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12-26 12:49: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曾家岩50号)

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波涛汹涌

【拼音】:bōtāoxiōngyǒng

【表述】:滚滚: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小又着急。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译文:皇帝看见波浪又大又急,感叹道:唉,这就是天地隔开南北的原因。

2、排山倒海

【拼音】:páishāndǎohǎi

【表述】:关上高山,滚落大海。形容力量衰弱,声势浩大。

【出处】:”宋·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译文:疾病刚来的时候劲头很强,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挡也挡不住。

3、滚滚彭湃

【拼音】:xiōngyǒngpéngpai

【表述】:波浪翻滚,互相喷发。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容抵挡。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译文:沸腾近乎发怒,波浪翻腾,互相撞击。

4、惊涛骇浪

【拼音】:jīngtāohàilàng

【表述】:涛:大波浪;骇:并使惊怕。滚滚厉害的浪涛。比喻凶险的环境或锋利惨烈的斗争。

【出处】: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译文:每次想到之前所经历的险恶的环境,又何曾不感到害怕。

5、浩浩荡荡

【拼音】:hàohàodàngdàng

【表述】:原形容水势社会各界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宽广发展壮大,或行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夫际涯。”译文: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1、波涛汹涌[bōtāoxiōngyǒng]:滚滚: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2、风急浪高[fēngjílànggāo]:形容风浪很大。

3、滚滚水流[xiōngyǒngtuānjí]:水流猛烈地向流,快速向前跳跃。4、汹涌澎湃[xiōngyǒngpéngpài]:滚滚:洪水强烈流的样子;势不可挡:波浪互相喷发。

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5、惊涛骇浪[jīngtāohàilàng]:涛:大波浪;骇:使惊怕。

滚滚厉害的浪涛。比喻凶险的环境或锋利惨烈的斗争。

《观潮》这篇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四字成语有:闷雷滚动、风平浪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等。

1、浩浩荡荡[hàohàodàngdàng]

基本释义: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原文: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斜无边涯。”

白话译文: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原文原文:浪潮越来越近,有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山崩地裂[shānbēngdìliè]

基本释义:山岳坍塌,大地碎裂。形容响声非常大或变化频繁。

出处:《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白话译文:山岳坍塌,大地碎裂,泉水喷出。

原文中的出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漫天卷地[màntiānjuǎndì]

基本释义:满天飞舞连地上的灰尘都被卷起。形容来势很猛,规模庞大,无法抵挡,到处都是。

原文中的原文:霎时,潮头B90西回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袭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瞪。

4、闷雷滚动[mènléigǔndòng]

基本释义:原意就是雷声不断在大地和云层中间往复散射,构成轰轰隆隆的翻转的感觉。

原文中的出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5、风平浪静[fēngpínglàngjìng]

基本释义: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原文中的原文:我们踮着脚往东看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到存有什么变化。

写大潮形态的四字词语:

一、浩浩荡荡[hàohàodàngdàng]

1.【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2.【出自于】:《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渡山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3.【示例】:一时只见宁府大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二、汹涌澎湃[xiōngyǒngpéngpài]

1.【解释】: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2.【出自于】: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发怒,汹涌澎湃。”

3.【示例】:两洋的潮水交织一起,形成一派~的大浪,这就是横扫亚非两洲的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杨朔《两洋潮水》

三、波澜壮阔[bōlánzhuàngkuò]

1.【解释】: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2.【出自于】:南朝·宋·鲍照《择选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3.【示例】:七言诗须~,顿挫激昂,大开开阖耳。◎清·郎廷槐《师友诗传续录》

四、汪洋大海[wāngyángdàhǎi]

1.【解释】:汪洋: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2.【出自于】:清·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至春雷。”

3.【示例】: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

五、波路壮阔[bōlùzhuàngkuò]

1.【解释】: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同“波澜壮阔”。

2.【出自于】:南朝·宋·鲍照《择选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1、波涛汹涌

成语拼音:bōtāoxiōngyǒng

成语解释: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成语原文: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5卷:“砌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2、排山倒海

成语拼音:páishāndǎohǎi

成语解释: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成语原文:宋杨万里《病起至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弱,排山倒海也难当。”

3、汹涌彭湃

成语拼音:xiōngyǒngpéngpai

成语解释:波浪翻腾,互相撞击。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成语原文: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发怒,滚滚彭湃。”

4、惊涛骇浪

成语拼音:jīngtāohàilàng

成语解释: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成语原文:唐田颖《玉山常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莱菲县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5、云奔潮涌

成语拼音:yúnbēncháoyǒng

成语解释:云气上升,潮水奔涌。形容大量涌出来

成语原文: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一卷:“千乘万骑,如云奔潮涌,四方万姓,例如鳞次蚁共聚。”

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山崩地裂。

《观潮》就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就是赵宗成、朱明元,并由忠心参予朗诵。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无人知晓飞溅了多少游人看官。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扩展资料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走进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传这里就是观潮最出色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荣登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矗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响起隆隆的响声,似的闷雷翻转。顿时人声鼎沸,有人说我们,潮去了!我们踮着脚往东看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到存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描绘潮水声音的句子存有闷雷翻转、山崩地裂、震耳欲聋、浩浩荡荡闷雷翻转:雷声不断在大地和云层中间往复散射,构成“轰轰隆隆”的翻转的感觉。

浩浩荡荡:读音hàohàodàngdàng,原形容人多,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山崩地裂:读音就是shānbēngdìliè,意思就是形容响声非常大或变化频繁。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

形容声音很大。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观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作天下奇景。农历八月十八就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广的钱塘江横躺在眼前。江面很平淡,越往东越阔,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去,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阔步东望,等着,盼望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小,指着东边水天相连的地方发生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融化出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安远去,逐渐变长,变粗,纵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六七米高的白色成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B90西回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袭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瞪。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正常了平淡。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扩展资料《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

写下的就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轻易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低间接地整体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观潮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阅兵水军,以后大耳无尾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存有大潮丰厚,并可为一潮三看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

文献有载《有载敬堂辑·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至闷雷疑作雨,忽看看好像海欲浮山。万人后撤例如兵溃,浊浪低于阅景坛。”

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

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为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唐宋就已流行。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

相同的地段,凭栏至相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看"合流潮",旧盐仓凭栏"转头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百度百科:钱塘潮。

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12:4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661711271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描写潮水形状的四字词语有哪些.pdf

标签:观潮   形容   江面   潮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