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页面紧急升级通知)
一、谈话法: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运用谈话法要注意: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二、说课,即教师在授课之前,向领导或同行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及其理论依据,就本人对所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指导等诸方面观点的简述。其显著特点是,说课者是教师,听课者也是教师。
三、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这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教师)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的,它侧重于理论阐述。
四、《山居秋暝》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与前三联诗句有关的几幅图,让学生对诗句描绘的景物有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运用自己的想象,每个人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具体步骤如下: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想象构建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主要赏析颔联、颈联)
明确①景物: 山 雨 月 松 泉 石 竹 女 莲 舟
画面: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先让学生自由描绘,再抽学生概括总的画面,最后老师进行梳理总结。)
参考: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紧扣诗题,点明时间地点,即大环境,非重点赏析。)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明确:颔联和颈联营造的艺术画面中,有动有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艺术技巧)。
画面概括:秋雨之后傍晚时分山村的风光和山民的劳作——乡村生活图景。
画面特点:温馨、清丽、自然、静谧。
画外之意:对自己的高洁品质的自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补充王维诗中有画的原因:王维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位画家,他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南宗画派,被誉为“南宗之祖”。他自己也曾非常自信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其六》)”因此,他在写诗的时候最会以画入诗。)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画笔,再次去感受诗中的图画美!(全班齐读诗歌首联至颈联)
五、《爱莲说》三维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依据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说”这种体裁以及作者生平简介,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优美句子以及作者感情,通过合作讨论,在
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疏通文章大意,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了解莲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莲花的高尚品格,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同时新课标指出新课标指出教法要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法指导,师生讨论,以此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二、讨论法: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运用讨论法要注意:明确目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三、简述《天净沙秋思》教学重点及设计依据
教学重点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由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反复诵读从而达到背诵全文;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再别康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绘画美?
一般画面是由意象组合合成的,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再由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意象构建出了怎样的画面?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色彩的词语。如:“金柳”“青荇”等,首先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接着让学生找出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是“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第二个是“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再由学生说说这两个比喻的好处。再由老师总结: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找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引导学生明白: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羚羊木雕》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握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和友情;领会文中蕴含的待人处事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和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的矛盾冲突
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一、为初中《背影》设计导入方式和导入语
我将用音乐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听过崔京浩的《父亲》这首歌吗?这首歌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现在就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听完这首歌后,我们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走进朱自清笔下关于父亲的《背影》
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的具体化。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以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为基础,以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为重要的参照系,作为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荷塘月色》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为什么选择?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论述《观沧海》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依据)
在仔细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再根据本单元目标和具体学情,我把本首诗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名句,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思,体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多读,然后能够背诵,进而理解品味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生平。诗歌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同时掌握诗中的主要内容,再结合作者生平及其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本首诗歌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掌握诗歌的内容。曹操并非常人,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在文学上的作用很大。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观沧海》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作者的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这一本质特点。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
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乡愁》《错误》说课稿
一、《项脊轩志》设计导入方式和导入语
情景导入
活动设置:你知道哪些名人的书房名?它们各自有怎样的寓意?
你的书房有名字吗?你会给你的书房起个怎样的名称呢?(学生分别给自己的书房命名,并解释名称的含义或命名的理由)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如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梁实秋的雅舍传达出他身处陋室仍悠然自得的心绪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归有光为他的书斋——项脊轩写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研习作者通过抓住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二、《雨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情趣;理解诗中“雨巷”、“丁香姑娘”等主要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联想与想象等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品鉴,体会诗人忧郁感伤的情怀,理解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分析《沁园春长沙》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体会“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深秋意境,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把握词中抒发的情感,感受毛泽东激昂的情怀与革命壮志。
通读全文,并思考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用自己的话语将前三句描述出来,并感受它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同时能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的语言表达力。
“划出由‘看’统领的句子,并齐声朗诵一遍,找出作者看到的事物,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这些意象进行描写的,这些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找出喜欢的词句,并从多个角度回答原因。作者采用了哪些写景的手法。”这个问题
的提出意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对词进行赏析。学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句,我将提示学生从用词、意境等方面来分析。
“作者看到滚滚湘江水便回忆年少时光,采用了那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引导学生学懂
①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找出描写这几个人物的语句,结合具体语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分析这些语句。
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明确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再引导学生品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②重点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1 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 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3:5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83980126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谈话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谈话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