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更新时间:2023-12-25 06:38:0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伽达默尔)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概要: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文本。其中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片神秘土地上蕴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挖掘。

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题材是以湘西生活为中心,一种是以题材都市生活为中心,第一种是展现湘西苗族人原始、自然的生活形态和生命状态,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情感与关爱,歌颂人性美;第二种展现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遗失。作为一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人,在他的内心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立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他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人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

一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初衷

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大都市的北京,沈从文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生活,迎来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生活。于是,一面细致入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一面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早年生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①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唱出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沈从文是一位歌者,虽然他用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山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是恋歌。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一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同时,他又为自已未能为民族找到一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而痛苦、寂寞,这种心绪又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老船夫“一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无奈,就有了翠翠“这个

1

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边城》构建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亲情、友情、爱情、手足情,自然而优美,其中体现了一种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任何一种理想都是植根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撞中,作者既充满爱又流露出悲凉。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成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

依笔者拙见,作者为这部小说取名《边城》,是因为对湘西这个民风淳朴之地的眷恋,希望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能永远保持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⑤生活,远离那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和破坏。“边城”,仅从字面理解,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边”不应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时间概念,边城是一个大城市的对立面。也是在他多年后回到故土的一种感慨。他发现原来的小村庄已经正在被大城市的市侩之气侵蚀。于是开始写作边城 。作者要对人心中纯朴做最后的守护,希望唤回人们对自然,对人性的美的那一部分存在。

二、沈从文构建的精神栖居地——湘西世界

在浩瀚的世界文学中,对于家园的追求一直是文人心中的情结。西方文学中有“伊甸园”的“家园世界”, 中国的“辋川”为文人理想山川的卧游地,也成为士大夫精神生活所向往的“神境”。沈从文小说《边城》着力构筑的湘西世界,如今的湘西,更加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如果你问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湘西是民族的,湘西也是世界的,逐渐成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因为它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和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意义上的地域范畴,从而上升为人类永恒栖居与寻找的家园。生活在“现代化”洪流中矛盾与挣扎的人们,,不仅读到了湘西家园的本土意义,也越来越重视湘西世界的文化内涵,从而把它当作灵魂的安放之所在。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峒更是富有地理的边界特质: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你站在老船夫的船上,船头在湖南,船尾在四川,影子则投进了贵州。这里,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冲撞和侵蚀,加之这里是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杂居,过去受到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苗疆边墙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少数

2

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镇压的产物。),客观上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黄丝桥城外的苗族同胞为纪念城外的以为好心老人而命名的),而内部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淡薄。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这一方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童年,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1923年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在大都市中,他没有找到理想的生活世界,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渴望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格。于是,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在潜意识里酝酿和萌发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里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他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忠诚来构筑他的理想家园。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正是沈从文毕生崇拜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三、沈从文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人生形式的崇尚、歌颂和追求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在湘西边境茶峒附近住有这样的一户人家:外祖父,少女翠翠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就先后自尽了。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翠翠渐渐长大,在一年过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纯真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船总还有个大儿子天保,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先表露爱意的是大老天保,他托人来说媒失败后,照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西边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流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不愿把间接弄死长子的故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走了。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带着为翠翠的命运担忧,带着人际间的无奈离开人世。孤零零的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但她还在思念她的那个心上人。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整部小说是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结

3

束的。

一条蜿蜒千里的酉水,一座高耸的白塔,牵系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边城》中展示的“湘西世界”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出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⑥作品是给“爱”作说明的,这种“爱”既包含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渗透了祖父与孙女的亲情和大老与二老之间的手足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一的付出和接受,更是彼此的一种圆满融通,是对人类生存形态思考而产生的更深远意义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传达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生的形式”。

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自然的、纯情的、内在的“爱”。茶峒里一件平凡事,几个平凡人被人类“爱”字牵连在一处,作者用虔诚的心对他们的哀乐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祖孙、父子的亲情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一种“温和悲悯”的亲情。翠翠自小便没有了父母,爷爷就尽自己的能力来弥补翠翠,他加倍地关心翠翠,作为翠翠唯一的呵护者,他深深地为翠翠的未来担忧。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随着年岁日高,越来越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好的归宿。开始,大老托人来提亲,走车路,他内心满心欢喜,然而当他看到翠翠的神气“不愿意”,便不再提此事;后来错误他以为夜里那动人的歌声是大老唱的,便瞒着翠翠,“借故到城里去送药”,以此试探大老的心思,可谓操心费神;此后当大老挑明了事情的真相,得知夜里的歌是二老唱的,他有意识的“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⑦;而当此后却听不到二老的歌声时,他便在月光下,吹起芦管,唱起“那夜里听来的歌”,来排遣翠翠心中的苦闷,带给翠翠心灵的慰藉。

翠翠对爷爷的爱,则是一种失去父母后孙女对爷爷天性的依赖和翠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体贴。翠翠想过离开爷爷,也曾不只一次地幻想过出走后,爷爷找不到她的情形,但她很快就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害怕:自己走了爷爷怎么办?当她意识到这点时,便又很认真地对爷爷说:“我一定不走”,言语中充满了一个孙女对爷爷的温柔和体

4

贴。

爷爷和翠翠的爱对于他们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老人七十多岁了,对于他而言,他把自己对女儿的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外孙女翠翠身上。对于翠翠而言,她已失去父母,爷爷是他唯一的依靠。这一老一少在相互关爱的生活中,爷爷的渐渐衰老,翠翠的慢慢长大,这种更相为命,彼此关爱的亲情确实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船总顺顺与儿子天保、傩送的父子之情同样体现了人性中的亲情。顺顺教会他们做人的勇气与义气,待人如父一般和气亲人,相亲相爱,不骄不惰,共同在船上岸上撑起一片天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因而这种父爱不是溺爱,是一种作为父亲的严格和平等。

无论是爷爷与孙女翠翠之间相依为命得祖孙之情,还是船总顺顺与天保、傩送之间平等真挚父子之情,都闪现人性的美,都是血缘关系下亲情的美好表露,这种人性美在作品中得以自然表达。

(二)邻里互爱之乡情

《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里没有太多的外在束缚,更无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在这们的社会关系中,所有人和事是那么单纯、质朴,人们虽也存在贫富等级的差别,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在一种古朴淳厚的人关际关系中享有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无不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边城社会的人情交往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

过渡人看到老船夫辛苦劳累,本不必为过渡出钱,临下船时还总要抓把铜钱留给祖孙俩。老船夫则必依然塞到那人手里。老人有时却拗不过过渡人,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弄茶水供给过渡人解渴,或是把烟草给过客,供爬山乏时提神。老船夫进城买酒,每次遇到熟人,则必被邀至家中喝酒,如果有人想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给别人直到喝完为止。

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颇有家资,属本地首富,却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常常济人之危,处事公正无私。体恤老船夫生活,送来鸭子、粽粑;不嫌翠翠家境贫寒,请媒人向老船夫攀亲戚;老船夫去世,派人送来一副棺材,亲自来料理后事,还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自己家中去住。在顺顺身上也体现了“边城”人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人物,从祖父到翠翠,从船总顺顺到天保、傩送兄弟,他们都那么善良、正直、热情。他们不讲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这样的乡邻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和憧憬。

5

(三)真挚纯洁的爱情

翠翠和天保、傩送兄弟俩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是小说情节的核心。在爱情世界里他们三个人都展现出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正直的品质。傩送的热情、大方、勤快、勇敢; 翠翠的聪明、纯朴、善良,以及符合湘西民族审美标准的容貌与形体, 造成了他们内心的彼此爱慕和吸引。

翠翠对傩送的爱, 从朦胧的爱的初体验发展明确的苦苦等待的过程,但是爱情发展的全部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 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在爷爷死去以后,她从杨马兵口里,明白了爷爷猝死、傩送下行的前因后果“哭了一个晚上”,最后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用一种明确而执着的方式追求。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半夜里跑到高崖上去为她唱一夜夜动听的情歌。当面对抉择时,是要渡船, 还是要碾坊?他毅然选择了渡船。由此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热烈的,经得起考验的。只是现实偶然与误会的原因,使这一应完美的爱情发展成了悲剧。但是,结局的悲剧却丝毫不能抹杀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自然的,丝毫没有收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的。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纯洁、含蓄、隽永,是典型的湘西民族式的爱情。年青人彼此心心相映,按照湘西人恋爱的表达方式——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而在这平实古朴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圣地上绽放着永久的魅力。作者正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美。

同时,翠翠的父母亲相爱同样令人寻味。虽然是爱情的悲剧,却也演绎出传奇。这种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虽然不可取,但那种对待爱情至死不渝的信念又是多么值得我们今人怀念的。

(四)兄弟手足之情

大老对二老的爱。大老心里爱慕着翠翠,于是托人提亲,然而却没有了下文。当他知道弟弟对翠翠也怀有爱慕后,觉得自己走车路先行了一步,便在后来的走马路时,“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 大老深知弟弟是唱歌的好手,但是为了成全弟弟,他自愿地退出了这场爱的“角逐”;当老船工“张冠李戴”,他又将事情原委全部告诉老船工,希望老船工能接受弟弟;同时,为了把机会最大程度地留给了二老,他断然驾船远离家乡,虽然其中掺杂了几份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出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6

二老对大老的爱。大老因为失恋,而忧伤地远离了故土,二老便沉浸在一种难以表达的愧疚中,这种愧疚,既包含了对哥哥天保把机会让给自己的感动,也融入了一种难以表达的自责意味。也正是因为这种愧疚,二老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沈从文在《边城》中 “爱”与“美”的“女神”——翠翠

无疑,《边城》是沈从文因面对忧郁昏暗心灵中的一盏明灯,湘西则是沈从文心中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而翠翠便是这座“神庙”中的“女神”。她是“美”的化身,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身上散发出清新自然的人性美气息。她在湘西这片热土的灵山秀水和淳朴民风呵护下渐渐长大。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远离尘嚣的湘西人文环境哺育她且教育她,使她成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天真活泼,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同时又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小失去父母的遭遇,使她对祖父很更为深切的爱与依恋。随着年岁的增加,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的她,开始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翠翠身上的“美”主要是通过她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体现出来的。她对“爱”体验,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优美自然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从最初的朦胧到后来的苦苦等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的发展过程。端午节,看龙船时初遇傩送“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在少女情窦初开的心里朦胧地萌发。两年后的端午节再次地相遇,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既不轻浮又不撒娇,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顺其自然下来是她对爱情深切追求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天保也爱上了她。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这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当傩送按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⑧。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甜蜜幸福的爱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直生活在幸福里的她却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撒手人间,心上人负气出走。但她依然坚守渡船,苦盼情人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翠翠的是苦苦的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个等待也许是值得的,也许是茫然的,但她确实是孤独的,惆怅的,郁闷的。

五、《边城》里“隐伏的悲痛”⑨

沈从文先生自己在小说发表后说过的一段话: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的清新,照理那作品背后的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

7

欣赏我的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展现了湘西人性的美,同时,却也流露出的美背后的痛:翠翠苦苦而不确定的等待是一种“悲”,爷爷一生的牵挂无从寄托却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也是一种“悲”;大老满心酸楚无法言说地出走是一种“悲”,二老自责愧疚内心矛盾也是一种“悲”。而正是这“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这种爱的人性美和痛,才是一种更为真实,更为现实,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

沈从文曾在《〈边城〉题记》上留下了这样的一些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是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来重塑一种“人生的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重塑或多或少就有一份寄托和希望的成分。

故事是以一场爱情悲剧而告终的: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导致这种爱情悲剧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主观因素同样不可忽略。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是说边城人民人人是十全十美的,正如作者说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人既有优美的一面,同时也有野蛮落后的一面。这种原生态的人性就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落后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种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这种优美的、自然的人性下隐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的弱点——迷信思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总是不自觉地制造猜疑、误会、隔膜,使得顺顺和傩送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傩送最终也未能向翠翠靠近一步,而是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的希望破灭,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翠翠也只能孤独地等待着不知归期的心上人……

翠翠父母爱情也给小说笼罩了一层悲剧色彩。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的真实成因,即清代绿营军制在苗疆所造成的“军民之分”,以及由于历史的民族矛盾而形成的“汉苗之防”。边城人对翠翠父母爱情的观念态度,为这种爱情悲剧提供了社会成因。翠翠的父母的爱情悲剧似乎冥冥中注定了翠翠命运的悲剧成份。翠翠爱情的悲剧,弥漫着忧伤的气氛,一切还尚未发生就已悄然消失,就象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心中有梦却可望不可及,使我们倍感悲哀的份量,便仰慕她对爱的痴情,敬佩她为爱而忍受等待煎

8

熬的勇气,作品中忧伤之情呼之欲出。

同时,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等等也给故事带来悲痛的阴影,同样不可忽略。

“爱”与“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边城》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世界里不仅仅是“优美”,留给读者思索的是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这种生命中的无奈与感伤,使《边城》获得了一种更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主要参考资料:

1、①②⑤⑥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91

2、③④⑦⑧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小说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3、⑨林分份《名作欣赏》名作欣赏出版社 2000年第4期

4、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91

5、王继志《沈从文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版

9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06:3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57488125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pdf

标签:湘西   爱情   边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