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生活感悟作文)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下列案例中,能够体现法治这一要求的有( )
①刘某因为涉嫌在网上散布谣言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②刘晓利用自己的工资,购买演唱会的门票,请自己的4个舍友一起看演出
③某造纸厂因为排放污水严重超标,被环保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处以巨额罚款
④王女士在得知自己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了商家的相应赔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欣赏下面漫画《追责》,漫画告诉我们:
①我国的法律只对退休人员有约束作用
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重要特征
③贯彻落实我国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④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21年1月,海淀街道“小雨滴”普法课堂创新工作形式,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为某校学生讲解《民法典》制定与颁布的过程及意义,并结合青少年法律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以案释法,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堂生动的法律知识课。这( )
①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②有利于加强对《民法典》的教育和宣传
③旨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④切实保障了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
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是因为,法治是( )
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愉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活离不开法律 B.法律具有强制性
D.法律只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6.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波涉嫌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对孙波作出逮捕决定。这体现( )
①社会舆论是法律实施的强大后盾②党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和信心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下列对法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
B.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C.法治是国家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没有太大关系
D.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8.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赌博、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法律指挥着我们未来的生活③法律只对违法犯罪的人有约束力④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不需要都履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管不着我
B.我现在年龄还小,尚属未成年人,法律与我无关
C.我不与别人打官司,与法律无联系
D.我们一生都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10.道德与法治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案例,下列认识你赞同的有( )
案例!
江苏公安网安部门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张某搭建服务器制作远程控制软件。出售给他人安装在受害人手机上,非法获取受害人手机的位置、通话记录等,涉及手机1.1万余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①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②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③该法对保护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起到积极作用④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②有利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③会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④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学完了“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后,七年级(3)班的几个同学就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②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③只要懂法就是有法治意识的表现
④树立法治意识要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13.凡是你在的地方,我都在,我是法律,我保护你所有的生活!当你意识到法律其实就在身边,并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时,法律才有了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法律是个人意志的体现③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为所欲为④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依法治国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参与。中学生要学会依法办事,就要( )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②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③严格执法,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④通过各种形式或手段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发现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我国启动“光明行动”要求学校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培养近视防治、视力健康管理等高端专门人才……同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对此,同学们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小涵:“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视。”
②小月:“这一举措是对中小学生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③小宇:“实现这一目标是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
④小田:“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坚决不使用电子设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下列行为属于依法办事的是( )
A.乘坐高铁时,未经允许强占他人座位
B.小方被小明辱骂,便找人将小明打一顿
C.小王买了伪劣商品,一气之下把商店砸了
D.武某某讨要工钱未果,把老板告上了法庭
17.党和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①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③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④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以上内容分别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B.学校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
C.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19.近年来,除民法典外,还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以“新成员”的身份“入驻”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这说明( )
①人们的自觉性越来越差,所以需要更多法律
②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③我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权利
④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 们的内心里”。下列行为体现这一观点的行( )
①张同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无车辆通行,闯红灯过马路
②李先生从疫情高风险地区返回,自觉居家 隔离
③按照交管部门要求,张大爷主动给自己的电动车上牌照
④某明星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等手段偷逃税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1.课堂上,同学们围绕道德与法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道德靠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
B.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更为广泛
C.只有道德才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只有法律才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22.在某搜索引擎中输入“儿童被拐卖”就有大约146万条信息,输入“儿童被虐待”就有大约213万条信息。这说明了( )
A.未成年人的父母及监护人没有尽责
B.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C.社会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D.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3.在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下面几幅漫画,你认为分类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24.针对网络社会的实际,新修订的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由原来的的四大保护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由此青少年( )
①依法自律,自觉抵制诱惑②拒绝上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③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5.下列对法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法律
C.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D.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二、解答题
26.【与法律同行】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与法律同行,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27.情境一 上了初二的小李,结识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经常迟到旷课,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谈话,小李却说:我受法律特殊保护,老师您不能批评我。
情境二 初三即将毕业的小张,染上了吸烟的恶习,一开始还躲在角落里吸烟,后来直接在教室、校园内公开吸烟,被学校领导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谈话,小张却说:吸烟是我个人的喜好,关你们什么事?
(1)法律给我们特殊的保护,是我们不尊重他人权利的依靠吗?
(2)你认为未成年人在享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时,应该怎么做?
28.2021年2月19日,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网民“辣笔小球”在新浪微博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五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南京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于2月19日晚将发布违法言论的仇某某(网名“辣笔小球”)抓获。经审查,仇某某为博取网民关注,在微博上歪曲事实、诋毁贬损五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目前,南京警方已对仇某某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
英雄烈士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于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法律知识分析仇某某被刑事拘留的原因。
29.某校七(2)班同学组织了一次有关法律的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法律护我成长]
某校七年级学生张某,经常到营业性网吧玩游戏,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老师多次劝说无效。后来,他参与了一起重大盗窃案。他的案件在当地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上述材料中的哪一行为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2)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请你至少写出两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有关法律。
[活动二:学会依法办事]
小宇同学在回家的途中,遭遇了几个社会青年的抢劫。第二天小宇到学校找到自己的几个好哥们儿,决定找到这几个社会青年,教训他们一顿。
(3)你同意小宇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请你为小宇同学提供一至二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0.2021年11月5日,皮山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李奇贤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责令其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2021年7月15日,被告人李奇贤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康西瓦烈士陵园内,先是踩踏刻有烈士陵园名称的石碑底座,斜倚碑身摆拍,随后又到陈祥榕烈士墓前,满脸嬉笑脚踩墓碑底座,用手比作手枪状对着烈士墓碑再次摆拍。为获取流量关注,被告人将上述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和今日头条个人账号上发布,上述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引起社会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影响。
从法律的作用角度,谈一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树立法治观念。
①③④:题干中的描述,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分析选项,“刘某因为涉嫌在网上散布谣言而被公安机关逮捕”没有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体现了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因为排放污水严重超标,被环保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处以巨额罚款”体现了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王女士在得知自己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了商家的相应赔偿”体现了王女士能依法维权,都符合法治的要求,故①③④正确;②:“刘晓利用自己的工资,购买演唱会的门票,请自己的4个舍友一起看演出”是行使自己的权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②;故本题选C。
2.B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作用和特征的认识,漫画中对退休人员的追责,表明我国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①观点绝对化,是错误;②③④观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意识。
①②③:分析海淀街道“小雨滴”普法课堂创新工作形式,为某校学生讲解《民法典》制定与颁布的过程及意义,并结合青少年法律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以案释法,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堂生动的法律知识课,这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有利于加强对《民法典》的教育和宣传,旨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故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
④:“切实保障了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说法过于绝对,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治的相关知识点。
②③④:重视法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故②③④是
正确的选项;①:题干未涉及,故①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作用。
C: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愉悦,体现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故C说法符合题意;
AB: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D:法律保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6.D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相关知识。
①: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强大后盾,①错误;
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波涉嫌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体现党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和信心,②正确;③: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对孙波作出逮捕决定。这体现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正确;
④: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对孙波作出逮捕决定。这体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④正确;故本题选D。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治的认识。
ABD:依据教材知识,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故ABD正确;C:法治是国家的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故C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
8.D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认识。
①: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与我们相伴一生,故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定义务必须履行,故②③④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相关知识。
D: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故D正确;
A:即使我们不违法、不犯罪,依然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故排除A;
B: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每个人都要受法律约束,故排除B;
C: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故排除C;故选:D。
10.D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
①②③④:法律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题文中通过张某的案例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分析可知,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对保护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本题选D。
11.B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的保护。
①②④: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题干中,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通知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故①②④正确;③:题干中的做法不会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故排除③;故本题选B。
1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树立法律意识的理解。
①②④: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要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我们不仅要懂法,而且要学会依法办事等,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3.B
解析:从题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①观点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②观点错误;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可以为所欲为,③观点错误,④观点正确,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14.A
解析:本题考查学会依法办事。
①②:依据教材知识,中学生要学会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故①②说法正确;③:中学生没有执法权,故③说法错误;④:中学生要通过合法的方式和手段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发现的问题,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5.D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
①②③:我国共同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视,这一举措对中小学生的特殊保护和关爱,有助于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权,体现政府保护;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健康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是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故①②③说法符合题
意;④:忽略网络的积极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6.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办事的要求。
D:依法办事要求我们树立法治意识,学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题干中D说法正确,体现了依法维权,属于依法办事;A:侵犯他人合法权益,A错误;BC:没有采取合法途径维权,不符合依法办事的要求,BC错误;故本题选D。
17.B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党和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以②③说法符合题意;①④不是关于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排除。故选B。
18.D
解析:该题考查未成年保护的相关知识;未成年人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司法等四个方面的特殊保护。依据教材,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应负的责任。题文①中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场所,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题干②材料,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题文③中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题文④中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故选:D。
19.D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作用。
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目的描述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这说明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我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权利,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②③④正确;①:错误,人们的自觉性越来越差,与实际不符,且并不是需要更多法律的理由;故本题选D。
20.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相关知识。
①:张同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无车辆通行,闯红灯过马路,违背了交通规则,没有自觉守法,①错误;②③:卢梭的话说明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崇尚和遵守,启示我们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李先生从疫情高风险地区返回,自觉居家隔离,按照交管部门要求,张大爷主动给自己的电动车上牌照,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表现,②③正确;
④:某明星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等手段偷逃税款,没有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属于违法行为,④错误;故本题选C。
21.A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法律的关系。
A:依据教材知识,道德靠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说法正确;
B: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故B说法错误;
CD:“只有,才”说法太绝对,是错误的;
故本题选A。
2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ABD:未成年人的父母及监护人没有尽责,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对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原因。A、B、D说法正确与题不符;
C:题文中描述的儿童被拐卖和儿童被虐待的信息量如此之多,说明社会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C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23.C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法律。
①:干部的家庭防线,体现依法行政;
②:向钟南山学习,体现了榜样的作用;
③:捡到他人钱包要归还,体现了拾金不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④:中国式过马路是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表现,是违法行为;
故①④属于法律角度;②③属于道德角度,故本题选C。
24.C
解析: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
①③④:针对网络社会的实际,新修订的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启示我们要依法自律,自觉抵制诱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①③④说法正确;②:要合理利用网络,②错误;故本题选C。
2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产生和法律的本质。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以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的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AC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二、解答题
26.树立法治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学会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解析:本题从青少年角度考查如何与法律同行,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围绕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27.(1)不是。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2)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解析:背景素材:正确认识受到的特殊保护
考点考查: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1)第一步:审设问。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有效信息:材料一中的小丽是错误的,虽然受法律特殊保护,老师也是可以批评他的。材料二中小张的行为是错误的,吸烟是不良诱惑,在教室和校园内吸烟更是破坏校纪校规的表现。法律给我们特殊的保护,这不是我们不尊重他人权利的依靠。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我们要珍惜自己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2)未成年人应正确对待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28.首先:从法律具有规范作用的角度来看,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法律规定英雄烈士不容亵渎,而仇某某公然歪曲、丑化、亵渎、否认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违背了法律的规定,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次:从法律的保护作用的角度来看,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仇某某为了博取网民关注,而诋毁五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影响社会的正义的弘扬,影响社会正气,相关部门为了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英雄的合法权益,而对仇某某进行了惩罚。
再次:从法律的特点来看,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仇某某作为我国公民,公然诋毁五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并对其违法行为供认不讳,他触犯了国家法律,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仇某某触犯法律,被绳之以法,司法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警告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仇某某绳之以法,是告诫人们英雄烈士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惩罚。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
设问要求围绕上述材料和法律知识分析,所以分析时要结合法律相关知识,也要结合相关材料;
设问类型原因类问题,可以从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特点出发;
第二步:审材料
有效信息①:仇某某为博取关注,诋毁英雄官兵,这是违法行为;
有效信息②:邱某某被公安机关依法严处,通过法律,执法机关在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结合邱某某歪曲英雄,最终被惩治,可以从法律的规范作用、保护作用作答;
得分点②:结合邱某某歪曲英雄,最终被惩治,也可以从法律的特征,包括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作答。
29.(1)案件在当地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审判。
(2)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
(3)不同意;他没有做到依法办事,缺乏法律意识;及时报警,寻求帮助、向老师、家长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的保护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1)本题考查司法保护。依据教材知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即广义的国家司法机关,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活动。结合材料,案件在当地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审判,体现了司法保护。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的有关法律,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依据教材知识,有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未成年人如何依法保护自己。联系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小宇的做法是错误的。从他没有做到依法办事,缺乏法律意识;建议他及时报警,寻求帮助、向老师、家长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面作答即可。
30.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李奇贤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引起社会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影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皮山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说明法律规范和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②法律具有制裁、保护作用,民法院认定被告人李奇贤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制裁违法犯罪,伸张正义,维护了英雄烈士的合法权益。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
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法律的作用的有关知识,从评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2021年7月15日,被告人李奇贤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康西瓦烈士陵园内,先是踩踏刻有烈士陵园名称的石碑底座,斜倚碑身摆拍,随后又到陈祥榕烈士墓前,
满脸嬉笑脚踩墓碑底座,用手比作手枪状对着烈士墓碑再次摆拍→可链接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关键词②:2021年11月5日,皮山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李奇贤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责令其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可链接法律具有制裁、保护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25 05:1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52629125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单元测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单元测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