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此恨何时已)
寂寞长跑60年 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李俊贤
2011年03月21日 10:25 来源:科技日报 刘莉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科技群英谱
李俊贤,男,1928年3月生于四川省眉山县。1950年8月毕业于四川省乐山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科。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我国著名化工合成专家,我国化学推进剂原材料产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兼任国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成员、国防科工委火箭固体推进剂专业组副组长。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当瞬间燃起的巨大火焰托举着长征火箭慢慢升腾时,千里之外的洛阳,李俊贤静静地盯着家里的电视机屏幕。没有激动的语言和表情,但家人知道,每当火箭发射成功时,正是这位83岁老人心情最愉快的时候。
作为我国火箭推进剂事业的开创者,李俊贤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到神舟系列飞船把中国人的足迹带上太空,再到探月工程的“嫦娥之旅”,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高能化学推进剂提供的巨大能量,把中国人的飞天梦想送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河南洛阳,这里是中国版图的腹地。位于这里的黎明化工研究院,是一所因“两弹一星”战略而诞生,主要从事高能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研制的研究院。这里有一群为中国火箭推进剂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科技工作者。而至今依然坚持在此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正是最让他们敬佩,又最为之自豪的前辈。
若没有“做科研,国家需要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他怎能使我国高能化学推进剂从无到有
2011年3月20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上午8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步履匆匆跨进黎明研究院的办公楼,和大楼保安点点头,向3楼办公室走去。院里所有人都了解李俊贤的作息时间,没有周六周日,每天7点半到办公室,下午6点多才离开,即使在80岁之后,仍然如此。唯一的变化是,80岁之前上楼一次要迈两个台阶,现在是老老实实一阶阶走了。
“年龄这么大了,能多为国家做点事情就抓紧时间做,什么时候走不动了就不来了。”
李俊贤笑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已离开家乡60多年,但仍是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
为国家需要出一份力一直是他做研究最大的动力。争分夺秒早已成为融入他生命的习惯。上世纪50年代,美苏开始航天争霸。1958年,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同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指出:“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少的工具。”围绕人造卫星研究,高能燃料、耐高温合金、无线电电子学、电子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一系列工作将被带动起来。
1960年,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的李俊贤被安排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从此,他与中国火箭推进剂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由于资料缺乏、基础薄弱,课题进展不大。李俊贤回忆:“当时大家都很着急,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在发射卫星和国防建设中的分量。”推进剂的研制必须先行,有了动力源,才能设计和进行发动机试验。“两弹一星”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果造好了“两弹一星”而没有推进剂,等于造了汽车没有汽油,国家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经过反复试验,课题组锁定了一种主要高能燃料——偏二甲肼,并采用氯胺法制备。氯胺法又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上级在给李俊贤课题组下达任务时,明确要求课题组只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氯胺法,停止液相法研究。
然而,李俊贤在试验中发现,气相法虽然当时看获取的燃料浓度高,但存在一些当时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而液相法已有一定基础,选择液相法进行深入研究反而能在短期内完成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但李俊贤十分清楚,如果不按领导部门要求的气相法进行试验,是要承担责任风险,甚至会受到批评的!
好在他的想法得到了组长于世贤和全组成员的认同。在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关键时刻,李俊贤心灵的天平上,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为了早一天给中国火箭提供强大动力源,全组人员甘愿承担受处分的风险,继续进行液相法制偏二甲肼研究。他们日夜不停悄悄起来。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他们经合成扩大试验取得的数据表明,完全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这意味着他们的“秘密研究”取得了成功。
消息还是被上级知道了。领导部门不但没追究他们“违纪”责任,反而认同并支持了他们的做法。
1965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求化工部立即组织大会战,以最快速度生产出高能推进剂燃料。1966年,国家决定在青海修建工厂生产推进剂。38岁的李俊贤服从组织调动,毅然舍弃首都北京舒适生活,告别妻子和刚刚满月的女儿,肩负着周总理交给的重任,来到青海省的一个山沟里,在一个化肥厂的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他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生产装置1968年2月顺利投产,保证了我国国防和航天部门的急需。中国蒽醌法制过氧化氢创始人胡长诚与李俊贤共事了50余年,他这样评价李俊贤在偏二甲肼研制中的作用:“从技术开发到转入生产,作为主要负责人起到关键作用。”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而托举它升空的高能推进剂正是出自李俊贤之手的偏二甲肼。至今,它仍然在我国卫星、飞船发射中使用。李俊贤用他的心血助推着中国的“飞天梦”。
若没有“敢担当,要做就做世界一流”的豪迈气魄,他怎能使我国先进鱼雷研制时间表提前三年
工作之余,83岁的李俊贤有个特别的爱好,爱看拳击比赛。“你看他们弱也要上,打趴下了起来还要上。勇敢精神挺有意思的。”看着拳击手们一次次的奋力搏击,不知老人的思绪是否回忆起自己60余年科研路上,为国家高能推进剂研究而进行的一次次“搏击”。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海军服役的热动力鱼雷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推进剂能量低,技术指标落后,无法满足保卫我国辽阔海域的要求。1973年9月,燃化部向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高性能指标的鱼雷推进剂任务,代号796燃料。
任务落到了时任黎明化工研究所(后更名为黎明化工研究院,1978年经邓小平批示,从青海整体搬迁至河南洛阳)技术负责人李俊贤的身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试验,1975年5月他们得到证实,用自己制备的某硝酸酯配成的燃料,与外媒公开报道的鱼雷燃料参数基本一致。
但工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1975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鱼雷推进剂会议上,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有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796燃料工业化研究成功后,再用796燃料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理由是,他们认为新的热动力鱼雷难度太大,黎明化工研究所在两三年内很难提供大批量796燃料,担心会延误新型热动力鱼雷的交货期。
“很多关键的时候,他都能顶住压力,坚持下来。”胡长诚至今记得1975年那次会议上让人难忘的一幕:
如果接受使用单位的思路,李俊贤完全可以按部就班、深入细致地进行796燃料研制,压力较小,风险也少;可他深知推进剂的性能对新一代装备的影响有多大。796燃料比硝酸异丙酯在航程、航速上要有显著提高,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
经过认真考虑,李俊贤在会上果断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所的实力!”他当众表示:“延误工期我负责!”主动承诺按预定时间拿出796燃料。看到李俊贤的执着和坚定,有关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国家也因此避免了过渡性型号鱼雷的研制,也把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会后,黎明化工研究所动员全所之力,争分夺秒、通宵达旦,在青藏高原山坳里又开始
了一场“硬战”。
1976年4月开始车间建设,1977年6月30日生产出合格产品。提前完成任务,李俊贤的诺言变成了现实!从此,796燃料应用于我国多种型号热动力鱼雷,增强了我国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实力。
推进剂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为了国家航空航天和国防的需要,李俊贤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国际先进水平上。继偏二甲肼、796燃料后,李俊贤领导黎明化工研究院又先后完成了一甲基肼、丁羟胶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推进剂和原材料的研发工作,为我国的卫星上天、鱼雷潜海提供了动力保证。
因突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1995年,李俊贤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若没有“勤积累,创新永无止境”的永恒追求,他怎能开启我国发展聚氨酯工业的序幕
汽车座椅、仪表板、挡泥板,沙发垫,冰箱保温层„„这些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氨酯(PU材料)。让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是,正是研究火箭推进剂的李俊贤开启了我国发展聚氨酯工业的序幕。
1979年,时任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的李俊贤,因长期高原缺氧和胃病折磨,胃出血反复发作,被迫到北京边休养边工作。他一边治疗,一边利用北京丰富的信息来源,了解专业领域国外发展情况。李俊贤懂英语、俄语,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又自学了日语。
正是这个阶段,他发现了国外刚刚兴起的聚氨酯,这种材料在他以前的军工项目研究中有过涉及。国外的资料让他看到了聚氨酯在民用领域的巨大潜力。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是国外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高分子加工技术,已在国外广泛应用于汽车(方向盘、仪表板、挡泥板等)、建筑、家电(冰箱保温)、家具等行业。但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靠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搞这方面研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吹中国大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聚氨酯必将产生极大需求。聚氨酯研究又正好能与黎明院已有研究基础衔接。在李俊贤积极推动下,黎明院于1983年组建了胶粘剂和聚氨酯两个专业研究室,为开拓我国民用聚氨酯材料打下了基础,也为日后黎明院转制“保军转民”找到了立足点。
李俊贤提出聚氨酯研究以反应注射成型为重点,同时研究原料和助剂。由他提出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开发”课题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在他的主持下,经过“七五”“八五”攻关,中国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聚氨酯产品。1994年,国家科技部以黎明院为依托,成立了“国家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俊贤任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为了保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李俊贤一刻也没放松学习。原推进剂开发部主任徐保国告诉记者,互联网未普及时,一起到北京开会,中午李俊贤总是带着面包榨菜,挤公交车到
图书馆查资料。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丁大云更了解他的习惯:“在家里他主要呆在书房,学习的时候是不能打扰的。不能说重复的话,要不他会批评你耽误他的时间。”
黎明院聚氨酯发展公司总经理于文杰一直在李俊贤的指导下工作。他很佩服李俊贤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判断能力。
1992年,李俊贤去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发现一种聚氨酯材料,他认为将来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应用市场,但在当时技术上是有难度的。回来后,李俊贤亲自查阅资料,和技术人员一起制定方案,进行试验,最终产品成功配套大众汽车,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该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李俊贤等人的科研成果,先后推广到国内一些聚氨酯原材料企业。目前我国已成为聚氨酯材料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聚氨酯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为什么当年能判断这么准?”记者问。
“不断学习才会接触新的知识,决断来自平常的知识积累。”他平静地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电脑走进办公系统,已年过花甲的李俊贤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他硬是通过“一指禅”苦练出过硬的五笔打字技术。副总工程师牛学坤的办公室在李俊贤斜对面,李俊贤经常来他这里请教电脑知识,“怎么把文件夹发出去?”“那要把它压缩成一个文件”,看牛学坤演示一遍后,李俊贤一定要自己操作一遍,熟练掌握为止。
因为工作学习,李俊贤一辈子很少照顾家,一对儿女都丢给做教师的妻子。他从没陪老伴买过一次衣服,也没带孩子逛过一次公园。“从小就习惯了,觉得爸爸整天就是忙工作学习,有时候有意见,妈妈也会劝我们。”女儿李洁告诉记者。
若没有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无私风范,他怎能发自心底地说“功劳是大家的”
黎明化工研究院科技部副主任时国珍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七五”以来,黎明院在聚氨酯领域共列课题200多项,78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鉴定,26项成果获奖励。但在所有成果申报中,都看不到李俊贤的名字。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很多关键问题都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如果坚持写上,他还会拍桌子大发雷霆。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总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不仅在聚氨酯研究成果上持此态度,提起以往的科技成果,他更多提起的总是其他同事们为项目做出的贡献:宁裕尧、董礼川、张泉等在偏二甲肼研究中有功劳;徐归德、林可君等在聚氨酯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杨颖韬却说:“李俊贤在科研中是运筹帷幄的统帅,我们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一生的事业中,他很少考虑自己和家人,只要国家需要,他和同事们就会默默奉献。在
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他们研究的是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项目,吃的却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下雨时泥水滴满被褥;刮风下雪时,大家裹紧衣被,互相拥挤着抵抗窗外的严寒。
他对生活要求很低,从没想过借工作之便,享受什么“待遇”。按照单位的规定,李俊贤外出,可以派车接送。可他为了节俭,到洛阳市内办事,只要时间允许,总是和大家一起乘公共汽车。办公室为他订阅的报纸,他下班带回家看后,上班时依然带回办公室,以便单位集体回收,从不把单位的一张报纸留在家里。李俊贤家的文具放置从来都是公私分明、分开使用。老伴虽然和他在同一单位工作,可单位为他配发的信纸、信封,他从不叫老伴私用。儿子至今在黎明院的一个生产分厂做一线工人,李俊贤从没有为儿子的工作向单位开过口。
“在两院院士里,像我这样没有正规大学学历的是很少的。”从农村孩子成长为国家高级的工程技术专家。李俊贤总觉得党和国家给他的已经够多了。
1928年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靠着宗祠的接济艰难求学。他的母亲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对宗祠家族、亲戚朋友的帮助总是念念不忘,经常教育孩子们长大了要报答这些恩情。贫困的生活、艰难的求学经历、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李俊贤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干事业”的想法。
1950年,李俊贤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毕业,即赴东北化工局工作。四川—东北—前苏联—北京—青海—洛阳,李俊贤执著地追逐着事业奔波了60余年。
又是一个星期天,进了办公室,打开电脑,个子不高的李俊贤在桌前一把老旧的小椅子上垫上一摞书本增加高度,然后端正地坐在上面。一天新的工作又开始了。
(本报北京3月20日电)
助推火箭的精神力量
徐玢
李俊贤,一个与中国火箭飞天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他是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神舟系列飞船把中国人的足迹带上太空,再到探月工程的“嫦娥之旅”,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高能化学推进剂提供的巨大能量,把中国人的飞天梦想送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李俊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道德风范。他敢于担当一生勤学,他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他的科技人生,勾画出一名科学家从平凡迈向杰出的路径。从最初选择火箭推进剂事业,李俊贤即选择了艰难困苦,选择了远离赞美和掌声。由于火箭推进剂领域的特殊性,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持之以恒,是走向事业成功的基础,他用60多年的坚持,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淡泊明志,什么是宠辱不惊。
他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在科技创新事业与名利面前,他选择的是前者。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七五”以来,黎明院在聚氨酯领域共列课题200多项,78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鉴定,26项成果获奖励。但在所有成果申报中,李俊贤都拒绝加上自己的名字。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是科研工作者的典范。
火箭推进剂是火箭腾空而起的力量源泉。而李俊贤为中国科技前行提供了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单晓冰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11:0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732541260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寂寞长跑60年 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李俊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寂寞长跑60年 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李俊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