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5 23:36:0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爱的幸福)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南宋)杨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②元:即“原”。

(1)“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2)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 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11.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2.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1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16.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小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0.拓展阅读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2. (1)涵虚:指水映天空;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2)想要渡河,却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却因赋闲在家而感到羞愧,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涵虚混太清”意思的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端居耻圣明”意思是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端居:安居、闲居。

(2)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中“欲济无舟楫”,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故答案为:⑴涵虚:指水映天空;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⑵想要渡河,却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却因赋闲在家而感到羞愧,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 (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读诗歌写景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等角度理解。这首诗的景物“蒹葭”“白露”“霜”,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每一节以景物开头,目的是用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蒹葭”“白露”“霜”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⑵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 (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 “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

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5. (1)微风轻拂,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阴浓”二字,表现树的繁茂,又暗示此时烈日炎炎;“入”字表明晴空骄阳,池水清澈,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清晰可见。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要抓住“帘动”“微风”“蔷薇”等几个意象来描绘春风拂动,满院飘香的美好景致。诗句表达了作者欣赏夏日美景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阴浓”既写出了树木繁茂、浓阴蔽日的景色,又反衬出夏天里的烈日炎炎的特点,“入”字写出清空烈日下,楼台倒影在池塘中,反衬出池水的清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夏日里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微风轻拂,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⑵“阴浓”二字,表现树的繁茂,又暗示此时烈日炎炎;“入”字表明晴空骄阳,池水清澈,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清晰可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6. (1)比喻;清凉皎洁

(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不是黏在天空,而是独自行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月亮灵动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鸦青幕挂一团冰”意思是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作者把“一轮明月”比作“一团冰”, 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生动形象地写出“一轮月”清凉和皎洁的特点。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

(2)“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中的“独自行”,运用拟人的手法,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着,独自运行,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亮灵动的特色。设想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故答案为:⑴比喻;清凉皎洁;

⑵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不是黏在天空,而是独自行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月亮灵动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判断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意象的特征。词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稍加分析理解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掌握诗句赏析的方法和入手点。要抓住诗句所运用的修辞、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概括。

7.C

解析: (1)C

(2)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寤,醒觉。寐,入睡。故选C。(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故答案为:⑴C⑵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熙逐项的辨析,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理解次表达方式的常有的效果,同时要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8. (1)舟行江上,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诗人任凭船儿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荡漾。

(2)“风光满扬子”,诗人只是“卧”“闻道”,可见诗人行舟的目的是“登楼望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此题作答时要注意抓住“柳絮”“菱花”“船儿”“河流”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2) “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 舟行江上,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诗人任凭船儿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荡漾。

⑵ “风光满扬子”,诗人只是“卧”“闻道”,可见诗人行舟的目的是“登楼望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的能力。分析诗句的画面,其实也就是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再现出来。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9.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每个字词,根据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从形、声、色多角度来描摹画面,突出诗中景物的画面感。

(2)本题抓住最后一句“莫忘小桥流水”理解作答。“小桥流水”是古诗中常描写的乡村田园风光,表示安闲舒适的生活,理解这点即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

⑵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0. (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示例: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1.D

解析: (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根据第三联的内容,先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具体形象,再做总体概括(先概括后具体分析也可)。此联中写了桥边热火的“夜市”,写了寺庙外春风吹拂的小船。描写的是一片水乡市镇的繁荣景象。

(2)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①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1)临渊羡鱼

(2)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13. (1)梅子;芭蕉、柳花等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14. (1)(1)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2)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5.B

解析: (1)B

(2)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16.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7. (1)舟行江上,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诗人任凭船儿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荡漾。

(2)“风光满扬子”,诗人只是“卧”“闻道”,可见诗人行舟的目的是“登楼望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A

解析: (1)A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9. (1)临渊羡鱼

(2)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归纳积累能力。结合甲诗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很容易联想到成语“临渊羡鱼”。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从甲诗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看出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从乙诗的“无风”、“镜”等关键词可以读出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故答案为:⑴临渊羡鱼

⑵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点评】⑴成语的归纳概括既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也需要考生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关键字展开联想想象,从而得出答案。

⑵诗歌的写景特色,一定要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其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20. (1)[示例]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2)[示例]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之情。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23:3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518565251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pdf

标签:诗歌   诗人   表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