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礼记》《〈春秋〉三传》梳理与练习(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4:3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童年的歌词)

《诗经》《礼记》《〈春秋〉三传》梳理与练习(解析版)

内容要点梳理

《诗经》第四

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②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頁”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 ,“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针对训练

一.填空。

1.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也叫复沓。

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乐工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诗》三百”。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

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7.到了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借用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9.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

句取义。

10.《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11.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12.《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

13.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14.完成表格。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义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 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②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5.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小明

《大序》中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谲谏”,委婉讽刺叫“主

文文

文”。

教育意义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小军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

小明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

文文 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6.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17.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18.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19. 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①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诗的

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②孔子时代,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③“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乐》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礼记》第五

内容要点梳理

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发展历程:①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针对训练

一.填空。

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天地、亲、君师。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以礼治乱。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宗教仪式。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风俗习惯。

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

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其中,《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6.《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二.选择。

8.下列说法和《三礼第五》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君师们认为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

B.有人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不吃人,只是人的思想、社会进程变化了,成了“伪礼”。

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解析: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故选C。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9.说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春秋》三传(《国语》附)第六

内容要点梳理

春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

三传:①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②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

③《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针对训练

一.填空。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

2.“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3.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这使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4.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

5.《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6.三传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7.《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榖》二传早些。

二.选择。

8.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解析:《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故选A。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9.有人评价《左传》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请你结合第①段说说好文笔体现在哪里?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第①段)

(二)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10.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什么?

修《春秋》的总目的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

四.简答。

11.你是如何理解《春秋》的大义的?

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

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

12.为什么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请说说你的理解。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说话,关系荣辱利害,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但《左传》著者叙述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

《诗经》《礼记》《〈春秋〉三传》梳理与练习(解析版)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2:1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7677250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经》《礼记》《〈春秋〉三传》梳理与练习(解析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经》《礼记》《〈春秋〉三传》梳理与练习(解析版).pdf

标签:歌谣   社会   政治   本源   不能   儒家   天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