能力;三是临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孙子还要求将帅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要“知天知地”;二是要“知彼知己”;三是要知道士卒是否“能用”,将领是否“有能”;四是要知“战道”,即要知道战争规律。“两强相遇勇者胜”。

孙子言智,也言勇。“勇”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尽守职责。“勇”在兵战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为将者要有勇于面对风险,并有敢于承担风险和敢于拍板的胆略。只要有了“勇”才能当机立断。但有“勇”还要有“谋”,兵战必须要以“智谋”为基础,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蛮干,有“勇”无“谋”只会坏事。孙子主张将帅具备高超智慧的同时,也应具备非凡的气概和胆略,应当智勇兼备。孙子在兵法中所倡导的“勇”不是只知斗力而不知斗智的匹夫之勇。而是勇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智大勇。换句话说,将帅要有独自见解,勇于在重大问题上果敢决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决断。智而不勇、谋而不决的将帅并不是好的将帅。

吴起曾经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可见,敢于决断、善于决断是将帅之勇的特殊要求。敢于决断、善于决断并不等于蛮横专断,更不等于盲目拼命。

孙子在《行军》篇中告诫将帅“惟无武进”,认为“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所谓“武进”就是盲动、冒险;“无虑”就是没有深谋远虑;“易敌”就是轻敌。对于这种“勇敢”,孙子是持批判态度的。这就告诉人们,过分“勇”而轻视“智”是不足取的。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勇双全。

二、为将之道,重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综观中外古今,即失信于部下,又没有仁爱之心,同时又不能严格管理的将帅,是不会成就伟业的。所以,为将者必须要“令之以文”。因为人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士兵是军队的主要成分,爱护

士兵就是爱护军队的战斗力,为此,为将者要珍惜部下生命,能与部下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为将者只有真正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用爱护子女一样的爱心和爱护眼睛一样的细心去真心对待部属、爱护士兵,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达到“上下同欲”的目的,才能达到“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的境界,方能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令严方可以肃兵威,命重始足以整纲纪”。为将者必须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能以达到“齐勇若一,携手如使一人”的目的。这就要求为将者一定要“齐之以武”。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孙子在《计篇》中指出:“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又说“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战争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这就更要求为将者要有依法从严治军的意识,维护军法的严肃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用严格的法规和铁的纪律规范部队的行动,确保军队高度的集中统一,确保未来战争的胜利。

孙子这些主张尽管角度不同,核心是一个。那就是要求将帅必须文武并用,恩威兼施,赏罚并行,不可偏废,这样的将帅才算是良将。

三、为将之道,重在“因利而制权”

为将者运筹谋略、统兵作战、攻城拔地的成功之道有很多,但因战争规律而灵活应变是其根本。因此孙子在兵法中十分强调为将之道,重在权变的思想。“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要求将帅要根据不同的作战因素而灵活机变;为将者要善于谋形造势、随机应变,这也是《孙

子兵法》通篇所追求的。

孙子十分强调为将者要精通因敌而变,因势而变的权变之术,要求为将者应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规律,根据敌我双方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应变,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孙子在兵法中所论述的“故能而示之不能,……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作战制胜的要领需要灵活处之,不可能事先传授;同时孙子还借用声、色、味、战的变化无穷,强调善于用兵之人,变化如日月运行、如四季转换;“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揭示取得胜利的办法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不会一成不变。所以为将者要通权变之术,方能百战百胜。

四、为将之道,重在“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孙子在兵法中对为将之道,除重点强调指挥才能外,孙子也十分强调为将者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对国家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孙子提出的一个极为可贵的将帅武德的命题,体现了为将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孙子倡导将帅应当具有光明磊落、胸怀大度,不为功名所,不为罪责所困扰,敢于为战争胜败负责的武德。

军队作战总是有进有退,有胜有负,只有把个人的名利功罪抛在一边,牢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根据实际情况进退自如,把战争逐步引向胜利,否则,利欲熏心,患得患失,必然招致战场上的失败。

五、为将之道,重在“静以幽,正以治”

战场风云变幻,充满着危险性、概然性、不确定性,因此,为将者的性格、情操、修养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孙子在兵法中对为将者的性格情操修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此句的意思是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治理军队严正条理。孙子这句话中的静、幽,正、治,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静”意为沉着镇定;“幽”,意为深谋远虑;“正”,意为公正无私;“治”,意为条理井然。“静”和“幽”对于为将者来说非常重要。三国时,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差异关键就在于“静”和“幽”二字上,诸葛亮纵览天下大势,冷静地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刘备却拘于狭隘的哥们义气,因关羽之死而兴兵伐吴,葬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果。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为将者必须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正”和“治”对于为将者来说,就是要治军上以身作则,作战中有条不紊。军队是国家的柱石,为将者德才兼务、品质优良,才能利国、利民、利军。

同时战场上战机也是转瞬即逝,如果为将者在指挥中杂乱无章,抓不住害,作风拖沓,那么,轻则失去歼敌的机会,重则被敌所歼。

因此,“正”和“治”都是为将者品格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静”、“幽”、“正”、“治”,正是为将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性格情操修养。刚柔相济、镇定沉着是为将者的基本素养。唯其如此,才能做到胜利了头脑不发昏,不得意忘形而疏于戒备。暂时失利,也能头脑清醒,方寸不乱,能于害中见利、虚中见实、败中见胜,正确地分析形势,

自觉地克制急躁易恕的情绪,以求败中取胜。

《孙子兵法》中对为将之道论述极为详尽,不但要求为将者要“智”、“勇”双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要求为将者要善于权变,只有这样,为将者方能成为“国之宝也”。

2、《孙子兵法》对战略战术做了哪些的总结?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

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

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论述《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第一、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

军事战略不仅包括狭义的指导与筹划战争的方略,还包括广义的指导与筹划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方略。《孙子兵法》 号称“武经冠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站在统摄全局的国家政治的高度,理性地审视战争问题,拥有大战略观。

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的全胜理论。《谋攻篇》开头就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战略决策境界,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的破坏后果,尽

可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达成战争目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一方面也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全局意识。

第三、行之有效的“战胜”思想。

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

孙子的胜负观,除了“全胜”之外,就是“破胜”。“全”是政治解决问题,“破”是战争解决问题。“全”是不流血的战争。“破”是流血的政治。孙子虽然以“全胜”为其最理想的战略追求,但是他的十三篇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是论述的“破胜”之法。用兵打仗,毕竟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内容。

第四、重视将帅素质、主张文武兼施的治军理念。

“令文齐武”是孙子治军思想的主线。

如果说“全”与“破”是贯穿孙子作战思想的一条主线,那么,“文”与“武”就是贯穿孙子治军思想的一条主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提出的又一个巨大的思维框架。文武两手包含恩威并用、信赏明罚、爱卒善俘、严格要求等诸多以法治军之义。

指挥作战的主体是将帅,管理军队的主体也是将帅,而《孙子兵法》详细论述了在治军作战中将帅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将帅学或统御学的著作。

第五、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与它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密不可分的。孙子研究战争向题十分注意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矛

盾及其矛盾运动,做到“知彼知己”,从实际出发,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

4、《孙子兵法》蕴含了哪些组织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性著作,内容包括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与经验,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孙子兵法被国内外的各个业界广为推崇和学习,其丰富的管理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启示和借鉴。孙子兵法虽然主要是古代关于军事战争的重要理论,但广博深厚的管理思想已经渗透在各篇内容之中。

一、一条主线――谋略

《始计篇》开门见山,从战略的高度说明了战争的本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兵事不可不慎重的考虑及策划。《谋攻篇》中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认为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用谋略胜敌。其余各篇也无不渗透着谋略的思想。崇尚谋略,以智取胜,是孙子兵法的主线。如今,战略管理思想已是管理丛林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智谋和战略的运用同样适用于现代管理各领域。

二、两大战略管理思想——全胜、管理素质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表面看可以理解为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其本质含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使敌人屈服,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以计谋全胜于天下。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 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 而全胜”的目的。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整部《孙子兵法》的精髓,同一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有共同点,在各种竞争和对抗中、在面对残酷和友爱、利益与道德、破坏与保全、虚伪与真诚时我们尽可能的选择后者。因为我们生存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空之中,因此,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谨慎,“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面对重大原则性问题时,不是到了情况紧急的非常时期,就不能用武力来解决争端。

2、做“智、信、仁、勇、严”素质的管理者。

孙子选将的“五德”标准是:机智通变,真诚守信,关爱部属,勇敢果决,管理严格这五条,普遍适用那些以对抗,竞争,拼搏为特

征的人类活动领域。这些领域涌现出来的人,无论是指挥兵战的将军,还是组织商战的企业家,都在智、信、仁、勇、严等某一方面表现了杰出的品格与才能。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将就是领导,管理者,更是领导力。孙子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智、信、仁、勇、严”的五德。宋朝诗人梅尧臣对此做过解释,他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五德兼备然后可以为大将”。

仁,以人民共同致富为目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信,以契约精神为原则:诚实信用。

智,以高速发展生产力为方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勇,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和验证理论。

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组织纪律,不做危害社会、伤害他人的事。合众人之力,密切合作,共求发展。

孙子把“智”放在将帅“五德”之首,足见孙子对将帅智力才能的重视。“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孙子认为为将者首先要有“智作为将帅,必须要有智慧,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以“智”取胜。

“勇”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尽守职责。“勇”在兵战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为将者要有勇于面对风险,并有敢于承

担风险和敢于拍板的胆略。只要有了“勇”才能当机立断。孙子在兵法中所倡导的“勇”不是只知斗力而不知斗智的匹夫之勇。而是勇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智大勇。换句话说,将帅要有独自见解,勇于在重大问题上果敢决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决断。智而不勇、谋而不决的将帅并不是好的将帅。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方法,是孙武在《行军篇》中提出来的。“令之以文”,所谓“文”,是“仁”也。用于管理,就是坚持不懈地对被管理者进行思想工作,是讲道理,明情理的“软”管理。“齐之以武”,所谓“武”,是指“法”也。用于管理,就是辅之以法纪来统一行动。是讲法度,申纪律的“硬”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思想就是坚持科学管理,既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能迁就照顾、降低标准,但是又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总之,在管理中爱要有爱的分寸,严要严得科学。爱与严、文与武、软与硬这些看似对立的字眼,在管理中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的,彼此在管理工作中缺一不可。

三、三条要点――知、势、变

(一)知――重视信息管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篇》)已成为众所皆知的俗语。“知”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和辨析的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预测来获知,如《行军篇》提到的“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

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另外还主张“用间”来主动寻求信息。力求达到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胜知败。

(二)势——强调力量释放

《兵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是将领利用战争条件所制造的鼓舞士气、振发军威的形势。应该肯定,“势”必须以力量为基础,而且是在力量释放之时才发挥作用的。孙子强调要学会因势、造势、任势,这对于现代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势利导,宣传“造势”以及“择人而任势。”都是现代管理必须要关注的环节。

(三)变——突出反应灵活

“变”是孙子整个用兵思想体系的经典。孙子强调,在知的基础上做出宏观决策之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适时控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九变篇》中更强调说:“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阐明了将帅在作战指挥上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变换战术。这种“因变”思想在其他篇中也有体现,《始计篇》中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虚实篇》中又言“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现代管理问题繁杂,形势变动也较频繁,更需要审时度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动灵活的应对。

四、四个过程——决策、激励、领导、控制

(一)决策的科学性

《始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

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五个要素构成了系统决策的主要方面。“道”是治国用兵之道,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共同追寻的管理理念;“天、地”是各系统内部、外部的环境以及竞争的环境;“将”是管理中的领导者、管理者,需要具备智慧、信任、仁爱、勇敢和严明等素质;“法”是指现代管理的机制、制度和规章等。

校之以计,“校”字强调的是将双方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孙子的计包括“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个方面。通过反思这七个问题,可以达到孙子所说的结果:“吾以此知胜负也。”现代管理中同样需要经常性的发问:高层领导者是否明确长期发展规划和组织的共同愿景?管理者的德、智、能、信等素质是否具备?组织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的内外环境如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保障组织正常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是否健全,有否得到有效实施?组织内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奖励与奖罚是否得以有效执行和评价?在发问反思之中发现不足,并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完善。

(二)激励的多面性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火攻篇》中也提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孙子认为明君、良将必须奖赏有功的士卒。这里主要是指物质性的奖赏。对于现代组织内的员工,要充分重视其物质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激励。

而视卒如婴儿、爱子,给士卒以人文关怀,表现出对士卒的尊重,

可以看作是对其精神上的激励。现代管理者同样要注重精神激励,理解和尊重员工。

另外,还有一种授权激励。孙子在《谋攻篇》中分析胜败条件时提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也就是说,作为最高管理者的“君”必须充分放权,让“将”有决定战略规划、战术布置以及任命和指挥的权力。这一道理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适用。作为组织的领导者,要做到“合理授权”,对下属委以责任和信任,并当下属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领导的严肃性

《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将帅在经国治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兵法各篇中阐述明朗。《作战篇》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见将帅,即领导者的重要性。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一样需要具备这五项基本素质。

《行军篇》论述了孙子在对军队的管理中强调要把恩与威、宽与严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故令之以文,齐之以威,是谓必取”的治理办法,其意思是要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能让士卒心悦诚服的去打仗,才能取得胜利。现代管理中同样要注意将宽仁相待和纪律规定合理结合,恩威并济,这样会收到比单纯运用一种方法好得多的效果。

(四)控制的合理性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出自《兵势篇》,意思是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分数的问题。也就是组织编制。即通过分层设级、定编定员,然后配备各级管理者,就可以有效控制整个组织。现代组织中也运用到这种组织结构进行管理控制。除了架构控制,《火攻篇》有一段将帅自我控制的论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褞而制战。”说明了管理者对自己情绪的理性控制,对领导个体也是适用的。

《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14:3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58962442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孙子兵法》论述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战争   作战   将帅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