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神奇魔方)
儒家经典简介
摘自宋一霖著《儒家精义:道》
人类未生,道在天地;人类既生,道在圣人;圣人已没,道在《六经》。
儒家经典是 道的主要文字载体, 学道必读经书。
宋一霖
儒经,孔子之世,修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汉存《五经》(《乐》亡佚),唐代“五经”成“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从宋代起在唐代九经的基础上又加了《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宋代又提出《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儒家经籍浩如烟海,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列出的就有1773部、20427卷,势难一一穷尽。《十三经》是宋代以来儒家的主要经典,也是儒史以来最全的经典著作。战国时期大儒后圣荀子对儒家之道亦有颇多建树和新贡献,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前的古代历史影响极大。我们对儒家经典的介绍,主要就介绍《十三经》和《荀子》,为大家学习经典原著提供一个参考。
1、《周易》
一般称,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撰卦辞、爻卦,孔子作传,《周易》的形成历经漫长年代而由圣人制作。
《周易》主要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位和爻辞;
“传”,主要是阐释经文的文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其旨在于阐发经文大义。
《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用龟甲叫卜,用蓍草叫占,是远古国家遇到大事以决疑的手段。
《周易》的卦象、爻象又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哲理,透过卦象、爻象的象征符号深究其变化哲理,弄懂经传中的精蕴内涵,对于认识世间事物的变化义理颇有帮助。
孔子晚年,十分喜欢《周易》,竹简系绳翻断了三次,并说“再给我数年时间,真能这样,我对于《周易》就能因应自如了”。
2、《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是上古君王的文告汇编,上 古君王贤臣奉天命、理人事的言行记录。
《 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上起尧舜,终至秦穆公。由于《尚书》翔实记录了上古历朝历代圣王、明君、贤臣的治政言行,凝结了上古治政智慧,故一直为后世儒者看重,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楷模典范。
尽管存在古文尚书(28篇)和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25篇)之争,但今文《尚书》的内容在其他儒经中也有记录,它尊奉的义理与古
文《尚书》一脉相承,为儒者信奉并影响古史两千多年,所以世人仍把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合一的《尚书》视为儒家经典。
3、《诗经》
司马迁记载说,古时诗篇三千余篇,到了孔子,删去重复冗繁部分,取其可施于礼义的部分,编订为三百零五篇。所以孔子 说:“《诗》三百篇,一句话概括,就是:思虑无邪曲。”
《诗经》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通过诗歌的形式,对上自君王后妃下至平民百姓进行德行教化,题材广泛,意旨鲜明,特别是反映民间喜怒哀乐、日常生活的篇章,具有很强的平民性和艺术性;
“雅”大体是贵族、士大夫的歌乐,大雅为贵族所作,小雅为士大夫抒发个人情怀,称正声雅乐。
“颂”是祭祀神灵祖先的颂诗:“周颂”是周朝祭祀神灵的颂诗,鲁颂是鲁国祭祀祖宗神灵的颂诗,商颂是商朝祭祀祖宗的颂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敷陈,“比”是采用比喻,“兴”是象征联想。
《诗经》中的诗篇,原来都配有音乐,诗句与音乐相匹配。可惜,随着《乐》的亡佚,《诗经》诗篇的配乐也失传了,不然中国艺术宝库中又会增添许多道乐相合的卓越艺术品了。
4、《仪礼》
《仪礼》是儒经“三礼”之一,汉代 立于官学,共十七篇。《仪礼》主要记载士礼。
《仪礼》专门讲礼的仪式、仪节,即在各种礼仪活动中怎么做,包括程序、参加者的身份、穿戴、位置、动作,甚为周详、繁琐,人们十分难以掌握,因而到唐宋已逐步衰落了。
5、《周礼》
《周礼》是儒经“三礼”之一,主要记载周代设官分职的官制,各种官职的职能、隶属、编制等,发现于汉武帝时。
《周礼》设置六大官职系统:
天官冢宰,掌管邦国事务;
地官司徒,掌管邦国教化;
春官宗伯,掌管邦国祭礼;
夏官司马,掌管邦国军事;
秋官司寇,掌管邦国司法。
冬官缺,汉以“考工记”补充,掌管邦国工艺。
在《周礼》的六大官职系统中,每个系统都有祭祀的职能。
6、《礼记》
原先,《仪礼》的末尾有“记”说明,作为各种仪礼的补充。汉代两位儒者戴德、载胜编成了两部《礼记》,分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小戴戴胜编辑的《小戴礼记》因较为简洁,成为后世流传的《礼记》。
按照梁启超的分类,《礼记》分为五类:一是通论礼义或学理,二是解释《仪礼》的专篇,三是记述孔子言行及门人时人杂论,四是记述古代制度礼节,五是记述古代格言。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后来 受到特别重视,被抽取出来成为“四书”的两篇:《大学》乃是讲大德大才之人的学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对后代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庸》专论中庸之道,即执中用中、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也就是两端平衡的意思。
《礼记》并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它是战国至西汉初期各种礼仪著作的选编,大多出自孔子弟子、再传弟子以至三传弟子之手,戴胜只是编纂而已。
7、《春秋左传》
《春秋》是一部史书:孔子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简约文辞,褒贬是非,撰成《春秋》。但《春秋》不是一般的史书,而是包含儒家义理的经书,所以《春秋》历代均被列为经典。
《春秋》有左丘明所著《左传》的翔实史证和公羊氏的《春秋公羊传》和穀梁氏的《春秋穀梁传》两书解释,唐代起《春秋左传》和《春秋》经文一起,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都列入“十三经”。
《春秋左传》是一部编写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撰著。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68年),记述了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春秋左传》详细 记录了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作为对孔子《春秋》的史 实说明,对了解《春秋》裨益很大。
《春秋左传》文辞简炼优美,对战争的叙述或其他历史事件的记录,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8、《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公羊氏撰著,系依据《春秋》的顺序,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公羊传》宣扬大一统的思想,尤重天子、君、臣、民的等级秩序,其对于春秋时期“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说”虽不尽合史实, 却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
9、《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是战国时期穀梁氏对《春秋》经文所作的解释,其体例大体与《春秋公羊传》一样,依据《春秋》的顺序逐句一问一答式的解释《春秋》经文。
《春秋穀梁传》偏重对《春秋》经文蕴含的经义常理作解释,对于理解《春秋》的道义内涵颇资启发。
《春秋》是原始经典,《春秋左传》重历史学习经文,《春秋公羊传》重大一统解释经义,《春秋穀梁传》重经文道义,可谓各有特色。
10、《论语》
《论语》是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为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纂,自宋代以来列为儒家经书,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合称“四书”,被宋代大儒朱熹视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的入门书。
《论语》共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主要是孔子 教化弟子们做人要讲仁德重修身的言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许多言论带有很强的针对性。
《论语》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是重要的,但不能把《论语》视为儒家经典的中心,孔子在世并无《论语》而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教化弟子。可以把文字浅近的四书作为入门,再深入研读其他经典似乎更利于掌握儒家思想的全理。
11、《孝经》
《孝经》是儒家专论 孝道的一部经典,相传为孔子传给曾参而由曾参整理而成。
《孝经》共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为本经总论,言孝乃德之
本,是教化的基础。孝亲忠君的忠孝两全即是孝道的归宿。其余各章分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和对孝道的若干重要阐述。
《孝经》是专论孝道的儒家经典,汉代起提出以孝治天下,其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血亲制度下的古代社会影响深远,许多关于子女孝敬父母的提法至今仍不失现实意义。
12、《尔雅》
《尔雅》是一部字典,但不是一般的字典,而是蕴含了儒家经义的字典,所以列为《十三经》之一,为后代儒者注释儒经所看重。相传《尔雅》为周公所作,孔子及汉初儒者叔孙通也作了一些增补。
既然是字典,《尔雅》的涉猎范围就极其广泛,从一般文辞,到亲人家庭、宫室器物、天地万物等,都较详尽的予以解释,故汉以后儒者传习儒经都以《尔雅》作为重要工具书。
阅读《尔雅》,不能只把它视为一部字典辞书,而必须注重它的字词诠释中包含的儒家义理,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经典意义。例如,释天,既讲了“自然之天”,又说了“主宰之天”,而儒经中虽也言及自然组成的天,但更常见的是视为世界主宰、信仰皈依的天,这是阅读《尔雅》以及其他儒经务必注意的。
13、《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轲和弟子们的言行录,主要记载了孟子传承孔子思想的言论。《孟子》原本只是作为诸子之一的专著,唐儒韩愈最先推崇, 宋儒更加以传扬,自宋代起列为《十三经》之一,为后代儒者所注重。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章),其中孟子传扬的人性善、修仁德、养心性、施仁政、民贵君轻、中庸权变等义理,是孟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对后世儒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孟子被誉称为儒家“亚圣”并不为过。
不仅《孟子》思想精采,其文体气势宏大,语言流畅,推理严密,辩论力强,“文以载道”的特色十分鲜明。
14、《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的专著。荀子在秦朝以下的一千多年中,实际影响远比孟子大,直到南宋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诸儒)扬孟抑荀之后,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才超过荀子。尽管《荀子》未列入《四书五
经》、《十三经》之中,但不能否定荀子对传承儒家思想的新贡献,它的许多创见 极大丰富了儒家之道的宝库。
《荀子》共二十四篇,包罗广泛,论证深入,创造性强,颇多思想建树:人性本恶,善在后天;道为大本,权变相辅;圣王成治,道制相称;礼义法度,成治之本;举贤用能,罢不肖诛元恶;王者用兵,仁义为本。等等。这些思想、义理、 法度建树,对秦以来历代王朝的影响巨大,法家创始人韩非、秦朝丞相李斯均出自荀子门下,绝非偶然。
或许可以说,孔子之后最重要的两个大儒孟子和荀子,一讲人性善重修仁德返善成治,一言人性恶重法制改恶成治,两位大师从不同角度出发,归于社会成治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相辅相成地传承了儒家的大道真理。无怪乎后人称孟子为亚圣,称荀子为后圣。
总而言之,儒家十四部经典各有所重:《易》言变,《诗》言志,《书》言事,《礼》言行,《春秋》言义,《论语》言仁,《孝经》言孝,《尔雅》言字,《孟子》言修性,《荀子》言礼法,十四部经典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合而为一,方才集成了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精华要义——道。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2:1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7499243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儒家经典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儒家经典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