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海内存知己)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学前导引】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本文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3.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及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字词储备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zī zhū)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中指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斩截:“斩钉截铁”的省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剥啄: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
岑(cén)寂:寂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蕴藉(jiè):(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字著作。
尺牍(dú):书信.
下乘(chénɡ):下品、下等。
·课文剖析
1.文章题目诠释
“咬文嚼字”,正像作者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这篇《咬文嚼字》,让人看了,心悦诚服,获益匪浅。他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他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他讲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但对于其他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同样有启发意义.
2.主旨内容概括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分析,都咀嚼出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
文章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3.写作方法借鉴
借鉴之一,是举实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得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讲不充分.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举了很多例子,而且每个例子讲得非常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分析可以给人丰富的启示。
借鉴之二,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读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光潜先生的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文章也启示我们:学问靠积累。做学问,首先是占有材料,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不是鸿篇巨制,就像本文那样的单篇文章,也需要相当的材料。
作者所举的几个实例,有的可以凭记忆写出,有的单凭记忆恐怕不行,手头得有些资料才行。作者说到“你这”“你是"两种句式,信手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猜想朱光潜能记得句子,至少也有个印象,一翻书就找到了。要是没有印象,那就无从找起。一般人没有大学问家那样超常的记忆力,更需要以勤补拙,进行积累.
可以设想,作者或者是有一张张卡片,或者是在笔记的一页记有这一类资料,或至少有个索引,这样积累材料,研究或写作起来,就左右逢源了.
4.疑难问题精释
①全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文艺随笔。全文共8个自然段,列举了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议论文角度来看,它没有“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从第1至第7段都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属“分析问题”部分,第8段得出结论,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属“解决问题”部分.
②文中的例子分别是证明什么观点的?
《咬文嚼字》在前7段中运用了许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1段先举郭沫若修改剧本这一例子,第2段又举出《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几个句子,举这几个例子主要是区别“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第3段中根据上面的分析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接着又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举《史记》中的一段话加以证明。第5段又举出了著名的“推敲”这一典故,强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6段又分别举了“烟"的直指义和联想义、苏东坡的诗句两个例子,说明“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第7段又举了几个反面的“套板反应”的例子,从反面强调反复斟酌字句的重要性。
总之,文章通过大量的典型的事例,分析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这样,最后一段的结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也就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问题.人们常用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来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道理的。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灵魂无所寄托,血肉无所依附。一篇文章结构安排如何,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安排结构要从整体考虑,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结构又要服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心思想既然是文章的灵魂、主旨,自然应该是结构的依据。判断一篇文章结构的好坏,首先要看它能否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结构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文体不同,结构也应该不同。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结构,而议论文则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结构。
具体说来,结构的要求是:
一、匀称。文章的部分(头尾、主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主体中
内容的主次详略的安排要恰当.
二、完整.是否完整,主要从内容上看。有的文章没有结尾,从形式上看似乎残缺,实际上结尾的意思已包含在开头部分,所以全文的内容还是完整的,而且显得简洁明快。另外,各部分还要有必要的、自然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严谨。文章的各部分安排得井然有序,合乎逻辑性,不能任意移易。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四、富于变化。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各有特点,但不能形成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应该在保持体裁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创新,使结构既精巧又新颖,给人以清新之感.
【知识拓展】
·迁移
朱光潜先生生平简介(节选)
朱先生出生于清代末年(1897),是当时全国学术文化重镇—-安徽桐城县人。他幼承庭训,广涉国学经典,沉潜把玩,多能熟读成诵;后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因做得一手好文章,致使先生们指望他承古文一线之传。青年时代,他跨洋过海,先后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广涉博览西方学术,于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朱先生的国学根基和西学素养,皆玉润珠圆,晶莹剔透,两者彼此照明,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渊博大家。
朱先生成名较早,也来得突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学生,受挚友夏丏尊、叶圣陶之邀,为开明书店办的《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写稿,于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远涉重洋,一封封地飞到中国青年的案头。随后结集出版的这本小书,犹如歌德当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反响之热烈,流传之深广,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至40年代中期,已印行三十多版。罗大冈先生当年在《一般》上读到部分篇章,就为其“广博的知识、明净高洁的文风”深深吸引,惊呼:“我碰到真正的老师了!”他说:该书“给我印象那样深刻,以致决定一辈子的爱好和工作方向”。舒芜先生至今“很宝重它,常常翻读”,认为“现在重看还觉得是上乘的散文佳作”。笔者前年在英国访学,遇到几位在英读硕士的台湾女学生,听说我来英国搜集朱光潜研究资料,她们竟异口同声,都说读过朱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听后并不诧异,因为好书是不会随时日湮没的。
·发散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那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同步达纲训练】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 倒涎(xián) 锱铢必较(zī)
清沁肺腑(qìn)
举不胜举(shènɡ)
B.援例(yuán)
C.蕴藉(jī)
D.付梓(zǐ)
剥啄(zhuó)
灞桥(bà)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
B.斩截
C.搅扰
D.尺牍
炼字
玩索
迷离
自励
深恶痛绝
孤零零
枝离破碎
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①( )是阅读( )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 )语言的精练( )吻合,你( )会逐渐达到艺术美。
A.不管
B.无论
C.无论
D.不管
还是
还是
或是
或是
只要
只有
只有
只要
和 或 才
或 和 就
和 与 才
与 和 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2)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7.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做______,把“联想意义"比做___________,这样做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粗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1.文中画括号处,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个别
B.个性
C.游离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游离
个性
游离
游离
游离
个别
个性
1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C(藉jiè)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2.C(枝-支)
3.A 4.C
二、5.文学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6.(1)“眼看”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7.略(可从对问题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角度谈)
8.①明显而确实 ②变化莫测
9.月轮 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0.不能.“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先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11.C
12.不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2:0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66632503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