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

更新时间:2023-12-27 02:53:3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小学生作文400字)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

篇1: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郢人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假设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那么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无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阅读题目

1、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可惜之情。

2、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说说“运斤成风”的含义。

比喻手法纯熟,技艺高超。

3、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有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二人感情真挚深沉,亲如手足。

第 1 页 共 16 页

4、《郢人》这那么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5、结合本文,说说你对友谊的理解。

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本文故事简短。富有感染力。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_

译文

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色粉块,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砍下来。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结果白色粉块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宋元君听说这事后,让匠石给自己再表演一次。匠石答复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可以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背景

庄子与惠子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互相抬杠。但在友情上,庄子一直将惠子当作是生平唯一的挚友〔知音〕。

启示

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此“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第 2 页 共 16 页

篇2: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那么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亮堂,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快乐,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那么应推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快乐,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如今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第 3 页 共 16 页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亮堂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本来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篇3: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快乐,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那么应推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快乐,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如今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寓意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本来没有第 4 页 共 16 页

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篇4: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那么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注:

1.郢人:楚国人。郢〔ying〕(第三声〕,古地名,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亮堂

〔1〕解释下面加点词。

第 5 页 共 16 页

①夜书,火不明(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⑤云而过书“举烛”( )

⑥燕相白王( )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那么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光线暗。②光明。③表定语后置。④表判断,兼停顿。⑤误。⑥告诉。

〔2〕①不可穿凿附会,曲解愿意。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何不可?

译文:

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推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快乐,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如今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第 6 页 共 16 页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本来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

篇5: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假设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那么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第 7 页 共 16 页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那么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那么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第 8 页 共 16 页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接即可〕

4.恳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篇7: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辏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暌曰袷私。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晔酥邻梢榇蠓颍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第 9 页 共 16 页

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那么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第 10 页 共 16 页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此题考察“辨析文句意义”的才能。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表达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表达“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p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屡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第 11 页 共 16 页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此题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才能。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符合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权力骄横跋扈。(王蒙正)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推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第 12 页 共 16 页

的奏章,并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当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委屈得到昭雪。夏人进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大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辏年少好学且纯粹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暌蚨得以进入仕途。鲜于旮湛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旯僦邻梢榇蠓颍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按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第 13 页 共 16 页

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容许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追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慨说:“你作为一个县令可以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忧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8: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最新

第 14 页 共 16 页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顿,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以下加粗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 15 页 共 16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常常犯错误 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p 透辟;乙文以表达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第 16 页 共 16 页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02:5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16811252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共8篇).pdf

标签:担任   没有   意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