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05j927)
嘉兴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 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8.古诗阅读。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
【元】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阳春曲:曲牌名。春景:曲题。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结合全词,“”、 “”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 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 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
(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
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2. (1)高洁,香远益清
(2)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的意思是: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在风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由此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清香)”的特点。
(2)诗歌的前四句写的是: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美好姿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洁,香远益清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一般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运如修辞手法、用典、词语运用等进行赏析,同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3.D
解析: (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 “都隐约传达出
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 D;
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
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D
解析: (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对清明时节西湖(苏堤)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郊游踏青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游人离开后禽乌在快乐了。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根据这个意思找出诗中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只有:日暮笙歌收抬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旧墓笙歌收抬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悠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 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 “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6.C
解析: (1)C
(2)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解析】【分析】(1)A.有误。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是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C.正确。D.“豪兴”是说明词人游性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阙“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了词人快意与轻畅的情怀。“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故选C。
(2)考查赏析词的语言特色。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正莺儿啼”三句,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词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词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词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词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 (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翻译。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抓住了燕子、莲荷两个景物,写其秋季的特有变化,展现秋天的景色。秋来,燕子南飞,屋檐寂静了,荷花败了,花香消散了,从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出了季节环境的变化,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冷。
故答案为:⑴“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⑵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8. 王绩的《野望》处处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第一,从“薄暮”、“秋树”、“落晖”凄清落寞的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二,颈联中借牧人驱犊、带禽返回的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第三,尾联中借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杜甫的《野望》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看见“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和所表达思想情感的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
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分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示例:王绩《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寞之感。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杜甫《野望》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但是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作者看见“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以出郊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写出杜甫“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故答案为:王绩的《野望》处处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第一,从“薄暮”、“秋树”、“落晖”凄清落寞的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二,颈联中借牧人驱犊、带禽返回的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第三,尾联中借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杜甫的《野望》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看见“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忧国忧民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句的内容、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9. (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写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把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归纳为: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10.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11.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诗人想劝阻皇上做有害的(迎奉佛骨),不以衰者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忠君不渝的情感。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忠君不渝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⑵ 诗人想劝阻皇上做有害的(迎奉佛骨),不以衰者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忠君不渝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每句是诗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12. (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言之有理即可)
13. (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14. (1)“远远上层崖”说明了采茶的危险,“时宿野人家”说明了辛苦。
(2)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及安全的担忧,但作者不是直接问询,而是曲笔询问茶叶,使人读来觉得别致、生动有趣。
15. (1)姚诗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充满生气,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赵诗中的秋风凄凉,寒冷。
(2)姚诗通过写漫步山野时看到的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赵诗通过写“秋风管闲事”吹“白人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韶华易逝,人之将老的感慨。
16.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17.A
解析: (1)曲;遮;篓;①盖②拿着,持着
(2)①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标点符号根据情感内容多变;②韵律自由而灵动,没有押韵;③镜头多变,在夕阳、孩子、草原、竹篓、镰刀之间转变跳跃。④诗体自由多变,语言自然朴素,富有散文之美。
(3)①示例1:【A】“尽”字写出了农人因为劳作早已精疲力尽,然而,他们似乎连酷热都已感觉不到,只知珍惜夏日时间,竭力苦干。可见农人对麦子的珍惜程度。
②示例2:【B】这个“尽”字写出了农人因繁重的税收而将赖以生存的田地都卖光了,表现了辛苦劳作却家无恒产、食不果腹的艰辛。2)示例:诗人专写孩子割草,强调了孩子割草的动作,描摹出孩子辛苦劳作的画面:在辽阔的草原中,是孩子小小的身子,他们在“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即使夕阳西下,孩子还在艰辛的劳作;即使年龄还小,却要承担超过年龄的生活重担。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们的父母呢?这其实是一种画面聚焦与特写,隐藏着诗人对孩子的深深同情与对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愤慨。
18.C
解析: (1)C
(2)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的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磨。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响声。
19. (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2)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分析】⑴根据“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可知“尽”“乱 ”二字的主语为“百花”“莺”,描写的内容便明确了。再根据画面的内容大意及上句中的“凄凄”以及“春半”的时节,即可确定描绘的景象特点了。
⑵“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触发情感的直接原因,“宦情羁思共凄凄”是点明写作背景、人物心境关键的语句,也是间接原因。
故答案为:⑴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⑵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0. (1)待汝成阴系钓舟。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借“千嶂里”的广阔来衬托“孤城”的渺小,从而巧妙的借景抒情,突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孤寂愁苦;同样董颖以“万顷”之大来衬托“双鸥”之小,借景抒情,突出了离别时的孤寂和伤感。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3:5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83410251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嘉兴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嘉兴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