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学校趣事)
16.水滴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2.知道当水的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随着吸热或放热,能够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
3.通过回顾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案。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
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
科学态度:
1.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学习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观察分析问题。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意义重大。
2.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水循环服务生活的。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点】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
【教学准备】
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
【教学时间】
1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看,是什么?(出示小水滴图片)是小水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那小水滴会旅行吗?来看一看小水滴的旅行日记,我们将和“小水滴”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是哪里呢?
2.教师有感情朗读小水滴的旅行日记,学生思考:小水滴到了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海洋、空气、云层、变成小水滴、雪、露、霜。
4.师:那它又是怎样旅行的呢?又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
5.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跟随小水滴一起来一次快乐的旅行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利用“小水滴、旅行”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二、探究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1.分析一下图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说说这幅图上哪里有水?
出示:河流、云朵、雾、海洋、冰川、土壤 六张图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说一说图中的景物哪里有水?猜一猜并说出理由。
2.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河流:有大量的淡水;
云朵:云层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当小水滴越积越多,掉落下来就会形成降水;(除了肉眼能够看到的以外,空气中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看到的无色无味的水蒸气。)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接近地面的就是雾;
海洋:水域面积大,有大量的咸水;
冰川:一般在高原地区的高山上比较常见,是有水遇冷结冰形成的;
土壤:土壤中含有水分(雨水补给或地下水),植物才能在土壤中生存。
3.师:看来,水在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那天空中的水蒸气又是来自哪里呢?
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呢?
生: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蒸腾变成水蒸气,随着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学生若说不完整,教师加以引导补充。)
生: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学生若说不完整,教师加以引导补充。)
4.师:降落到地面雨和雪到哪里去了呢?
2
生: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
5.看来同学们都能够联系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现象,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学生使用活动手册,用箭头表示水的走向。小组合作讨论,绘制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说明绘制的原因。
6.教师提问: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揭示水循环的概念。
生:同桌之间相互先说一说,后举手回答。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循环往复地运动着,形态不断变化,空间位置不断变化,总体保证了大海晒不干,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以大问题统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展开,例如,地上的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天上的水又是怎么降下来的?降下来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将这些问题完整地串在一起,便形成了水循环的初步概念。]
三、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也了解到了小水滴总是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旅行”着,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它的“旅行”吧!
回顾雨和雪的形成,利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绘制草图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表示出来。可以将学生建立的模型在黑板上张贴出来也可以投屏到电子白板上,观察比较分析,比一比谁画得最准确。
2.出示教材图片,解释红色箭头与蓝色箭头表示的含义。利用教材上的水循环图完整地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注意用一些科学的概念,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汇报小组成果: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程。
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可以尝试解释太阳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地球引力对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3
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 流 到 海 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3.师:刚才这个图展示了水循环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前期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水为什么了能够循环?(引导:水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蒸气的,水蒸气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学生思考、汇报。
生:水变成水蒸气,是在受热的情况下;水蒸气变成水,是在遇冷的情况下。在自然界中,水总是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总是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
5.探究延伸:水循环对于地球或人类有什么意义?
师:水在自然界中总是在不断循环的,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水循环世界将是怎样的?水循环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生:(探讨、交流)
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海洋水资源得到更新,把大气水和海洋水联系在一起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实现了地球系统水、能量和地球生物化学物质的迁移和转换,构成了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水循环联系着海陆两大系统,塑造着地表形态,制约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不断提供再生的淡水资源。因此,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意义重大。
师总结:水循环与地球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生物的生存和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污染破坏水资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在描述水循环的过程中,把握水循环的主体过程,更能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联系生活。]
四、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1.师:播放一段介绍水循环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2.为了使我们更清晰的观察到水循环的过程,跟随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水循环模型、小草、水、冰块、营养土和蛭石。
提问:水循环模型里的小草、水池分别代表什么?猜猜这个模型里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描述在这个模型内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讨论、汇报。
3.生:小草表示的地表上的植物,水池表示的是整个地表。格子内放入营养土和蛭石,4
可撒入草种。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气。这里有双层罩,中层罩上放冰块,外层罩盖在模型最上面。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各地各校根据材料装备情况开展此环节的拓展活动,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根据现有的材料开发出能够表示水循环的装置模型。)
[设计意图: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播放视频和模拟实验的方式更能清楚的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五、总结延伸
1.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水循环的小诗或童话,写在活动手册上,在班级交流,读一读、比一比,教师给予评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
学生活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小诗活跃课堂氛围,也起到了起到与课题呼应的效果。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课堂总结,要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回顾和整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的意识,又是梳理和了解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
【板书设计】
16.水滴的“旅行”
凝结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陆地
地下径流
海洋
水汽输送
天空
天空
5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6: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311902529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1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1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