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考连劭名

更新时间:2023-12-25 12:01:4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蛛蛛纸牌)

'六经'考连劭名

“六经”考

连劭名

摘要:六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弟子三千习《诗》《书》《礼》《乐》,七十二贤人兼习《易》与《春秋》。近年来,湖北地区出土的郭店楚竹书中有一篇称为〈语丛〉的古代文献,也提到了六经。

关键词:六经、儒家、典籍

The Study of Six Scriptures

Lian Shaoming

(Department of Chine,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e six scriptures are important classical documents of China. Confucius teach students

by the six scriptures .His three thousand students study “Si” “Su” “Li” “Yue” and the venty-two

virtuous men also study “Yi” and “Chunqiu”. Recent years, some bamboo slips of Chu Kingdom

have been found in Hubei Province. There is an article called “Yu Cong”. It also mentions the six

scriptures.

Key words: six scriptures; Confucius school; classical documents

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数量庞大,其中一部分最受推崇的典籍尊称为“经”,《文心雕龙》中有专论“经”的文章,名曰<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例如儒家有“六经”,道家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灵枢经》,天文著作有《甘石星经》;单篇著作亦有经,如《墨子》中有<经>与<经说>,各分上下两篇,西汉贾谊《新书》中有〈容经〉等等。

古语中的“经”有数义:

(一)经者,常也。《诗经·小旻》云:“匪大犹是经。”毛传云:“经,常也。”

战国青铜器《陈曼簋》铭文云:“肇勤经德。”“经德”即“常德”,《老子·道经》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经典亦称为“常”,《国语·越语》云:“无忘国常。”韦注:“常,典法也。”

(二)经通径,《释名·释典艺》云:“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径指道路,是“经”即“道”,《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正名》云:“道也者,治之经理也。”《管子·君臣》上云:“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管子·形势解》云:“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

(三)经通泾。《释名·释水》云:“水直波曰泾。”道如水,《论语·于罕》

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熹《集注》引程子云: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连劭名,汉族,博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1

运乎昼夜,未尝已也。”《释名·释水》云:“泾, 径也,言如道径也。”西周康王时代的《大盂鼎》铭文云:“敬雍德泾。”“德泾”如言“道德”,《鶡冠子·泰鸿》云:“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大戴礼记·王言》云:“道者所以明德。”春秋世代的青铜器《者刀钟》铭文云:“女亦虔秉不泾德。”“不泾”读为“丕经”,即“大经”,《管子·四时》云“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儒家的“六经”又称“六艺”,《文选·上林赋》云:“游乎六艺之圃。”李

注:“六艺,六经也。”经,艺义近,《左传·昭公十三年》云:“贡之无艺。”服注:“艺,极也。一曰常也。”杜注:“艺,法制。”

文献中论述“六经”有不同的排列顺序。例如:

(一) 诗书礼乐易春秋

此一排列是先旧说。《庄子·天运》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又可分为三部分,郭店楚简《六德》云:

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汉初儒生亦本此说,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云: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序其志”指正心,先后次弟曰“序”,识别贵贱尊卑,遵循礼制。《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纯其美”指中和,《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周易·坤·文言》云: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明其知”指明心,《庄子·外物》云:“心徹为知。”《白虎通·说丛》云:“心如天地者明。”《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云:“视曰明,明者知贤不有者,分明黑白也。”

(二) 诗礼乐书易春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云: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此一排列亦可分为三部分,即诗礼、乐书、易春秋。

甲.诗礼相配本于质文之说。《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本性,文指教化,朱熹《四书集注》引杨氏云:

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2

乙.乐书相配本于德义之说。《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

凡德必得事之宜,故能成于事功。《大戴历记·盛德》云:“能成德法者为有功。”

《释名·释言语》云:“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宜,义古同,《管子·心术》云:“义者,谓名处其宜也。”《盐铁论·刑德》云:“义者,事之宜也。”郭店楚简《尊德义》云:“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去忿戾,改忌胜,为人上者之务也。”马王堆帛书《易传·要》云: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賛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

依上论,诗礼为内,指性情;乐书为外,指事功。自内之外,修身治心而天下平,《论语·为政》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丙.易春秋相配本于性命学说。陆贾《新语·思务》云:“天地之数,斯命

之象也。”《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又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定位是易道的开端,万物化生,由生命而判定是非,利于民生者为是,害于民生者为非。

(三) 诗书乐易礼春秋

《礼记·经解》云: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甲.“温柔敦厚”,即仁。温之本字作昷,《说文》云:“昷,仁也。从皿以

食囚也。官溥说。”温、柔义通,《诗经·抑》云:“温温恭人。毛传:“温温,宽柔也。”敦,厚义通,《老子》云:“敦兮其若朴。” 河上公注:“敦者质厚。”《春秋繁露·仁义法》云:“求诸己谓之厚。”仁者修身正心,自责以备。

乙.“疏通知远”,即圣。疏,通义近,《周易·系辞》上云:“往来不穷谓

之通。”又云:“推而行之谓之通。”《释名·释言语》云:“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远”是道的别名,《老子》云:“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知通于道,故为圣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云:“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丙. 广博易良”,即公。广、博义通,《吕氏春秋·报更》云:“士其难知,

唯博之为可。”高注:“博,广也。”《释名·释言语》云:“公,广也。”公、平同义,“易良”指平和之心。易、良同义,《荀子·非十二子》云:“其容良。”杨注:“良谓乐易。”《贾子·道术》云:“安柔不苛谓之良。”《礼记·祭义》云: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丁.“洁静精微”,即神。洁、静同义,静、微同义,《周易·系辞》下云:“精义入神。”韩注:“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白虎通·情性》云:“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故静即精,《礼记·乐记》云:“幽则有鬼神。”郑注:“圣人之精气谓之神。”

戊.“恭俭庄敬”,即义。《说文》云:“义,已之威仪也。”恭与俭皆指君子之容貌,《论语·季氏》云:“貌思恭。”皇疏:“谦接谓之恭。”《荀子·非十二子》云:“俭然。”杨注:“俭然,自卑谦之貌。”庄敬同义,指戒慎之心,《国语·周语》云:“夫敬,文之恭也。”《释名·释言语》云:“敬,警也,恒自肃警也。”

己.“属辞比事”,即道。今按:“属辞比事”指言与行,《礼记·祭义》云:

3

“理发乎外。”郑注:“礼谓言行也。”《荀子·正名》云:“道也者,治之经理也。”《荀子·议兵》云:“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杨注:“道,言也,行也。”君子之言行,必依于道。《春秋》是圣人所修,寓褒贬于其中,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以上六者亦分为内外,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指内;恭俭庄敬、属辞比事为外,内圣外主,《孟子·公孙丑》上云: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四) 易礼书诗乐春秋

《汉书·司马迁传》云:

闻之董生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纪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獣、草木、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甲.二为变。《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苑·辨

物》云:“夫占变之数,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易本于乾坤,《周易·系辞》下云:“因二以济民行。”虞翻注:“二谓乾与坤也。”

变为情,《春秋繁露·天道施》云:“变谓之情。”《周易·乾·文言》云:“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礼记·祭义》云:“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

乙.《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云:“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周礼·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郑玄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丙.“政”指定命。《释名·释言语》云:“政,正也,下所取正也。”《管子·法法》云:“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政本于礼,《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刘康公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丁.《后汉书·蔡邕传》下云:“风者,天之号令,所以教人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在天为风。”王注:“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山川溪谷、禽獣草木皆本于天命,《论语·阳货》云: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獣草木之名。

识其名则知其命,《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鸣而命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

戊.《论语·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皇疏:“和,谓心不争也。”《贾子·道术》云:“刚柔得适,谓之和。”《孟子·公孙丑》下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赵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

己.“辨是非”指理。《吕氏春秋·离谓》云:“理也者,是非之宗也。”理本于礼,《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六经”可分为两部分,(一)《诗》《书》《礼》《乐》,(二)《易》《春秋》。二者相当于天人之分,《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普通的弟子仅习四经,而七十二贤人是精英,故兼习《易》与《春秋》。

4

《诗》《书》《礼》《乐》皆属“有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

文献中有关四经的重要记载有:

甲.《庄子·天下》云:

其明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四经属人道,《左传·昭公十八年》记子产之言:“天道远,人道迩。”《管子·大匡》云:“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季友之为人也,恭于精,博于礼。”

乙.《庄子·徐无鬼》云:

女商曰: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以说之则以金版六韬。

丙.《管子·戒》云:

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非。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也。(尹注:四经,谓《诗》《书》《礼》《乐》。)

丁.《礼记·王制》云: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

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文献中有关《易》与《春秋》的记载见《左传·昭公二年》:

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易象》当是《易》的别称,《周易·系辞》下云:“易者,象也。”古者太

史掌天官,收藏《易》与《春秋》,说明二者属天道。

《易》象天地,《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春秋》是四时的简称,《庄子·天道》云:

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又如《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朱熹《集注》云:

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易》与《春秋》同于“性”与“天道”,《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

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四时即天道。

《易》与《春秋》是“天子之事”,《孟子·滕文公》下云:

世道 微,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又,《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鶡

冠子·博选》云:“所谓命者,靡不在君者也。”

5

近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所出战国竹书中有关六经的论述,是经学史上的重要

发现。郭店楚简《语丛》云:

《诗》,所以会古今之诗也者。[《书》,„„]者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

甲.《尚书·尧典》云:“诗言志。”郑玄注:“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说文》

云:“诗,志也。”故“古今之诗”即“古今之志”。《礼记·儒行》云:“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郑玄注:“稽,犹合也。古人与合则不合于今也。”《诗经·绿衣》云:“我思古人,俾无訧兮。”郑玄笺:“古人谓制礼者,我思此人定尊卑,使人无过差之行,心善之也。”又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郑玄笺:“古之圣

人制礼者,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

“会”是指忠信之道,郭店楚简《语丛三》云:“忠则会。”郭店楚简《性自

命出》云:“唯义道为近忠。”《汉书·艺文志》云:“诗以正言,义之用也。”又,

《国语·晋语》云:“义,广德也。”《国语·楚语》云:“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

以耀明其志。”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说“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学诗是为了修身正心,故《 贾子·道

德说》云:“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成也。”又,《古微书》

引《诗含神雾》云:“诗者,持也。”持通执,“正心”必须“诚意”,《礼记·中

庸》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乙.交、接同义。《周易·乾·文言》云:“嘉会足以合礼。”李鼎祚《集解》

引何妥注云:“礼是交接会通之道。”交接之道,由内至外,自性变情,《说文》云:“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郭店楚简《语丛二》云:“情生于胜,礼生于情,严生于礼,敬生于严。”

人处于社会中,随时会与他人交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闻道反上,上交者也,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已,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众近从政,修身尽至仁。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交,以义者也,同悦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悦而交,以猷者也。

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左传·昭公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贾子·礼》云:“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述”通术,《汉书·贾山传》云:“术追厥功。”颜注:“术亦作述。”“行述”即“道术”,《贾子·道术》云:“术者,接物之遂。”又云:“术者,所以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又云:“道者,所以接物也,其末者谓之术。”

丙.《说文》云:“乐,五声八音总名。” 《释名·释言语》云:“乐,乐也,使人好乐之也。”所谓“生”者,庶人之乐,所谓“教”者,君子之乐,《礼记·乐记》云: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獣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治乐。是故审声以

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

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乎礼矣。礼乐皆德,德者得也。

庶民之乐适于性,君子之乐适于道,《荀子·解蔽》云:“圣人之思也乐。”

杨注:“乐,谓性与天道无所不适。”

丁.《易》合天、人之道的根本是“数”。《鶡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陆佃注:“《易》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素问·五

6

运行大论》云: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圣人做易,依数穷理,《周易·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叁天两地倚数,观变于阴阳

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地高下,君臣尊卑。故

《易》合天人之道,陆贾《新语·道基》云:

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戊.“事”者,“有为”之义。《韩非子·喻老》云:“事,为也。” 《荀子·正

名》云:“正利而为谓之事。” 《左传·文公七年》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周易·系辞》上云:“通变之谓事。” 《礼记·礼器》云:“凡作大事必顺天时。”事必合于道义,《墨子·经》下云:“尧之义也,生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周易·乾·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 《六韬·文师》云: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云:“言有君,事有宗。”乙本云:“夫言有宗,事

有君。”今本作:“言有宗,事有主。”主指天之常道,《周易·坤》云:“先迷后

得主。”〈彖〉云:“先迷失道,后顺得常。”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又云:“和

曰常,知和曰明。”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国语·周语》云:“天道赏

善而罚淫。”

7

'六经'考连劭名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2:0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6901243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六经'考连劭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六经'考连劭名.pdf

标签:周易   君子   圣人   礼记   上云   老子   释名   天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