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7 05:13:5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促销方案模板)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致使当代小学生缺失悲悯情怀。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其特点之一便是凸显了悲悯情怀。作品通过对苦难形象、生活中苦难、苦难消解的方式这三重维度分析,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以及在面对苦难时无所畏惧的姿态,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之美。通过对“悲悯”的文本解读,发现曹文轩以《草房子》为代表的小说具有较高的儿童教育价值。具体来说,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在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培养学生谦卑的姿态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四方面;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平衡文学的优美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三方面。把握好“悲悯情怀”的文本解读与教育价值,能够帮我们进一步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悲悯情怀 曹文轩 儿童小说 小学生 教育价值

一、绪论

(一)选题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的经历认识模糊,不少学生悲悯情怀缺失。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其身体在成长,而且小学生的情感也在成长,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汲取营养,其精神的成长尤其需要有益的滋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悲悯情怀的滋养。只有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悲悯情怀的滋养,他们才会在成长中得到人性的充实,伟大的感情便伴随而生。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他的作品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悲悯情怀,所以本课题选择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及他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草房子》为例解析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突出的悲悯情怀,通过对悲悯情怀的解读,探究其教育价值,希求为小学生的人格建立提供正确的精神引导,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文献综述

曹文轩作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其儿童小说作品中渗透的悲悯情怀就更值得我们反思和深入研究。学界对曹文轩的作品研究大致有三个角度,分别是对他语言特征、悲悯情怀、作品存在意义的研究。

第一个角度是从语言特征角度分析,有刘清涛的《论曹文轩小说语言描写的特点》,主要内容是对曹文轩小说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指出曹文轩的作品凸显出一种诗性,就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还从语言学角度对曹文轩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有高云鹏的《论曹文轩小说的古典倾向》对曹文轩的语言优美而细致做了相关研究。

第二个角度是从悲悯情怀角度的研究,有曹金合的《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悲悯情怀探寻》,主要论述曹文轩独特的创作观念、创作追求和创作心态的关系,从中蕴含着浓郁的悲悯意识。刘伟见的《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访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等也做了相关研究。

第三个角度是有关作品存在意义的研究,代表作有马力的《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主要内容是对曹文轩的作品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指出②①另外还有王莹芝的《论<草房子>悲悯之美》、夏长青的《再谈曹文轩<草房子>中的“悲悯情怀”》、

1

曹文轩的作品对于当下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慰藉品。从这一研究评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曹文轩作品的存在价值给予高度的肯定。

目前学界已经积累了一定数目的关于曹文轩儿童小说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丰硕的材料。然而,学界对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很少,本课题有较大研究空间。

(三)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是对文本本身进行一种语义学的解读方法。通过对曹文轩小说作品《草房子》的仔细阅读与分析,体会文本当中塑造的一些血气方刚的富有思考和抗争精神的小人物在生活中的苦痛挣扎,概括所表现出的悲悯情怀,以探索文本的深层内涵中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查阅、分析、整合与课题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的认识方法。通过对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概论》、陈桂生的《聚焦教育价值》等著作的鉴别和整理,并借鉴曹文轩本人的文学理论文献,凝练出重要观点,努力从多方面找寻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

(四)核心概念界定

悲悯情怀。所谓悲悯,指“悲天悯人”,悲,是为慈悲,而非悲痛,即对人世的苦难报以一种博爱的眼光;悯为同情,而非可怜,是对苦难中的人给予理解而不是轻视,是对他人、世界和生命所传递的情感感同身受对待。悲悯往往可以理解为哀叹时事,哀叹当前世事的艰辛,同情人们生活的苦难,懂得付出,知道感恩;情怀,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情舒畅情怀。 可以见得悲悯情怀是人的一种原生情感,是一种本能。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属性,有一些学者对于悲悯情怀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曹文轩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④朱光潜说:“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⑤“悲悯”俨然已经被人们娴熟运用的美学名词,成为了文学家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重要审美方式,同时也是作家对于社会百态的关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良知的体现。悲悯情怀在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中有明显体现,我认为“悲悯情怀”可以这样理解:从人的生命起源出发,对人如何在社会中发挥社会作用进行客观的理解,同时还对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审视,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关心他们对生活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足够的条件。这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关怀。

③二、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情况分析

(一)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现状描述

由于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功利和物质,人情冷暖却不被看重。现在的小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衣食无忧,只懂得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变得自私和冷漠。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在教育与教学中渗透悲悯情怀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止是幸福与美好,也有忧患与苦难,这样促使学生的心理、人格的发展更加完善与健康。

目前学校和教师将学生的成绩看的非常重要,往往忽视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培养。现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当前的小学生在思想品德素养

2

上出现匮乏,缺少的是健全的人格、包容他人的情怀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换句话说是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的怜悯,以及对他人的付出懂得感恩。新课改下,人文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迫在眉睫。人文素养其核心就是涵养人文精神,其中悲悯情怀可以算是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在颜岩的《小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及对此研究》中表明:有29%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奶奶让座;23%的学生不理在家门奄奄一息的狗,没有形成伸出援助之手的意识;11%的同学是经常帮父母做家务;83%的同学偶尔帮助妈妈做家务;55%的同学在妈妈生病时,没有照顾过妈妈;从而得出当前小学生大多都自私冷漠,不会主动帮助他人,没有同情心,以及小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研究表明当下对小学生进行悲悯情怀的教育刻不容缓,可以为小学生的人格建立提供正确的精神引导,从而使学生品德得到熏陶,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此外,在教育实习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极其想法,反而有种嘲讽的感觉。比如,在教授《如梦令》这首词时,先为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思念丈夫赵明诚时所写,当时丈夫在外做官,两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所以写下了这首词。记得当我介绍完之后,有一学生说,他们可以聊微信开视频,这样就相当于见面了。还有学生说,李清照可以去丈夫上班的地方找他,住在一起就不用思念了。可见,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与相关的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一种对他人或事物进行感同身受的情怀。

(二)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

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悲悯情怀是很多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社会日益复杂,在被利益至上理性化充斥的社会里已经影响到太多的人。就小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根本不知道过去苦难和贫穷的日子,只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都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变得嫉妒、自私、没有同情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精神养成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学生们缺少了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那么就可以说是丧失了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2.网络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混杂,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小学生还不具备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导致对信息全盘接受,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直接影响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学生会变得失去判断力,与现实生活脱离,缺少共情的能力。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诗词写作背景和作者时,往往不能够理解诗人的经历和所表达的炽烈情感,反而会嘲弄诗人的经历。

3.文学修养的缺失

文学素养的缺失是学生不能理解特殊时代的人物、大环境及其背景所导致的。在课堂上,学生会对文章出现不恰当的另类解释,这反映了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教育制度的相对不合理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而文学素养的养成则是一项缓慢而细致的工作。文学素养的养成并不紧迫,不能是经典作品只看概述,名言只做摘抄记忆,学生哪里会知道什么是理解,哪会懂得什么是恍然大悟。学生如果不能对作者和文本

3

进行理解,细细品味,那么,绝对不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也绝对不可能与情感的洪流碰撞,就绝对不可能提高文学素养。所以文学素养的养成没有速成的法子,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量的阅读书籍慢慢的形成。

4.教学过程的缺失

教师们在讲授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时,一般不能广泛地引用或引导课文中相关的价值观。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只能片面的了解学习内容,而不是多方面的去感知,只有表皮,没有内涵和深层次的东西。当学生们需要自己判断的时候,往往会迷失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和文学应该值得玩味,这是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提前做有效的拓展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启蒙,那么我们就可以期望我们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对背景的感同身受。

三、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渗透的“悲悯情怀”——以《草房子》为例

曹文轩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我们总是能读到一丝伤感,细细品味,将会发觉其背后所隐藏的不仅是诉说生活中的苦难与艰辛,还有美丽与和谐。曹文轩在文学理论专著《小说门》中提出:“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悲悯情怀之所以为文学需要,那是因为它在时刻牵连人性的养成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儿童文学就更加需要悲悯情怀的融入了。“怎样感动今天,乃至将来的孩子?”曹文轩通过他的演绎将这一疑虑转化为信心,长篇小说《草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文本。书中叙述了主人公桑桑难忘的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草房子和油麻地的人事变迁:男孩儿和女孩儿之间的纯粹感情,不幸男孩的悲伤和患有残疾的男孩对尊严的毅力,还有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人格的闪闪发光。通过描绘一群与苦难抗争并最终战胜苦难的人们,还对成长和人性这两大主题进行了浪漫叙述,实现了作家“追随永恒”的目的。因此,本章节将对曹文轩作品《草房子》中的人物苦难形象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人物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苦难,最后总述他们遭遇苦难时是如何消解的,从而揭示出《草房子》所体现的悲悯情怀。

(一) 苦难形象塑造

儿童文学评论家马力认为“儿童文学是痛苦的文学,否定和异化就是对以往社会中儿童现存生活所折射出的黑暗、不平、缺陷、不足的揭示与抗争。”儿童文学中如果没有痛苦和矛盾,就不会有相应的对抗和不屈,也就不会体现生命和灵魂的高贵。因此,曹文轩塑造的儿童形象恰恰符合儿童文学的内在本质,《草房子》中塑造的苦难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纸月和秃鹤

在《草房子》中残缺之苦的代表是纸月和秃鹤。纸月由于家庭的残缺而饱受苦难,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跳进河里自杀了,她是由外婆抚养长大。为了避免坏孩子欺负,她不得不每天步行三里路去隔壁的油麻地小学上学,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坏孩子捉弄,导致迟到被老师责骂。虽然外婆很疼爱纸月,但是并不能缓解由于缺少母爱而带来的痛苦。秃鹤所经受的苦难是一种先天性的身体缺陷,他生来就不长头发,头光秃秃的。同学们经常在他身上找乐趣,幼小的他也喜欢用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取悦别人,然而当他在三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厌烦他的秃头,并经常因为自己的秃头而感到沮丧,为了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长头发,日复一日,却没有长出一根头发。最后秃鹤选择了一种与同学对立的方法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在一次会操评比中,班主任蒋一轮害怕陆鹤的秃头形象影响比赛的排名,所以取消了他的

4

⑨⑧⑦

会操资格,但这看似是确保公众利益的举动却对秃鹤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导致秃鹤想要进行一场反抗:在评比结束的时候,他突然把他的帽子抛向空中,特别将光秃秃的脑袋露出来而引起队伍的骚动,这直接导致了评比的失败。“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虽然他借此机会报复了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同时也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冷漠,这种无法接受的两难境地让秃鹤陷入了极度的无助中。

2.细马和杜小康

《草房子》中孤独之苦的代表非细马和杜小康为莫属。《草房子》中邱二爷家是个家底厚实的人家,拥有好房子,就是没有自己的孩子。领养了一个孩子叫细马,细马来到油麻地这个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孤独,因为不懂油麻地口音,不管是在上课还是下课,细马都感到十分煎熬。邱二妈不喜欢细马,她认为细马是为了她家的财产才来的,邱二妈对他的冷遇更加剧了他的孤独。可当邱家遭遇水灾变得一无所有把他送走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地回来了,因为他知道邱家需要他。紧接着邱二爷去世,细马将这个家的重担挑到肩上,承担起了照顾养母和这个责任。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首富,过着油麻地人望尘莫及的日子。他脸色红润,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他所拥有的这些都是油麻地孩子渴望拥有的。渐渐的杜小康自大起来,因为他觉得油麻地的其他人和他不一样,他成绩名列前茅,家底殷实,这也使同学们对他产生了一种谦卑感。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父亲用家里的全部积蓄买了一条大船准备去做生意,结果在运输的过程中都沉到水底。随之而来的是“大红门”的没落,家里的积蓄都没了,还有一大堆的债务要还,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都被债主抢走了,杜小康不再去上学,开始了和父亲的孤独之旅。他被父亲带到一个荒凉的芦苇地里放鸭子,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就他们父子俩,他和父亲每天的谈话就是短短几句。一些不必要的对话就不说了,这给他们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孤独。破船又遇顶头风,父子俩养的鸭群把别人养殖的鱼苗都吃光了,然后当地人扣留了他们的船只和鸭子,迫于无奈杜小康和他生病的父亲回到了油麻地。

3.秦大奶奶和桑桑

《草房子》中秦大奶奶和桑桑,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一种人对死亡的无奈。秦大奶奶没有孩子,她和她的丈夫秦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块儿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并如愿以偿地盖了一间草房子。然而,秦大不久便离世了,由于要在这片土地上建学校,政府就把这块地拆除了。这块地是秦大奶奶用毕生的心血买的,她不愿意离开这里。校长桑乔想尽办法赶走了秦大奶奶,秦大奶奶虽然被带走了,但她在艾地里继续她的斗争,从中流露出老人的辛酸与苦涩。最后秦大奶奶为了捞学校里种的一个南瓜掉到水中淹死了,这一次展现了一个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人格的闪闪发光和人性的光辉。桑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调皮捣蛋,偷偷把家里的锅砸了买鸽子,然后把柜子拆散做鸽子笼,但他为了帮杜小康筹得在校门口摆摊的启动资金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鸽子。总之,桑桑是一个温暖善良,又有些调皮的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六年级的时候,桑桑突然患了怪病,桑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顽皮的男孩儿了,被父亲送到多家医院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在治病的日子里,桑桑吃了太多的苦,苦药也记不清喝了多少碗,最后病好了。他在与亲人、老师、同学对他的感情中得到了心灵感悟,让桑桑毕生难忘,突如其来的死亡让桑桑在生与死中获得了自我超越。

(二)苦难生活呈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变,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亘古至今的,死亡也是人类战胜不了的难题。《草房子》中讲述的是发生在江南水乡的故事,其中叙述了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放鸭,他们与暴风雨执著地战斗,并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不料等来的却是毁灭性的

5

灾难。 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遭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也激励和启示着杜小康,他因此也变得成熟,这也就体现了成长的孤苦。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有那人类面对死亡的无奈。最先是秦大奶奶为了救南瓜而亡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震,而后是当桑桑被误以为患上了绝症,这种生者的艰难处境在书中被推向了极致。文中桑桑与柳柳有一段对话:

柳柳从家里出来时,又看见母亲正在向邱二妈落泪,于是问桑桑:“妈妈为什么总哭?”

桑桑说:“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就你一个人去吗?”

“就我一个人。”

“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

“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

“那你能把你的鸽子带去吗?”

“我带不走它们。”

“那你给细马哥哥了?”

“我已经和他说好了。”

“那我能去看你吗?”

“不能。”

“长大了,也不能吗?”

“长大了,也不能。”

“那个地方好吗?”

“我不知道。”

“那个地方也有城吗?”

“可能有的。”

从桑桑和柳柳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死亡的模糊理解,童言童语,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起到了悲剧性作用。当死亡走进一个幼小的生命时,作者通过两个懵懂孩子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死亡的未知和好奇、无奈和困惑,读来让人心疼,悲悯从中而来。

《草房子》中所构建的是一种多维度的悲悯情怀,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和崇高的情感,这情感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感动着今天的孩子们。亘古不变的一直都是那些所让人为之感动的故事,无论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是在学校中的师生情,他们都或多或少经历了爱与恨,品味了艰难与困苦,面对困难始终不低头,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所让人为之感动。这让我想起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就“劳绩”两字,比喻了书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向人们展示出这些困境可以渗透出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这并不使人悲观或失望,但上升到了一种悲剧性,给人产生一种道德冲突,激发人们的斗志,鼓励人们前进,这就证实了《草房子》中的这种悲悯的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也肯定了其价值在社会的发展。正如作者所强调的那样,儿童文学担负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重要任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孩子一种审美享受,也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对生活和现实的理解中日益提高,同时走向“社会人”时,又保持着“自然人”的张力,从而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在生活的苦难中获得诗意的生命。

11

6

(三)苦难消解方式

在《草房子》里,曹文轩既是饱经苦难的经营者,又是消解者,生活是夹杂着困难与悲苦的,而生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经受苦难,其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相信,即使在逆境和坎坷中,仍能发挥人性的光明,人为了生存而抗争,生命仍有其坚强的一面。理解了对残缺的尊重,无论是孤独,还是命运的坎坷,在这些情节的设置下作者想借以表现一种哀而不伤的哀嚎,作者在背后的情感中采用怜悯的情感深深地同情了文章中的人物,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永恒的东西,所以他将悲悯情怀这一良好的品质带入《草房子》中能够给予生命命运的最终关怀,找到消解苦难的最佳途径。

在文坛上,很多作品里的大多善良的人物外表都是美丽的,丑陋的外表则暗示着人物的邪恶,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为刻板印象。曹文轩创造了秃鹤这个形象来打破之前的固有观念,其实丑陋的外表也可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作者将潜藏在秃鹤身上温暖的品格显现出来,在身体残缺的映衬下,人们在他为了集体的荣誉默默付出时感受到悲悯。虽然秃鹤的外表是有缺陷的,但是读者从他面对苦难的行动中可以看到内在的真理和向上的力量。秃鹤通过自信和勇敢来消解残缺之苦带来的苦难,作者最后用悲悯的方式向秃鹤表达了最直接的肯定。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亲儿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儿童带来了新的苦难。这些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少了一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多了一份孤独,孤独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命体验,曹文轩顺应时代潮流,在《草房子》中塑造了两个典型的孤独形象,细马和杜小康。这两个人物凭借自身的坚强和努力来消解生活中的苦难。作者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在孤独中消解苦难,并没有将他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使投入了更多的同情和怜悯。杜小康这一人物,在和父亲从大芦荡经历了孤独之旅后,他忘却了孤独,放下了高傲的身影,为了养家糊口,在校门口摆杂货摊做起了小生意。历经千辛万苦后,残酷的现实让他成长的很快,让他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更加懂事,当别人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杜小康却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通过实际行动来消解苦难。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以书写死亡的方式,通过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桑桑面对死亡这一苦难。桑桑面对死亡时,作者通过用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这一苦难。其中温幼菊老师在自己的药寮中为桑桑煎药,给桑桑唱无字歌,在心理上给予桑桑巨大的动力。桑桑在温幼菊老师的精心照顾下,克服了对药的恐惧,也变得乐观起来。油麻地的人们知道桑桑患了重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桑桑,大家都希望桑桑能快快好起来。在看病的这段时间,桑桑不哭也不闹,用希望的眼光来看待明天。“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对于桑桑来说,他已经预先经历了死亡,所以他比油麻地的其他孩子更早明白死亡的必然性,但桑桑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是周围人的爱使桑桑更坚强的活下去。在《草房子》中作者对死亡进行了描写,其中桑桑在患病期间的经历,让读者产生了对生命的敬重。同时他又以悲悯的笔触驱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明白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秦大奶奶的死,还是桑桑的死而复生,他们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警觉性,从而使生命活得更精彩。

12四、“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

曹文轩带着文学的悲悯精神创作了一部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所蕴含的人性美、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支持。同时,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悲悯情怀对学生也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教育引导人们追求“高尚”,本意不是要创造一个“遍地是英雄”的社会情境,而是要引导普通人能够对他人有同情怜悯之心、乐于帮助他人和对崇高人格的向往,并

7

在个人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实现人生能够达到的理想高度。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文关怀的背景下,教育不应把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局限于接受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应着眼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精神兴趣。就学校教育而言,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信念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想做到人与人之间进行真正的沟通,就应该将精神与信念相结合。“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教育对社会或个人需要的满足方面和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促进和引导方面。故此,我们将从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入手,对曹文轩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一)个人价值

“教育的个人价值是指教育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属性,教育的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教育对人具有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德行的作用。”曹文轩作品中悲悯情怀的个人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培养学生谦卑的姿态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1.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

包容指的是“仁”,也就是爱人,是指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孔子所倡导的。在《草房子》中秦大奶奶住在油麻地小学的一栋草房子里,她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可恶的老婆子”,为了守住属于自己和丈夫秦大的一片土地,她把家禽赶入学校,闹得学校鸡飞狗跳。只要人们靠近她或她的地方,她就会敲你的脑袋赶你出去。这样讨人厌的老奶奶,是桑桑用爱和包容唤起了她心里的善良。桑桑首先用了一个亲昵的称呼——“奶奶”,这让秦大奶奶一愣,十分惊讶,接着桑桑向秦大奶奶介绍了自己。他们无话不谈,先从艾草开始聊起,就这样,第一次见面的他们聊了许久。后来,桑桑总是去艾地找秦大奶奶聊天,秦大奶奶把桑桑当作朋友,不骂他也不打他,觉得桑桑懂她理解她。桑桑也把秦大奶奶当作朋友,不害怕她,陪她聊天。就这样,秦大奶奶似乎摆脱了孤独,有了桑桑这个朋友,性格也变好了。这让我明白了爱和包容可以改变一个人,只要你有爱,世界会变得更好。

如今的小学生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获得了太多的宠爱,凡事只能想到自己,自然就缺少了包容,缺少了去爱人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宽容和接纳,变得斤斤计较,社会就变得冷漠无情,所以孕育学生的包容情怀是培养悲悯情怀的重要内容。人与人的相处,贵在包容。学生要想做到包容,就要在处事中既肯定自己的选择,又接纳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的。有的时候为了自己开心,勉强别人迁就了自己并感到拘束,这样做既是失礼的,也有可能会孤立自己,这也就体现出悲悯情怀的重要性。通过对儿童小说的阅读能够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爱和世界的真善美。

2.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

同情心是一个心理健康之人所不可缺少的情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其中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在《草房子》中桑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涵也随之得到了升华。在桑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周围的人也在无形中给予桑桑力量,桑桑能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同情,弱不禁风的温幼菊老师把桑桑带到自己的药寮,她的神情宁静淡然,使桑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文弱的温幼菊,给了他神秘的力量。”桑桑在药寮中喝了好几个月的药汁,温幼菊那首无字歌在他的耳边萦绕不去,给了桑桑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桑桑在病重期间依然能够美好地看待一切,得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通过小说中人物体现的悲悯,让我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在我们生活中,当人们惨遭不幸时,我们会感到伤痛,为之担忧。同情来源于爱心,即能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人物的境

8

1413

遇中,与之同哀乐、共甘苦。在悲悯情怀中,同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同情心的唤醒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好的教育会在学生的心里埋下善良的种子,好的教育会教给学生用同情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肆意地去嘲笑别人。作为一个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同情,那么你就是铁石心肠,人与冷血动物不同的是,人有同情心和悲悯,同情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情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3.培养学生谦卑的姿态

在《草房子》中,杜小康本来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一户人家的独生子,但是一场意外让他面对比普通人还艰苦的经历,他的父亲带着很多货物去做生意,结果途中船被撞翻了,导致父亲伤心欲绝一病不起,昔日的大红门瞬间跌入谷底。由于家里破产,杜小康不得不辍学,但是杜小康并没有被击垮,他带着父亲到处求医。起初,孤独与身上的重担让他难以忍受,使他想起了上学的经历,几度想要放弃,但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当他带着父亲回来后,他心理所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但在他脸上并没有一丝卑微,反而勇敢的站了起来。他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做起了小生意,从容面对现实。杜小康的蜕变和勇敢可以看出他具有谦卑的胸怀,在苦难来临后,并没有退缩,不急不躁,父亲垮了他却勇敢地站起来,把家里的重担扛在肩上,不在意旁人的目光。

几乎一切宗教都教导人培养谦卑的胸怀和悲悯的情感,因为这二者总是联系在一起,是最高贵的精神品质。因为人只有谦卑、悲悯,才能摆脱自我中心,摆脱狂妄和无知。谦卑,是一个褒义词,是“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在文化传统上就有一种存在在骨子里的谦卑。谦卑能利于沟通,易于被别人接纳。一个谦卑的人,往往能对人对己有一种悲悯情怀,进而常常反省自己并因此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4.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曹文轩在文学理论专著《小说门》中提出:“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15在时代的鞭策和驱使下,少年儿童必须要面对无数的矛盾与挑战,那些苦难与烦恼也必然是笑中带泪的。而恰恰是这种悲悯精神可以让儿童文学更加具有深度,了解苦难和悲伤的生命才是真正有质量的生命。懂得面对苦难、常怀感动、拥有悲悯之心是儿童建立健全人格的基础。曹文轩呼吁的正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里,儿童文学家们能够创作出让儿童能够触碰到人类伤感的、痛苦的以及怜悯的文学作品,这也是他通过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后,感知到的最为急迫的意义。学生们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建立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例如学生阅读《草房子》后会感受到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对人性的无限理解,对情之美的无限颂赞,进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社会价值

“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教育满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价值属性。教育的社会价值具体表现为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日常生活价值等。”曹文轩作品中悲悯情怀的社会教育价值体现在增进群体感情、平衡文学美感和形成良好环境这三个方面。

1.增进群体感情

通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悲悯情怀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悲悯的含义,并且将悲悯情怀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去。这样学生含有悲悯后,会变得有包容心,会尊重他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更和谐。所以,在我们获得悲悯的同时,能够体贴周围的人,这样使我们的相处便没有负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要肆意的去非议他人,也不要蔑

9

16

视他人的生活,给别人留有私人的空间和个性余地,用博爱的胸怀去对待他人。在不认同别人的想法时,至少可以接纳别人真实想法的存在,而不是凡事总想着自己;当不被别人认同和理解时,要尝试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做到了换位思考,悲悯情怀的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

2.平衡文学美感

关于文学的美感,要把审美、思想和悲悯等维度结合起来看。抛开审美和思想不谈,有人会质疑曹文轩的悲悯观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在这种紧张而沉重的现代生活中,成人和儿童是否真的适合每天读那些伤感的话语?曹文轩在文学中打造的悲悯之中,也在注意用一些表达技巧来“中和”悲悯。例如意象的选择,在《草房子》中频频出现的“金色的草房子”、“葱郁的树木”、“干净的河水”以及“夕阳下的芦苇荡”等意象,这些曾被用作主人精神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孩子们都会回到草房子里继续生活,早晚都会与芦苇荡边的河水继续嬉戏玩耍。这样美的意象它们一直担负着中和“苦难”、“流浪”等悲悯情结的使命,将儿童文学的忧郁格调一直保持在“哀而不伤”的境界中。这样的儿童文学是适合这个时代的所有读者的,使用审美、思想、悲悯等维度来共同维系。也就是说,用审美来填充美感,思想来加深厚度,悲悯来延伸深刻,才是具有“文学性”的文学,才能真正称得上“优美平衡”。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优美平衡”,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都要力作虔诚的朝圣者,去守护文学的这片净土。

3.形成良好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将学生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悲悯情怀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促使学生高效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是其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其中社会认知是对他人进行观察和了解后产生的认识过程。当学生具备了悲悯之心之后,可以正确地认知他人和事物,从而在社会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并能够根据其他人的行为而调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去推测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人的外貌、穿衣打扮或者言谈来推测他人的人品,但在掌握了悲悯情怀的价值后,学生们就会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从片面的角度去对待人或事。所以培养学生拥有悲悯情怀,有助于其心灵净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从而体现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

结语

基于曹文轩儿童小说《草房子》中体现的悲悯情怀,分析了《草房子》中苦难人物的形象、遭遇苦难时消遣的方式以及生活中的苦难,探讨了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并得出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悲悯情怀的重要性。从而得出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并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深刻认识到悲悯情怀缺失存在的问题,论文只针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草房子》中突出体现的悲悯情怀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价值,有管中窥豹之嫌,希望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注释:

①②刘清涛.论曹文轩小说语言描写的特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曹金合.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悲悯情怀探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③马力.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2(04)

10

④刘伟见.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访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J].中国图书评论,1999(10):45.

⑤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6.

⑥颜岩.小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及对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8.

⑦刘伟见: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访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J].中国图书评论,1999(10):45.

⑧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⑨马力.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论纲[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38.

⑩曹文轩.草房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16.

11曹文轩.草房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204.

12曹文轩.草房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212.

13刘茨,肖起清,王启智.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共同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84.

14曹文轩.草房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202.

15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6刘茨,肖起清,王启智.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共同体[M].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84.

参考文献:

(1)专著

[1]曹文轩.草房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2]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马力: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论纲[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6]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7]陈桂生.聚焦教育价值[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

[8]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探寻[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期刊文章

[1]刘茨,肖起清,王启智.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共同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83-86.

[2]刘伟见.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访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J].中国图书评论,1999(10):44-45.

[3]曹金合.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悲悯情怀探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21-124.

[4]夏长青.再谈曹文轩《草房子》中的“悲悯情怀”[J].名作欣赏,2012(08):139-141.

[5]王莹芝.论《草房子》的悲悯之美[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0-92.

[6]周洋洋.成长中的美与痛——从《草房子》看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哲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9):41-42.

[7]张其亮.论教育价值及其体现[J].教育探索,2010(7):9-10.

[8]刘清涛.论曹文轩小说语言描写的特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7-79.

[9]马力.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2(04):146-150.

[10]张伯瑾.曹文轩小说的双重叙事声音[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2-74.

11

(3)学位论文

[1]赵智峰.论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悲悯情怀[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颜岩.小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及对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5:1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25230252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研究.pdf

标签:情怀   学生   教育   价值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