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更新时间:2023-12-26 12:27:0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镇江焦山)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一、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文登营①

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②,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注】①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此诗为作者巡视山东半岛东部海防营地时作。②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既写出了诗人乘船出海巡视海防的将帅风采,也写出了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晚景。

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海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表现了诗人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之情。

C.尾联抒发感慨,点破主题。遥远的海外还有一些国家对我国并不友好,因此决不能忘记这些危险而虚度年华。

D.本诗语言自然平易,感情朴实流畅。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思考以及对报国之志的抒写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4.这首诗的颈联感情丰富,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

B.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表达诗人虽然因年华老去而悲,但因友人在旁心情得到超脱。

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

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6.本诗如何表现“悲”情?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7.上片景物描写的角度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

②①②

8.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此消息即携眼医前去探视,后“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便作于此时。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C.“白鸟故迟留”,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借鸟儿的迟留写出诗人自己对禅智寺的静寂环境的喜爱。

D.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10.首尾画线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如何表现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②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③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朝颇受宠幸,睿宗即位后,“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

徙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旧唐书·宋之问传》)。本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②兰杜:兰草和杜若。③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正值春天大好时节,作者无心欣赏景色秀丽的庐山,反而念念于去年上巳桥边修禊事,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

B.“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C.颈联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满腹乡愁,无人可知,无人能明。

D.尾联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不可能,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1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4.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解析】D.“沉郁顿挫”错误。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流华美,风格属于清健俊爽,不属于“沉郁顿挫”。“沉郁顿挫”一般指杜甫的风格,不是杜牧。

2.①前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和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景色美丽,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②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③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

3.A

【解析】A.“也写出了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晚景”错,由“晓烟”可以看出为“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春晓之景”。

4.①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②反衬,以秦汉强盛的海疆之况反衬明朝的衰弱,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③联想,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由古及今,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5.B

【分析】

B.“但因友人在旁心情得到超脱”错误,此处以孟嘉自比,诗人此时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并没有得到超脱。

6.(1)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2)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

(3)烘托(借景抒情):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以开阔的空间,峥嵘的景象烘托内心的悲凉之感。

(4)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

(5)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7.①从“听觉——视觉”或视听结合。

②第一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视觉,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

8.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

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

9.C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写出诗人自己对禅智寺的静寂环境的喜爱”错误,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暗示寺的空寂人稀,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单冷落之感。

10.首尾两句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首句“蝉噪”以动衬静,反衬禅智寺的静寂,末句“歌吹”以闹衬寂,以乐衬哀,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静寂落寞,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

11.A

【分析】A.“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理解错误,作者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暗示的是诗人在贬谪途中内心感物思归而不得的孤独凄愁。

12.①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之情。首联“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因今思昔,忆昔感今;颔联则是将想象中的京华之景与眼前的现实之景相映衬。②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被贬途中对故乡思而不得的满腹愁苦、断肠之悲。颈联描写诗人看着“吴洲春草”,有感于眼前之景,“思归”之情更甚,“怀故乡”之心更加悲苦,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满腹乡愁。

13.C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C.“运用拟人手法”错误,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14.第一问: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第二问: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对写——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本文发布于:2023-12-26 12:2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648282440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pdf

上一篇:燕分飞简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人   作者   表达   友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