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元高复班 谏逐客书原文

更新时间:2023-12-26 14:30:0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清晨雨露)

南京天元高复班 谏逐客书原文

《谏逐客书》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第 1 页 共 4 页

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赏析

(1)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

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 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是,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第 2 页 共 4 页

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甲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谏逐客书》是作为秦国客卿的李斯向秦王政呈送的奏章,是一份规劝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意见书。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本文。

李斯要成功说服秦王,并非易事,至少有几个困难:一是身份的尴尬。作为被驱逐者之列,难洗“间谍”之嫌。二要说服秦王,如果不讲究措辞艺术,无疑是费力不讨好。三是对于成为招致逐客令的导火线的郑国渠事件,如何处理才能消除其在秦王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李斯本来希望入秦能建功立业,他当然不想一纸逐客令而窒息前途,唯一的希望就是上书,直接向秦王进言。

正是出于对自己命运乃至整个社会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与所有客卿的利益分不开的,不可能只考虑一己之安。纵观全篇,没有任何一句为自己去留之词、乞求之请,这样避免了身份尴尬之嫌,没有流露出穷途末路的可怜相,反而在援引大量史实之后,发出“客何负于秦哉”这样强而有力的反诘。同时,单举秦穆公等四君纳客用士、成就帝业的史例,可谓用心良苦。在取譬说理时,也抓住秦王之所好所求,富丽珍奇,反衬出人的高雅尊荣。在分析逐客的危害性时,没有虚张声势,也没有声泪俱下地鸣冤叫屈,而是直陈利害,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他以秦国利益的角度立论,将有利于自己的观点以堂而皇之的道理表达出来,行文慷慨,气势雄大,让人觉得其说理出于至性至情,忠心可嘉,不得不信服。说理能说到这种程度,真不愧是大手笔。

下面分析本文在具体行文中高超的说理艺术。

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点多余的话都没有,干净利落,直接点出主旨所在。将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既然是“吏议”,就可以不避忌讳,痛陈利害,任气抒忠。

在接下来的说理中,说古道今,论人议物,挥洒自如。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材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雄辩地驳倒宗室大臣就“郑国渠”等事件借题发挥攻击客卿的言论,并顺势反诘:“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至此,通过援古证今来阐明文章的论点!

然后他采用设喻的手法,大开大阖,将笔锋由历史回顾转到眼前现实,再生出一段新的议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云云,将论述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发人深思。再针对秦王所好,从珠饰美女等多个侧面论证“必出於秦然后可”的言不由衷,造成文意繁复的效果。再以音乐设喻,反衬对人的态度的不正确。就逐客一事,提高到“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谓高瞻远瞩,不愧有政治家的远大眼光。试想,哪个国君不想问鼎中原?何况有雄心壮志的秦王!这样论述,第 3 页 共 4 页

自然能说动秦王之心。

最后作者从正面说理,指出要成就三皇五帝之功,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关键在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并以泰山和河海为例,类比说理,深入浅出,警策人心。再以秦王最在意的王者之论,阐述成就霸业就不应该拒绝“众庶”,言外之意,如今听信了“吏议逐客”,而不及时收回逐客令,把一切像我这样有才能的客卿逐出秦国,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后会使客卿成就敌国的功业,其危害之大,使人堪虞。

最后总结深化主题,呼应前文。语重心长,恳切之辞,溢于言表。勇于改过的秦王能不从这诤言中警悟吗?果然,此书一上,“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而且对他更加倚重。

本文这样通过层层的论述,“高处立论,阔处行文”,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正反对比,从历史到现实,从理性到感性,结合形势,交错起伏,显示了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通过大量对偶句与排比句的使用,淋漓尽致,不但文采斐然,音韵铿锵,而且气势流畅,展现了作者在文字表达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李斯(?~公元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秦初政治家,曾同韩非一道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统一后,官至丞相,协助秦始皇废除诸侯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对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的形成作出贡献,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统一后,他积极主张对社会进行一系列改革,为巩固新兴的中央集权作过很多贡献,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秦始皇死后,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二年,李斯遭赵高诬陷,被腰暂于咸阳市中。

本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本篇的题目为后人所加。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该文的重要意义在于:抓住了能够制服诸侯、统一天下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要利用六国人才来加强秦国的威力,达到制服六国的积极主张。

李斯写《谏逐客书》的起由是:战国末年,韩国苦于强秦侵扰,于是就派了一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王那里劝说秦兴修水利。秦用十多年时间,修建了郑国渠,引水灌溉四万多顷土地,使关中成为富饶之地。但在兴修水利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秦的东侵起到一定牵制作用。当秦宗室大臣们了解到韩派郑国为秦兴修水利的动机之后,纷纷要求秦王下令赶走所有在秦做官的外乡人,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向秦王呈上了这篇《谏逐客书》奏章。

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是问题的提出。第二段至第四段是提出中心论点,明确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文章首先列述了秦国历史上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起用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多层次阐述“今陛下”恣情享乐的情景,美玉、珠宝、美女、骏马、音乐皆可取之于外,而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恰恰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在说明,“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绝不是成就帝业的好政策。接着由论述事实转入理论阐述,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等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说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第五段,在前文分析论证之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指出逐客资敌,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多角度地展开论证,且由远及近,由轻到重,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把逐客的危害性延伸到极点,令人信服。所以秦王阅后,当即收回成命。

本文中心论点突出,采用恰当的比喻、排比和正反论证的方法,对比鲜明。作者善于铺陈,在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一一铺写,使行文整齐匀称而又灵活多变,铺写虽多却无重复之感,纵横恣肆但不浮夸,文采华美,气势磅礴,既有气势,又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第 4 页 共 4 页

南京天元高复班 谏逐客书原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14:3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72206252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京天元高复班 谏逐客书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京天元高复班 谏逐客书原文.pdf

标签:秦国   客卿   逐客   驱逐   说明   陛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