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27 08:20:5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两通)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题《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一、知识目标:1、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2、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二、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2、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多媒体、黑板教学工具教师活动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与社会》这一课。二、感受社会生活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运用你的经验”,在学生阅读后出示思考问题:(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探究与分享”,并思考问题:(1)小华日记里记录的“大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2)读了小华的日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在暑假里,你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与同学分享?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展示的照片。边看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阅读老师指定的教材内容。思考、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社会调查、与人交流、看书、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小华日记里所谓的“大事”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他而言这是他所经历的,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这个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很真实。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

心国家发展。三、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并思考问题:(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如何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相关链接”,并思考问题:(1)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2)举例说明在每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具有什么身份?

阅读老师指定的教材内容。思考、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按照要求阅读教材。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主要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消费者……按要求完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与同桌交流分享。教学3、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第6页“拓展空间”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与同桌交流分享。4、结合上述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你的生活经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程按要求思考、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社会就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大网。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回顾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同学们可以来借认识社会,了解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养成关注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从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我们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作业布置问题: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板书设计我与社会一、感受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绚丽多彩2、关注社区治理3、关心国家发展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后记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8:2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36458128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与社会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与社会教学设计.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社会   生活   学生   老师   教学   阅读   问题   身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