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

更新时间:2023-12-26 13:47:0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doc】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

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周年

《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4期(2004年):283—29l

ChinaHistoricalMaterialsofScienceandTechnologyVo1.25No.4(2004)

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

——

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周年

王治浩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张资珙(1904--1968年)是着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

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

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

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着提供了许多帮助.

关键词:张资珙;化学教育;化学史

中图分类号:N092:K82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798(2004)04—0283—09

1生平

张资珙1904年1月16日生于广东梅县三坑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兄弟姐妹共10

人,张资珙排行第9.祖父张麟安在清代主持过广东崇实书院.父亲张淑皋(字陶予)早

年被满清政府两广总督派往日本官费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为法学士.毕业后被政府

派往日本,历任东京使署,横滨总领署和神户总领事,曾资助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张资珙自幼聪颖好学,中小学跳级,4年学完了6年的课程.1919年在梅县广益中学

毕业,考入了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期间因家境贫困辍学工作一年,1924年毕业后

留校任

助教.

1927年张资珙参加了清华庚款奖学金官费留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后赴美国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与我国着名植物学家汤佩松是同学,并住在一

起.汤佩松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张资珙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时成绩很好,他的学问很

博,不只是在化学本身,对一般科学特别是科学史和哲学方面也有兴趣,文学造诣也很

高①.

1930年7月,张资珙(封二①)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

是《论以达式反应的接触作用》.不久他便离美回国,与王苏榛女士结婚,生有一女,一

收稿日期:2004—07—13;修回日期:2004—10—19

作者简介:王治浩(1938一),山东淄博人,原《化学通报》编辑部主任,专职副主编,编审.编辑工作之余,从事

化学史和化学家传记的研究.

①汤佩松与张祖武的私人通信.1979年3月4日.

中国科技史料25卷

子.

1930年9月,张资珙应邀到厦门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时年26岁,是当

时国内最年轻的理学院院长及系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卢嘉

锡那时正好在厦门大学学习,他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张资珙教授是我1930年(秋)一

1931年(夏),在厦门大学本科一年级学习时的普通化学老师.当时理科学生都要选定一

个主系和一个辅系,我本来是选数学为主系,化学为辅系.正是因为张资珙先生对我的学

习十分满意,动员我改以化学为主系,数学为辅系.这件事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我终

生与化学结缘.张先生人非常聪明,业务上很肯钻研,英语很出色,在化学史方面有很深

的研究①.

1931年9月一1941年7月,张资珙在武昌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任化学系教

授,系主任.1941年8月一1942年6月任香港岭南大学化学系教授.1944年8月一1946

年12月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等校讲授中国科学史,为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

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5月,张资珙应邀到武汉大学任化学系教授,1952年后担任分析化学教研室

主任.他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忠心耿耿地贡献他

的力量和才华.然而从50年代以后,他多次遭遇劫难.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停职审查,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离开了分析化学教研室."文化大革命"中在非法关押期间他

受尽折磨,1968年3月2日被"造反派"活活打死,是我国在"文革"中死得最惨的教授之

,享年64岁.

2献身教育事业

张资珙毕生未离开过教育事业,他先后在沪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大学,岭南大学和

武汉大学等校执教40余年.

张资珙在厦门大学执教期间,有一次讲课时他在黑板上写下"c,H"这样一个奇怪的

化学式,并转身问同学们:"谁能说出这是什么?"有人脱口而出:"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分

子式".张教授马上纠正说:"不,这不是什么化合物分子式,而是化学家分子式!"同学们

正感到好奇和迷惑之际,只见他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一组英文单词:

ClearHead(清醒的头脑)

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

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

这3个英文短语中前后两个单词的词头分别都是"c"和"H",大家恍然大悟,张教授

说"c,H,表示做一名化学家所应具备的品格",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格言给学生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1932年8月,在南京召开"全国化学讨论会",并成立中国化学会,张资珙是中国化学

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化学讨论会期间,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两份提案:一份是

①卢嘉锡与张祖武的私人通信,1979年3月10日.

4期王治浩: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285

"高中化学课之主要目的案";另一份是"关于高中化学课程应注意事项之提案".张资珙

针对当时教育部拟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提提案,表明了他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关注

并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在华中大学任教期间,还利用假期到中学化学

教师进修班讲课,一期从基础教育开始,为提高中学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尽力.

从1931到1941年间,张资珙在华中大学任化学教授和系主任时,经过他雷厉风行的

改革,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秩序和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把化学系建成当

时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化学系.

张资珙利用周末在他家主持一个名为"上下古今谈"的学术座谈会,每一次拟订一个

题目,让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教师和学生自愿参加.座谈的内容很广,从科学,哲学,

历史,宗教到文学,诗词等无所不包.对扩大师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很好的

作用.

张资珙从1947年到1968年逝世,在武汉大学执教20余年,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在众多学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曹正修等人回忆,张先生对课堂纪律要求很严格,每当他衣着整齐,穿一件洁白平

整的工作服大步走进教室,而学生起立致敬的动作稍有不够整齐有力时,他就走出教室,

要求学生重来一遍,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做法意想不到的效果是教室里懒散疲塌的气氛

扫而光,学生们身子坐直了,注意力集中了,加上张先生重点突出,语言风趣,逻辑性强,

而且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和工整清晰的板书,课堂教学效果极好.他讲授和板书多用标准

英语,因此听他讲课不但提高了业务水平,也提高了英语素质.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听

张先生的课是一种美好的享受①.

张资珙先生曾讲授过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高等分析化学和

化学文献,化学史等多门课程.他对分析化学可谓精通,尤其对酸碱平衡理论有独到见

解,对其中5个K公式的推导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述十分精辟,令学生折服,至

今难忘.

40年代末,张资珙从英国讲学归来后,根据他从国外买回的最新书刊资料,亲自编写

教材,在国内推广溶液理论,形成我国最早的分析化学理论体系,这本讲义在解放初期曾

被几所着名大学交流使用.张资珙曾总结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将学生带入丛林,引上高

山,当你爬上山顶之后,再回头细看,原来是从这条路走上来的,这样学到的知识终生难

忘."他经常在讲课之后留下一点时间进行小测验,下课铃一响,他在黑板上写下"心照不

宣"四个字,不收考卷,笑着离开教室②.

张资珙对教学十分认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精心安排,又由于他讲

课语言生动,中英文交叉使用,善于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不仅选修他的课的学生

愿意听,有些不选修他的课的同学也慕名悄悄前来旁听,他发现后风趣地说,欢迎听课,但

要参加考试,可不给学分,引起满堂欢笑.此后在学习上旁听生与选课生享受着同等待

遇,课堂照样被指名提问,课后作业张先生照样给予仔细批改.

①.曹正修,方麟侣,任恕等回忆材料,1997年1月.

②刘基万与笔者的私人通信,2004年3月12日.同年8月30日.

286中国科技史料

张资珙对实验教学特别重视,他说:"如果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操作不合规范,将来

参加国家建设,乱报分析结果,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成为民族的罪人."④按照武汉大学的

传统,主持实验课的任务都是助教承担,主讲教师特别是大教授是很少过问的,而张先生

则不然,每逢实验课,他总是亲临实验室指导实验.他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要求非常严

格,甚至具体到如何开试剂瓶,如何放置瓶塞,如何持握试剂瓶,如何倾倒试剂等,都要求

规范化,并亲自操作示范,强调一丝不苟是分析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张资珙讲课,从不照搬现有教材,更不会把一种教材多年使用,他总是参考当时国际

上最新出版,水平较高,着名学校普遍采用的教科书和着名刊物上反映当时分析化学前沿

内容的材料,自己编写教材,突出最新内容.

张资珙很重视科学研究,他说作为大学而不开展科学研究将不称其为大学.他在教

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1)结合教学内容,从化学史的角度讲

述前人是怎样开展科学研究,怎样发现,认识和掌握某些事物的理论和规律的;(2)开设化

学文献选修课,从主题分类,编目到查寻,讲述系统的文献知识,把学生引进了化学文献的

广阔天地,为他们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和必备工具;(3)开创课程论

文,进行实践训练.5O年代初期,武汉大学化学系还不做毕业论文.张先生便在毕业班

中进行课程论文的训练,据1955年的毕业生程介克回忆,他们学完了高等分析化学课程

后,张先生便出了有关"分析化学中共沉淀"问题的题目,并指定了1O多篇参考文

献,让

学生通过总结,学习和查阅文献,在两个月内写出一篇论文.他对6O多篇论文一一认真

审阅,并给予评分,大部分同学得了4分,只有个别同学得了5分.张先生通过这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今后的成长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由于张先生教学效果显着,深受学生欢迎,曾获武汉大学乙等劳模称号,农学院农化

系的学生还送给他一面"我们的好老师"锦旗.

3潜心研究科学史

张资珙从2O世纪2O年代就开始研究科学史,他在翻译《化学之创造》和《化学元

素发现史》的过程中,对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译书的突出特点是一边研究一边翻译,他在翻译《化学元素发现史》时,前后共用

了近10年时间,该书共384页约4O万字,其中参考文献875篇,插图302幅,他对此做了

大量的研究和考查工作,在译书中加进的注释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译者实属少

见.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资珙先生的化学史造诣很深.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在该书翻

译出版之后,还在继续不停地研究,又在已出版的书上做了许多修改,补充和批注.

张资珙从2O世纪3O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科学史.抗战期间,他曾离开武汉,在云

南,香港,四川等地颠沛流离,他的生活用品带的不多,但他的书籍却带的不少.在香港期

间,他居住的楼房上挨了日军的炮弹,楼里的居民都惶惶不安,惟独他仍在书房里专心看书.

1942—1944年间,他在重庆郊区南温泉居住时,每天废寝忘食地研究中国科学史.

①张懋森回忆材料,1991年11月.

4期王治浩: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287

他学识渊博,学贯东西,他在中国古汉语,古文学及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精通英语,

同时通晓德,法,日,俄等多国文字,这对他研究科学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对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道教和佛教理论,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和发展

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工作,为了研究中国文化怎样传到西方,他

还研究了中西交通史,波斯文学史和大夏帝国史,他研究的面既宽,又广,而且非常深入.

1943年2月,李约瑟作为英国文化科学使团成员来到中国,后又任中英科学合作馆

馆长.那时他对中国科学史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搜集有关中国科学史的资料,当他得知张

资珙长期潜心研究中国科学史时,不仅向他借书阅读,还准备亲自拜访,求教.1943年3

月29日,李约瑟给张资珙写信,告知他将于4月19日到达南温泉与张资珙会面(封二

②),并将归还从他那里借阅的两本书.

4月19日,张资珙热情接待了李约瑟,并把他安排住在自己家里,二人相逢,畅谈甚

欢.张资珙向李约瑟提供了许多资料,介绍了他的藏书情况,李约瑟如获至宝,他看到张

资珙书房里摆满了书,一连几天在那里埋头翻阅资料,抄写材料,并共同探讨了中国科技

史的诸多问题,李约瑟原本计划只待一天,结果住了三,四天后才离开,收获甚丰.

1944年8月,张资珙,方重,张汇文,范存忠和殷宏章5人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

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等校讲学(封二③).张资珙主讲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用翔实的资料和极为精确流畅的英语讲述中国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和科学

技术,远比国外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他还应邀去法国巴黎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

大学讲授中国科学史,他的演讲在西欧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使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历史

上曾有过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

张资珙在英国讲学期间,与李约瑟接触较多,经常与他探讨中国科学史问题,为他撰

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不少帮助.他在讲学期间还被聘为英国皇家医学史学会,

工程学史研究会和国外科学家协会会员,时常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他们的讲学时间原定一年,后来感到时间不够用又延长了一年多,到1946年12月回

国.张资珙的讲酬除用于在英国的日常生活外,绝大部分都用来买了书,他回国时购

买的各类书籍装了四,五个大木箱.

为了研究中国科学史,他藏有大量中,外文图书(封二④),其中还有不少珍贵的古代

线装书,他常到汉口的旧书店,旧货摊去搜寻旧书,古钱,古陶瓷和古代天文历书资料.他

对古代五铢钱和浙江龙泉窑瓷器进行过化学分析,并对古代天文学进行过研究.

历史教授张继平说,张资珙对《廿四史》等都有很深的研究,他对中国历史相当熟悉.

他认为宋代中国的制铂技术已经很高,中国的天文学和瓷器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

他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研究和考证问题非常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哲学教授习传裕

说,我看过张资珙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讲学的讲稿,用英文写的非常好,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讲中国炼丹术,外国人不知道,所以对此很感兴趣.为了研究中国炼丹术,张资珙涉

猎各种领域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一般历史学家不懂科学,而科学家又不

懂古文,历史,哲学,宗教方面的知识,象张资珙学识这样渊博精深,实为少见.

张资珙一生潜心研究中国科技史,在《历史研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有关《天工

开物》和镍质白铜的研究论文.他本来计划发表系列性文章后撰写《中国科学史》,

288中国科技史料25卷

但反右斗争开始后,在《科学》杂志上预告要刊登的研究论文(《论中国的炼锌和它的起

源——兼及几个相关的问题》)也被抽掉了.

4赤胆忠心热爱祖国

1930年张资珙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有人留他在美国工作,说免得回去受穷,他说:"我的国家需要建设,需要培养人才,越是

穷我越应该回去".在他拿到博士学位后不久便踏上返回祖国的征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向我国施放毒气,张资珙再次赴美,先后在耶鲁大学和明

尼苏达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毒气防护问题.

1941年张资珙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教时香港沦陷,日军要求每栋房子都要挂日本国

旗,居民要学日本歌,很多孩子都跟着去看,张资珙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去看日本旗,不要

去唱日本歌,他说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日军还规定中国人经过日本军营时要向站

岗的日本兵鞠躬行礼,而张资珙宁肯绕道走远路也不走近路去向日军行礼,当日伪

军用金

钱和威胁要张资珙出来为日军工作时,他带领全家在危险的情况下仓促逃离香港,辗转到

达重庆.

1944—1946年,张资珙在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讲学时,以满腔爱国热情宣传中国

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他自己也为能从事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而感到十分自豪.他把研究

中国科学史视为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终身大业.

1944年,张资珙应邀到英国利物浦港口,为国民党海军将士做了一次抗日战争形势

的报告,会场上声泪俱下,悲愤填膺,生动感人,当场就有人提出捐款,支援抗日战争.

1946年12月,张资珙完成在英国的讲学任务后回国,国民党曾用高官厚禄要他去上

海着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任总编辑,到台湾去做十几家糖厂的总经理,都被他婉言

谢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他热爱中国共

产党,热爱新中国.

1955年1月15日,在他发表的一篇题为《反对美蒋条约坚决解放台湾》的讲话中

这样说:"去年l2月2日美帝国主义和蒋匪在华盛顿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对

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个严重挑战性质的条约,美帝国主义妄图在

这个'共同防御'名目下,无限期地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进而加紧企图对中华人民共和

国进行颠覆活动,重演朝鲜战争阴谋,为新的战争预作安排.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部分,解放台湾是我国人民神圣的正义事业,我们必须努力加速国家工业化,加强国防

力量.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我决心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上作出更大的努力".由此看

出,张资珙先生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1957年张资珙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到东西湖农场,八里湖农场等地劳动达3年之久.

他白天干一天活,晚上还在小油灯下看书,研究科学史.

张资珙非常重视外语学习,强调学生要学好外语.他说这是打开一扇窗户,可以看到

世界.他的英语造诣很深,据说他跟外国人讲话分不清哪位是外国人,哪位是中国人.

4期王治浩: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289

1956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着名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贝尔纳到武汉大学讲学,由于他

事先无讲稿,有些话不好翻译,学校便请张资珙当场翻译,并一直陪送他到广州,贝尔纳对

张资珙流利的英语倍加赞赏.

50年代初,根据学习苏联的需要,国家提倡学俄语.1952年,武汉大学统考了全校教师

的俄语,优秀者可提升一级工资,张资珙是当时少数提升工资的教师之一.那时的学生也都

学俄语,原来教英语的教师都改行教俄语.因此那时没有英语教师,要想学英语,可以说是

求师无门.据刘道玉回忆,1958年上学期,他被分配到大连石油化学研究所作毕业论文,为

了论文的需要,在寒假中他不顾张资珙先生还戴着右派帽子之嫌,偷偷地到他家里请他教授

英语发音和介绍学习英语的经验.张先生对刘道玉说:"学习英语又难又不难,难的是汉语

与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外语是根本不同的,汉语中很少用外来语,这就增加了记忆词汇的困

难,说不难是因为英语的文法和语序与汉语是相似的".他反复强调:"学习英语不要死记

单词和死抠文法,应尽早直接阅读原版着作.刚开始时可能有很多词不认识,没有关系,硬

着头皮翻字典,一次生二回熟,次数多了就记住了.再说文法要学但不要死抠,试问:包括作

家,语言学家在内,有几个人的说话经得起文法的推敲呢?因此学习英语只求看得懂,能够

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至于死抠文法那是语法家们的事."据说,武汉大学化学系

50年代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不少人得益于张资珙先生.

1961年张先生回到学校后,被贬滴到化学系图书馆当图书资料管理员.在蒙受冤屈

和不公正待遇的处境下,仍然对振兴祖国化学教育事业,培养化学人才矢志不渝.他把图

书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写了一本《英汉化学专业常用词

汇》,正文和附录共479页,收录名词约9000条.这本质量高,实用性强,未署名的袖珍本

《词汇》1965年由武汉大学印刷厂印刷后,深受武汉大学和周边兄弟院校化学和生物专业

师生欢迎.在《词汇》的"编者赘言"中,张先生还写下这样一段话:"GermanSilver固然可

以直译为'德国银',但我们必须弄清楚并予以注释的是这所谓'德国银',不过是19世纪

20年代一些欧洲化学工艺家在耗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后,才成功地仿制出的一种中国镍

质白铜.而'GermanSilver'这一名称和其他什么德语的'Neusilber'或法语的'Maille—

ehort'一样,都只是当时仿造中国白铜的厂家巧立名目,籍以掩盖其意在抹杀我国劳动人

民在化学工艺上早已有的成就,从而自炫的伎俩而已".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张先生在

当时那种处境下,还不忘用自己丰富的科学史知识,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5永久的怀念

张资珙毕生献身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几代优秀的科技人才.他桃李满天下,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卢嘉锡,应崇福,曹天钦,查全性,江元生,王佛松,游效

曾,梁骏吾,刘更令,范云六,陈文新等均受业于他的门下,在国内外的大批教学科研骨干

中原是他学生的更是不乏其人.

张资珙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严格要求的学风深深印在了后人的记忆中.卢嘉

锡特别钦佩张资珙老师引导学生的那种谆谆善诱,别具一格的情趣和才华,"化学家

分子式"的教导使他终身受益无穷.他还多次把老师的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广

中国科技史料

大青少年.王佛松说:张资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也是我做研究工作

的启蒙老师,在他的指导下,使我首次知道如何撰写论文.从选定题目,查阅文献,

以及内容章节和段落安排等都对我进行过详尽的指导.他的教诲使我终生难忘①.

张懋森说:我永远怀念第一位领着我进入科学大门的张资珙老师,他的精神影响我一辈

子,我们缅怀他辛劳的一生,以他的工作精神为榜样,用他教给我们的思想方法来做学问,

继续完成他留下的事业②.

李约瑟对张资珙先生非常敬重,在他的书房里一直悬挂着张资珙的照片.当他得知

张资珙在"四人帮"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消息时感到极为悲痛.他特意在他所有照相底片

中,找出了1943年在重庆南温泉为张资珙夫妇拍摄的珍贵照相底片,洗印后寄给了张资

珙的家属,表示他对张资珙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怀念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张资珙的问题得不到平反.1981年7月,刘道

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后,一次在北京开会时见到了卢嘉锡先生,他邀请卢先生到武汉

大学讲学,卢嘉锡对刘道玉说:"张资珙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者,是我的恩师,没有

他早年对我选择专业的建议,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同时,张先生又是一位历经磨难的科

学家,在武汉大学他吃了不少的苦头,武汉大学应该给他彻底平反,否则我决不到武汉大

学去"④.刘道玉校长回到武汉后积极做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为洗雪张资珙教授遭受的

不白之冤而举行追悼会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1982年12月20日,武汉大学给张资珙举行了追悼会,为他平反恢复了名誉.卢嘉

锡特为追悼会书写了长幅挽联(封二⑤),深表对恩师的沉痛哀悼和崇敬之情:

忆早岁喜聆教诲嘱改主修化学今日言犹在耳

赞毕生苦钻学术未忘忠爱祖国何期死竞含冤

受业卢嘉锡敬挽

1996年9月,在安葬张资珙教授及其夫人的骨灰时,卢嘉锡又亲自为墓碑题词,寄托

了他对恩师永久的怀念:

杰出的科学家忠诚的爱国者

张资珙教授暨王苏榛夫人之墓

受业卢嘉锡敬题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张资珙先生的女儿张祖武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她提供了许多资料,照片和私人通信.武汉大学刘基万先生还拜访了程介克,屈松生等,

提供了不少情况,游效曾,梁骏吾,刘更令,范云六,陈文新和郭世杰等也提供了部分资料

和情况,王佛松,刘道玉,查全性,刘基万,江元生和张祖武,张祖彦等审阅此文,提出了宝

贵意见,特在此一并致谢!

①武汉大学北京老校友会,北京珞嘉,1998,(2):3.

②张懋森回忆材料,1991年11月.

③李约瑟与张祖武的私人通信,1982年lO月2日.

④刘道玉与笔者的私人通信,2004年8月30日.

4期王治浩: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29l

参考文献:

[1]卢嘉锡传编写组.卢嘉锡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6—17.

[2]刘广定.谈高中化学教学[J].台湾:科学月刊,1990,21(2):178—179.

[3](美)斯洛孙.化学之创造[M].张资珙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4](美)韦克斯.化学元素发现史[M].张资珙译.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2.

[5]郭世杰,李思孟.李约瑟致张资珙的两封信[j].中国科技史料,2002,23(2):175.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第1卷第1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3

[7]张资珙.关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元素发现史》增译之一[J].历史研究,1965,(11):64.

[8]张资珙.略论中国的镍质白铜和它在历史上与欧亚各国的关系[J].科学,1957,33(2):91,99.

zu-kung

WANGZhi—hao

(InstituteofChemistry,CAS,Beijing100080,China)

zu—kung(1904--1968)wasafamouducatorandhistorianof

chemistry,pergivesabriefaccountofhislife,hiscontribu—

tiontoChinescienceandeducation,andhislong—

Needham.

keywordsChangTzu—kung,education,historyofchemistry

责任编辑:康小青

《黄汲清年谱》出版

潘云唐编撰的《黄汲清年谱》已于2004年6月由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作者系统查

阅了记载黄汲清在各个历史时期活动的原始资料,以及黄汲清的工作13记,重要往来信

件,详细记述了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汲清院士的一生.书

后附有"黄汲清院士着作目录"及"黄汲清之研究文献目录".全书3O万字,341页.

【doc】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13: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69626252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doc】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doc】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张资珙——纪念张资珙教授诞辰100.pdf

标签:中国   化学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