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读书乐)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新观念。研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更加注重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正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于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任务,怎样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应当成为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则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一、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更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关于教学模式出现了各式各样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怎样的,都硬性规定教学任务必须在课堂45分钟内基本完成,于是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很难深入拓展,做不到有效达成。尤其是一些对外展评课上,表现得为形式而形式,不乏有作秀之嫌。
笔者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总结出大致存在的各种现象,诸如:不能照顾到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学生问题越堆越多,不利于全体学生发展;课堂时间不够,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空间受到限制,大多活动是在教室,束缚了学生和老师手脚;查找资料受到限制,涉猎与此有关的课外知识有限,实践活动不充分;课堂活动形式多于内容。讨论、探究很难深入;有些活动很难开展,学生对一些问题无法进行深入探究,学生的深入探究欲望大大削弱;课堂上做不到激发和点燃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课堂有的像集市,有的像演戏,有的像打仗,忙乱不堪,教学效果难保证。
总起来说,当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课堂活动越多,流于形式就越多,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教学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素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等。作为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应该还有很多,诸如: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正义感、为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等等。
核心素养中“核心”的含义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会需要许多素养适应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的共同素养大致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它素养,这当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统称为“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本身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同时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也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品德上的要求。
核心素养本身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它如同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是很难弥补的。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是彼此作用并不孤立,在实践中它表现出一定的整合性。核心素养整合在一起,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核心素养的习得和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与系统性,这就决定了对它的测量和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与发展性,对于教育质量评价技术与课程设计开发等提出了新挑战。
三、核心素养对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
核心素养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传统教学下的教师更多地从事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传统教学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很难做到。核心素养需要学生从事各种各样的自主探究活动;需要学生体验、表达、归纳、总结;需要学生自主设计;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需要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经验,这就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核心素养可以清晰地提示我们,数学或者其他理科,在学科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数学学科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文字素养的问题?以往很少人去考虑,如今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教师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核心素养相当重要,同时更要顾及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以往的很多学科任务依然在新课程标准之中,存在于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倘若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着不同的学段,人们能够装入新的设备,使大楼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在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保持完好的情况下,加入电子传感系统,使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其它所有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这就构成了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学科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核心素养的落实更会强化学科素养。
四、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必须贯彻到教育教学全程之中,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同时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实施情景化教学,以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传统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很难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认识到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情景化就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发生真实地学习。比如通过学科活动、实验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与隐含着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实施整体化教学,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传统教学强化知识点的学习,采取的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让学生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这造成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就相当困难,因此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充分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实施主题化教学,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新课改强调学习者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需要形成整体的大知识观,由大的知识观形成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新课改强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充分挖掘整合教材,依据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以前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只注重打牢双基,实施新课改的教师则注重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进行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充分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实施问题化教学,以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教师由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问题化学习的桥梁,问题化学习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实施层次化教学,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传统教学面对全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对学生的最大尊重”这就是新课改强调的分层次教学的实质,这也是实现有效教学与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7:1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32305252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