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ppt)
孔子与“六经”成书关系——兼论孔子编纂“六经”说
赵坤;孟莉
【摘 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儒家文明的开创者.儒家原始经典“六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历来被传统文化学者所信奉.有关于孔子与“六经”成书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说法:孔子创作;孔子编纂.孔子创作“六经”的说法既缺乏文献学依据,也没有历史事实作为支撑,不被人所信服.分别依据历史事实和文献材料论述“六经”的成书,从而可以探取孔子与“六经”的真实关系,且能印证孔子编纂“六经”这一说法.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4页(P51-54)
【关键词】孔子;六经;成书;编纂
【作 者】赵坤;孟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122
孔子生活在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末期,他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开创私人讲学,打破了教育为贵族垄断的局面,而孔子可以聚徒讲学和传播思想的工具便是“六经”。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
史”,孔子只是对前代典籍加以整理编纂;而今文经学家却认为“六经”全部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其中处处贯穿孔子本人的思想。依据相关史实,多证明在孔子之前便已有“六经”的内容存世并流传,而孔子又尝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孔子只是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者,是一位伟大的文献学家,而不是凭一己之力造作“六经”的“素王”。当然,也不排除孔子在整理典籍时有所阐发,但也只能作为孔子对古文献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并不能作为孔子著作“六经”的证据。“古文学家的说法为近于史实”①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4页。,以孙钦善为代表的当代学者便极力主张孔子整理编纂“六经”这一观点。
今本《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经是指六十四卦卦象、卦爻辞,易传是指“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相传八卦为伏羲氏所画,周文王又演化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易传则是孔子所作,用来解释经文。但是这种说法在1929年顾颉刚先生所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所反对,该文援引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故事考证出《周易》经文部分的著作年代应是西周初期。这个观点被李学勤先生所赞同,“其说精确不磨,为学者所尊信”①李学勤:《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原文载于《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现今学界对于《周易》经文部分创作的理解已经基本达成一致的观点。可能是当时掌管卜筮的人,在每次占卜之后,将所得兆象和卜辞记录下来,最后将应验的筛选收集起来作为之后卜筮的参考依据,久而久之则形成《周易》经文的文本。郑万耕先生则说:“《周易》中的基本材料是西周初年或前期的产物,其成书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陆续形成的作品。”②郑万耕:《〈周易〉说略》,《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之一,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至于《易传》的作者,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说《系辞》、《文言》、《说卦》以下并非孔子所作,赵汝谈在《南塘易说》里指出十翼全部都不是孔子所作,清代辨伪学家崔述、姚际恒等也都持此观点。对于《易传》作者这一问题,学界也基本达成共识,《易传》并非孔子所作,其十翼各篇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当在战国时期。但也还有部分学者依然坚持认为十翼是孔子所作这一传统观点。
《周易》虽非孔子所作,但孔子并非与《周易》毫无关系。孔子晚年好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70页。这句话不仅说明孔子晚年曾经研究过《周易》,也更加印证了《周易》并非其所作这一认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周易》,也包括经文和传文部分,其中值得研究和深思的是,部分传文里面皆有“子曰”字样,似乎是孔子注解经文。这样一来,对于《易传》的作者问题又有了新的争议。但因为帛书本要晚于今天的通行本,其中掺杂了阴阳学说和今文经学的学说④参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3-194页。,要说其中有今文经学家尊附孔子而增以“子曰”二字也未可知。总之,关于《周易》经传与孔子的关系尚待严密的考证,只凭如今的认识,难以断定《周易》经传,特别是《易传》部分与孔子的关系。
今日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构成。秦代焚书坑儒之后,《今文尚书》由汉初伏生口述传授得来,虽由汉代隶书书写,但传授经文的伏生却是学自先秦儒家无疑。这其中《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的材料来源是不一样的,《周书》大都是周代史官的原篇记载,《虞书》、《夏书》、《商书》三本则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资料和传说加工编写而成的,而这个编写者就应该是孔子。《古文尚书》有东晋梅赜所献,从怀疑之风盛行的宋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怀疑过《古文尚书》乃是伪作,其后又经清代学者的努力,证实了《古文尚书》属于魏晋时人的伪作。
汉代所编纬书《尚书璇玑钤》提到孔子求《书》得3240篇,删去3000多篇,乃得《尚书》。但是《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6页。说明当时文献不可能有求书能得三千多篇那么充足,也说明孔子删书是不可信的。虽然删书不可信,但孔子求书或是事实,司马迁于《孔子世家》中提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1935-1936页。刘起釪认为司马迁所说是正确的,他认为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信而好古”的孔子为了恢复礼制,便广泛搜集前代文书典籍,加以编纂成书,用以教授子弟,传播文化,这应该是比较可信的。⑦参见刘起釪:《尚书说略》,《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之一,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305篇诗歌,因此也称《诗三百》。《诗经》的作者大多数已经不可考证,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却是不容置疑的。原本是分散的诗歌,却汇编成册,肯定是历经文献的编纂,最早提到这个问题的是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1936页。这就是说孔子去掉重复和不合礼义的篇章,从3000多首诗歌中选出305篇编订为现本《诗经》。
唐代孔颖达时就已经对孔子删诗说提出怀疑,他说:“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佚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②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於陈灵公淫乱之
事,谓之变风、变雅”条正义,《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宋代以来学者的研究表明,孔子删诗说根本不可靠。《论语》一书有“诗三百”之语,说明孔子时代《诗》就已经是三百篇的规模并被人所熟知尊信。再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前往鲁国观乐,乐工所演唱《风》、《雅》、《颂》的编排次序与今本《诗经》的编排次序基本无异,而此时孔子尚当幼年,根本不可能删诗成册,编纂《诗经》,这也成为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最重要证据。
先秦诗歌除了欣赏之外,最重要的通途应该就是为维护政治统治服务。周代素来重视礼乐教化,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也具有浓厚的教化色彩。据《国语》、《汉书》等古籍记载,周代有采诗制度,采诗官员从民间传唱的歌谣收集起来,献给朝廷的乐师,贵族内部也有一套献诗制度,总之就是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将收集到的诗歌集中到了乐师的手中。乐师为了演唱和教育子弟的需要,将分散的诗歌进行改造和编纂,使之具有礼乐教化的功能。《诗经》的编纂肯定不是一时一人可以完成的,这其中一定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岁月。
《诗经》的编纂虽说与孔子关系甚远,但孔子却与《诗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经》的重要性,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83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80页。《诗经》乃是孔子用来传播文化、教育子弟最重要的教科书。
古之六经,《礼经》为其一。但是《仪礼》、《礼记》和《周礼》在不同时期均被朝廷定为《礼经》作为六经之一。《仪礼》本称《礼》,又名《士礼》,汉代尊儒之后,《礼仪》便处于《礼经》的地位。《礼记》是对《礼经》也就是《仪礼》的解读阐发,《汉书·艺文志》记载“记”有百三十一篇,今传《礼记》四十九篇为《小戴礼记》,唐代以后所指《礼经》便是《小戴礼记》,另有《大戴礼记》。
《周礼》原称《周官》,专记古代官制,于王莽时代一度奉为《礼经》。
孔子主张实行礼制,礼是孔子教育子弟的重要内容,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76页。孔子十分推崇周代礼乐典章,“周代礼制、礼书的流传与孔子及其门徒后学关系十分密切”⑥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14页。。关于《仪礼》的成书,司马迁和班固均主张《仪礼》为孔子所作,清代崔述《丰镐考信录》、邵懿辰的《礼经通论》、皮锡瑞的《三礼通论》等皆主此说。崔述在其《丰镐考信录》中说,“恤由之丧,鲁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礼仪》中《士丧礼》一篇当成于孔子此时之手。另外《论语》所论及到的礼仪问题,不外乎冠、婚、丧、祭、朝、聘、射、乡八类,而《仪礼》一书所记载的也是这八类礼仪制度。所以说《仪礼》的成书与孔子有着很大的关系,孔子应该是依据前代礼仪旧制和当时的礼仪遗存所重新编排创作。
《礼记》一书专门解读阐发有关于礼的思想,其中包含了大量孔子本人的礼制思想。但是礼记也是一部礼制汇编的书籍,其创作也非一时一人所完成的,“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⑦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15页。,所以《礼记》的编纂成书应该是孔子没有关系,但是《礼记》所阐发的思想却无时无处不渗透着孔子的思想。
至于《周礼》,其作者之说众说纷纭,有说周公,有说刘歆,有说春秋时人,有说周秦易代时人,更有说作于汉初。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学界的一致观点却是此书出于儒家之手,是儒家有关国家制度建设的一种设想和模式。孔子虽然学治多门,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却未从涉及,对于政治方面的实践思考当是孔门后学之事。所以,《周礼》的成书和其中的思想均与孔子关系不大,《仪礼》和《礼记》的成书则与孔子的关系较为密切。
六经之中,《乐》早已亡佚。大众的说法是《乐》亡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有说
法是亡于战国,甚而有说《诗》、《乐》一体,《乐》根本不存在。乐与诗、礼的关系密切,而孔子又精通音律,不管《乐》是否存在,孔子将音乐作为教育子弟的重要课程是没有疑问的。孔子曾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91页。可见,孔子对乐章下过功夫进行研究和整理是可信的。但是由于亡佚太早,有关的记载也甚少,对孔子与《乐》的具体关系难以深入阐释。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春秋史。从今传《春秋》一书的体例来看,它是按照年月顺序排比史事,创立了历史撰述的新体裁,比起仅仅将零散的诰命文书编纂成书来说,是历史记述的一大进步。
《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最早提及孔子和《春秋》关系的是孟子。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自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又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取之矣。’”③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孟子距离孔子之时日较短,他的说法难以否定而被人所信服。司马迁继承孟子之说,也称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第1943页。。由此观之,《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旧史,整理修订,寄寓了“微言大义”,以正纲纪。所以说,《春秋》一书,是经过孔子整理编纂的,这一点基本没有疑问。
总之,孔子与六经的成书关系密切程度均有差异。其中,《春秋》、《仪礼》和《尚书》都可能是孔子所编纂而成,《春秋》和《仪礼》是孔子分别依据鲁国旧史和周礼遗存加以改造整理成书,包含了孔子个人的思想,可谓是孔子所著;《尚书》则是孔子收集古代史料、资料和传说,汇编成书,可谓是孔子所编。《乐》由于缺
乏资料,难以断定与孔子的关系,但是孔子曾经整理过乐章却是可以信服的。《礼记》虽非孔子所编著,但却是其后学整理的孔子礼学思想汇编,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思想。《诗经》虽盛传孔子删诗说,但据实考证确非孔子所编,然而却是孔子用以传播思想、教授子弟最重要的教科书。至于《周易》和《周官》与孔子的关系则比较遥远,孔子虽晚年好易,但终因“天道难言”,《周易》是否被孔子用作教科书难以说明,《周官》则是孔门后学的作品,与孔子关系更为疏远。概而观之,最原始的六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乐经》和《春秋》,除却“天道难言”的《周易》,其余五经的成书都与孔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孔子将其作为教科书传播文化、传授子弟,五经(《乐经》除外)才能够流传至今。所以,孔子并非创作“六经”的“素王”,而是一位编纂“六经”的伟大文献学家。
【相关文献】
[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郑万耕.《周易》说略[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3]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刘起釪.《尚书》说略[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5]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
[6]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2:0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6993126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与“六经”成书关系——兼论孔子编纂“六经”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与“六经”成书关系——兼论孔子编纂“六经”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