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12:09: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关于篮球)

专题10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内容简介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习题演练

一、单选题

1.“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二、语言表达

2.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为孔子写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每句不少于7个字,不超过15个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被尊奉为“圣人”“天之木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产①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②美秀而文,公孙挥③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郑大夫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襄公》)

注释:①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②游吉,即子大叔或子太叔,又称“世叔”。③公孙挥,字子羽,春秋郑国人。

材料二: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①,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②而玩之,

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③人于萑苻④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⑤,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昭公》)

【注释】①艺:极限。②狎:亲近。③取:通“聚”④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表强盗出没的地方。⑤慢:对上司无理。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B.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C.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D.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即“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B.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后也用于指学校教育。

C.社稷,即土谷之神。君主祭土地和五谷神来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子,即先秦“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文中的子是对“子大叔”的简称,不属于五等爵位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以民为本,开放言路。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建议保留,认为百姓的议论有利于为政者修改完善治理方案。

B.子产忠诚许国,不避流言。子产推行改革,按丘征收赋税,引起国人指责,子产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会改变。

C.子产修盟诸侯,不辱使命。子产认为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据理力争,最后周天子不得不同意提议。

D.子产为政灵活,宽严相济。子产在毁乡校问题上表示要听从百姓观点,而在丘赋问题上,却绝不纵容百姓,坚持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②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5)结合材料一,思考子产为政鲜有败事的原因,请简要说明。

四、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此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做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的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

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日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关于晋文公复兴晋国,《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而《左传》则视角覆盖诸多领域,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这段历史。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代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文章论述“传”的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注释家的身份,都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写人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职司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

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选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之手,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是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行,至汉武帝时期却大兴儒学。治国方针和学术思想出现如此“大换位”,原因何在?儒学的上升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汉初以来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一是儒学主张的德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本来就是古代农业宗法社会

适宜的治国指导思想。汉初以来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正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对施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成效人所共见。二是西汉初年社会残破、经济凋敝,亟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大受尊崇,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武帝初年,汉朝已经具备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家给人足”,鼓吹“无为而治”已不合时宜,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春秋公羊学说恰恰适应这种需要。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经》的三传之一,专讲“微言大义”,被认为是“为汉制法”。它倡导“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历史演进的“三世变异说”,要求“改制”,革除旧法、创立新法。董仲舒因推阐《春秋》之义,成为群儒之首;公孙弘因为发挥《春秋》学说,策论经武帝亲自阅卷,拔为第一,后平步青云,当了丞相。董仲舒依据《春秋》经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得到武帝采纳。

武帝以后盛行的《舂秋》学,实已兼有最高理论权威和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首先,是拿来作为决定皇位继承难题的依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幼小的昭帝继承武帝皇位未久,发生了有人假冒为卫太子出现于长安未央宫门事件。京兆尹隽不疑引用《春秋经·哀公三年》中卫国太子蒯聩违背父命出奔,此后被拒于国门之外的史实,平定了一番纷争,冒充太子者当即被逮入狱。昭帝对隽不疑大加称赞,要求大臣们都以他为榜样,“用经术明于大谊”。昭帝卒,因无子嗣,立昌邑王刘贺继位,结果二十七天便被大将军霍光等联名上奏皇太后将其废掉,其根据就是《公羊传》所言“王者无外”,因而迎立汉宣帝刘询。

其次,当时也常常用《春秋》决狱。武帝时,张汤为廷尉,即奏请征用博士弟子通《春秋》者补为廷尉史,因为熟习《春秋》即能判案治狱。当时用《春秋》断狱形成风气,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元朔六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胶东王、江阴王阴谋策应,因计划败露伏诛。汉武帝令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专断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当时的大臣奏议也往往引《春秋》作立论之根据。宣帝即位后,博士谏大夫王吉上书,引《春秋》之义,要求选择良史,以正风俗。丞相魏相、山阳太守张敞先后上书,据《春秋》讥世卿,要求削除霍氏权力,提高皇帝威权。

西汉时期把《春秋经》作为治国施政的依据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其中有两点尤其有启示意义。其一,一个时代盛行什么学说,其深层原因应从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去找。其二,一种学说若想做到“与时俱进”,应当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否则其优势可能转变为劣势。董仲舒的学说是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他大讲阴阳灾异,助长了西汉后期鬼神迷信的严重泛滥,直至王莽利用图谶之说取代了刘姓政权。至西汉末年,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以讲《左传》为中坚,重史实、重训话的古文学派,压倒了以讲《公羊传》为中坚,重解释引申义理的今文学派,中国学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其泰《西汉人心目中的〈春秋经〉》)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取代黄老学说大行其道,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

结果,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B.《春秋》体现的儒家思想与德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脉相承,与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的施政建议一致。

C.“公羊学”专讲“微言大义",倡导“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三世变异说”,也鼓吹“无为而治”。

D.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公羊学”在武帝时盛行与当时汉朝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等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11.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学在武帝以后盛行,兼有最高理论权威与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表现为董仲舒依据〈春秋》经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被武帝采纳。

B.汉昭帝无子嗣而去世后,在昌邑王刘贺继位的问题上,大将军霍光等依据了《公羊传》中的“王者无外”的原则,奏请皇太后废掉刘贺而迎立刘询。

C.《春秋经》在汉代已成为决定皇位继承难题的唯一依据, 昭帝时,京兆尹隽不疑就曾引用《春秋经·哀公三年》的史实,平息了假冒卫太子事件。

D.《春秋经》是汉代决狱的重要依据,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为廷尉时,奏请熟习《春秋》者为廷尉史,童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来总结断狱经验。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对“公羊学”在汉代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公羊学”兴起是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扶植、董仲舒等人弘扬合力而成的。

B.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春秋经》在治国理政以及学术理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地位。

C.作者认为,一种学说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功能,董仲舒学说沦为王莽篡权的依据,就从反面佐证了此点结论。

D.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奠定了重史实、重训诂、以讲《左传》为中坚的古文学派的地位,结束了《公羊传》的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B

二、语言表达

【示例1】上联:杏坛讲学,广收门徒,打破知识垄断 下联;修订六经,力倡礼乐,成就儒家经典

【示例2】上联:讲学杏坛四十载,教授学子 下联: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

【示例3】上联:集群圣之大成,道通中外 下联:立万世之师表,德合乾坤

【示例4】上联:创私学,传经艺,万世师表 下联:作论语,谈仁政,千古圣贤

三、文言文阅读

(1)A

(2)D

(3)C

(4)①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

②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5)①任人为能;②多方咨询,广泛询问。

四、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4.B

5.C

6.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7.B

8.C

9.B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10.C

11.C

12.B

原文:

《春秋》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 ,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①②

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榖梁》,尤其如此。

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榖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斯,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的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开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榖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是公、榖不免空炎,《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⑤④③

国,比《公》、《榖》二传早些。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人就不少了,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注释:

①《左传》宣公二年。

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③《史记·孔子世家》。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参考资料]洪业《春秋传引得序》

专题10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2:0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7385250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专题10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专题10 《经典常谈》之《春秋》第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pdf

上一篇:儒家经典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历史   子产   记事   学说   解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