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望断南飞雁)
描写潮水情状声的词语
描写潮水声音的词语有:
一、山崩地裂[shānbēngdìliè]
1.【表述】:山岳坍塌,大地碎裂。形容响声非常大或变化频繁。
2.【出自】:《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3.【示例】:这正是~有人见到,捉生替死却忱!◎清·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二、震耳欲聋[zhèněryùlóng]
1.【表述】:形容声音非常大,耳朵都慢震聋了。
2.【出自】: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
3.【语法】:兼语式;并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非常大
三、天震地骇[tiānzhèndìhài]
1.【表述】:苍: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很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2.【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四、震天动地[zhèntiāndòngdì]
1.【解释】:震:震动;动: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2.【出自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备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小行皇帝哀帝,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坑口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3.【示例】:二县百姓号哭之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五、响彻云霄[xiǎngchèyúnxiāo]
1.【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2.【示例】: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响亮
描绘潮水声音的词语存有:一、山崩地裂[shānbēngdìliè]1.【表述】:山岳坍塌,大地碎裂。
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2.【出自】:《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3.【示例】:这正是~有人见到,捉生替死却忱!◎清·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二、震耳欲聋[zhèněryùlóng]1.【表述】:形容声音非常大,耳朵都慢震聋了。2.【出自于】: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打破这个,则就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叫卖。”
3.【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三、天震地骇[tiānzhèndìhài]1.【解释】:震:震动。震动了天地。
形容声音或声势很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2.【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四、震天动地[zhèntiāndòngdì]1.【解释】:震:震动;动:摇动。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很大。
2.【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3.【示例】:二县百姓恸哭之声,~。◎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五、响彻云霄[xiǎngchèyúnxiāo]1.【表述】:吉:全线贯通;云霄:高空。
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2.【示例】: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语法】:主谓式;并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嘹亮。
描写潮水声音的词语有:一、穿云裂石[chuānyúnlièshí]1.【解释】:穿破云天,震裂石头。
形容声音低沉高亢。2.【出自于】:宋·苏轼《〈水龙吟〉序》:“仁义吹起铁笛,嘹然存有穿云裂石之声。”
3.【示例】: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着,拍着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之声,引商刻羽之奏。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二、龙吟虎啸[lóngyínhǔxiào]1.【表述】:象龙在鹤,虎在树鹊。比喻有关的事物互相感应器。
也形容人发迹。2.【出自】: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3.【示例】:~,鹤唳莺鹤。◎清·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三、滔滔不绝[tāotāobùjué]1.【表述】: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2.【出自于】: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仁义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跑丸也。”3.【示例】:斡离严禁汪豹献上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把十万大兵尽数涧了黄河。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四、山崩地裂[shānbēngdìliè]1.【解释】: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2.【出自于】:《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喷出。”3.【示例】:这正是~有人见到,捉生替死却忱!◎清·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五、震耳欲聋[zhèněryùlóng]1.【表述】:形容声音非常大,耳朵都慢震聋了。
2.【出自】: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3.【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
描绘潮水声音的句子存有闷雷翻转、山崩地裂、震耳欲聋、浩浩荡荡闷雷翻转:雷声不断在大地和云层中间往复散射,构成“轰轰隆隆”的翻转的感觉。
浩浩荡荡:读音hàohàodàngdàng,原形容人多,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山崩地裂:读音就是shānbēngdìliè,意思就是形容响声非常大或变化频繁。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
形容声音很大。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观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作天下奇景。农历八月十八就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广的钱塘江横躺在眼前。江面很平淡,越往东越阔,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去,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阔步东望,等着,盼望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小,指着东边水天相连的地方发生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融化出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安远去,逐渐变长,变粗,纵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六七米高的白色成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B90西回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袭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瞪。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正常了平淡。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扩展资料《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
写下的就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轻易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低间接地整体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观潮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阅兵水军,以后大耳无尾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存有大潮丰厚,并可为一潮三看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
文献有载《有载敬堂辑·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至闷雷疑作雨,忽看看好像海欲浮山。万人后撤例如兵溃,浊浪低于阅景坛。”
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
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为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唐宋就已流行。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
相同的地段,凭栏至相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看"合流潮",旧盐仓凭栏"转头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百度百科:钱塘潮。
《观潮》中描写潮水声音的四字词语只有: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越来越大。
1、山崩地裂:hānbēngdìliè,山岳坍塌,大地碎裂。形容响声非常大或变化频繁。
造句:炸药被引爆了,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2、闷雷滚动:mènléigǔndòng,雷声不断在大地和云层中间来回反射。
构成“轰轰隆隆”的翻转的感觉。造句:听见闷雷翻转的声音,路上的人愈加行色匆匆了。
3、风号浪吼:fēnghàolànghǒu,形容风浪很大。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
在原文中以拟人的手法整体表现风浪非常大,像是在狂热的呼喊一样的非常大声音。造句:风号浪瞪无法冲走他的声音。
4、越来越大:yuèláiyuèdà,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造句:海浪声越来越大了。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12:5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66257127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描写潮水情状声的词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描写潮水情状声的词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