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龟兔赛跑读后感)
哈尔滨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 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结合全词,“”、 “”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 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9.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解析】【分析】(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2)古诗中常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古诗中景语皆情语,根据诗人所写景物的特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 蓼茸③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 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7.古诗阅读
悯农
杨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首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闻笛赋”、“烂柯人”中任选一个,说说其中包含的典故。25字以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描述和概括。40字以内。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2. (1)高洁,香远益清
(2)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的意思是: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在风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由此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清香)”的特点。
(2)诗歌的前四句写的是: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美好姿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洁,香远益清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一般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运如修辞手法、用典、词语运用等进行赏析,同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3. (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前四句的意思“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可知“寒山”“ 暝色”体现了“空”的意境。
(2)本题抓住“何处是归程?”可品味出游子思乡之情,抓住“有人楼上愁”可品味出思妇盼归人的情思。因此认为第一种或第二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有道理。本诗从主题上有多种理解,答此题时关键要从诗句下手,只要写出一种理解即可。但要具体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寒山;暝色;
⑵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从诗歌中寻找依据。理解的情感不同,注意分析的角度。
4. (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无数梅花落野桥”的意思是“只见无数的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所以此处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但是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意象特点,结合诗人生活背景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区别他们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一处为实写,一为虚写。《春雪》富有想象力,描绘出雪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的景象,让雪更有灵性。
故答案为:(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
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点评】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写作背景再做具体分析。
5.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6.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解析】【分析】(1)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2)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
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 悲 ; 凄怆(悲愤、痛苦等)
⑵ “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眼和全诗感情基调的赏析,注意抓住首联内容,明确感情基调 。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注意明确颔联两句中的“独”“空” 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和烘托的氛围。
7. (1)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个“难”指难受。写出想与心爱之人见面是困难的事,与心爱之人分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就好比夏天风的若有若无和花落一样,是无可奈何的。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使用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的手法。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作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⑴ 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⑵ 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选取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8.A
解析: (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作者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之情。另一是“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考生要借助文章的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结合诗人的处境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9.无
10. “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11. (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樵夫早起上山砍了一担干柴,挑到人来人往的古渡口去卖,得到的钱足够一天的花销,便心满意足回家了。他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山涧边,在石头上磨快刀和斧头,准备明天再去砍柴。所以描写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的词语可提取“一担乾柴古渡头”中的“古渡头”、“归来涧底磨刀斧”中的“涧底”作为答案。
(2)如第一种观点,把渔翁和樵夫的生活描写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绿水间劳作,没有和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纷争,自食其力,逍遥自在,樵夫的生活让人羡慕。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第二种观点,写出了樵夫的忙碌与辛苦,每天要去山里砍柴,挥汗如雨,才能砍得一挑干柴,然后远远地挑到集市上去卖,再用这些钱买米买盐,回家之后还是不得休息,要磨好刀子和斧头,为第二天砍柴做准备。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故答案为:⑴ 古渡头 ; 涧底
⑵ 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明确写出了樵夫每日生活的
片断,是苦是乐任由读者去解读。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2. (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13.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诗人想劝阻皇上做有害的(迎奉佛骨),不以衰者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忠君不渝的情感。
14. (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15.C
解析: (1)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鸣(从“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选择一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C
16.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17. 《悯农》前两句用对偶句式描绘灾情,后两句叙述感叹,“已分”与“更堪”相互呼应,又推进一层,强化了农家的苦难,表现出诗人对农家苦难的深切同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前两句概述了乡村农民耕织的情景,后两句特写,描写了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农村夏忙时节热烈的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女的赞扬。
18. (1)(闻笛赋)向秀过旧友嵇康故居,闻笛音而悲,作《思旧赋》。 (烂柯人)王质砍柴时观两童子弈棋,一局终了,斧柄已烂。
(2)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面,万木逢春。新事物战胜(替代、取 代)旧事物。
19.C
解析: (1)C
(2)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1)甲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四个选项中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故选C。(2)甲诗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一为迁客去长沙”,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他“西望长安”,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故答案为:(1)C;(2)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句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本题划线句运用了比喻,所以可以从比喻修辞来分析选项句子。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题北榭碑》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20.B
解析: (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3:5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83663251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哈尔滨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哈尔滨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