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在校生)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要求】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事例,学会作简要分析,总结每个事例所讲述的道理,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2.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实例并理清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累积( ) 下乘( ) 锱铢( ) 咬文嚼字( )
.....岑寂( ) 付梓( ) 没镞( ) 清沁肺腑( )
.....嚼舌( ) 咀嚼( ) 便宜( ) 灞桥( )
.....蕴藉( ) 剥啄( ) 憎恶( ) 尺牍(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援例: 付梓: 咬文嚼字:
....游离: 尺牍: 不求甚解:
....拘礼: 蕴藉: 一川烟草:
.....3.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⑵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⑶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
二、课堂探究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1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例子
《史记》“李广射虎”改写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
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滥词旧语,缺乏新意
分析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三、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下乘(chéng) 岑寂(chén) 付梓(zǐ) 锱铢(zīzhū)
.....B.没镞(mòzú) 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é) 嚼舌(jiáo)
.....C.蕴藉(yùn) 累积(léi) 憎恶(zèngwù) 便宜(piányi)
......D.尺牍(dú) 灞桥(bà)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勉
B. 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 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 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
.. 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词藻(词语) 岑寂(寂静、寂寞)
....D.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等的声音) 尺牍(书信)
....4.下列各句应填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②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_______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③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④“推”_______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憎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A.而且 但是 而且 固然
2
B.而且 不过 而且 固然
C.并且 不过 而且 虽然
D.并且 但是 而且 虽然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随机而变的。
....B.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蕴藉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C.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D.“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6.本文充分运用了例证论证,请回答:
(1)引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例子,意在说明
(2)援引《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意在说明
(3)引用韩愈、贾岛“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学前尝试
1.作者的论证旁征博引,本文中用了许多典故,有语典也有事典,请作简要的归纳和分类。
2.请结合联想义,写出下列事物及情景等常用的套语。
美人( )才子( )作买卖( )
离别( )风景( )铅印书籍( )
二、课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点的升华是哪一句?
2.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接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义和联想义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诗歌作品,说说你的见解。
3.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
3
4.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5.作者看来该如何“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B.“学富五车”典出《庄子》,用来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C.“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三国时曹植自称“才高八斗”。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宋代词人贺铸的词句。
2.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 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推”而下“敲”字, 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 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3.对下面文字中画线句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因为“你是”有时含有假定语气,因而往往带点讽刺意味)
B.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指语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D.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用“圆晕”、“霞光”比喻字的联想义不确定,难于控制)
4.结合课文语境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其”,指字的联想义)
.B.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此”.指茗烟骂金荣话的解说分析)
C.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指苏东坡两句诗“点铁成金”的妙处)
...D.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指文章倒数第二段所举的例子)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0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4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四、课堂小结
1.课文主旨: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3.总体特色
五、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语段(一)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字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
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结合上文的内容,品味第二句的妙处。
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5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下面的选项中,用括号里的字替代前一个字,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蛋)、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D.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及)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5.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6.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义,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7.引用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句,意在说明( )
A.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B.换了说法意味就变了。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D.善于用字的联想意义。
语段(二)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 所选文字的论点是()
6
A.咬文嚼字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咬文嚼字是指在阅读或写作作品时,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
C.咬文嚼字看上去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咬文嚼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
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B.归纳论证 C.举例论证 D.类比论证
3.下列对选文表述正确的是()
A.“视之,石也”是倒装句。
B.“凡多三石字”中“凡”字的意思是“大凡”。
C.所选文字中所说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作者认为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从表面上看似乎简洁,实际上变得索然无味。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B.课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但缺乏文学色彩。
C.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的表达特点之一。
D.课文的结构特点是步步推进,逐层深入。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7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要求】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事例,学会作简要分析,总结每个实例所讲述的道理,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2.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实例并理清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累积(lěi) 下乘(chéng) 锱铢(zīzhū) 咬文嚼字(jiǎo)
.....岑寂(cén) 付梓(zǐ) 没镞(mòzú) 清沁肺腑(qìn)
.....嚼舌(jiáo) 咀嚼(jué) 便宜(piányi) 灞桥(bà)
.....蕴藉(yùn) 剥啄(zhuó) 憎恶(zēngwù) 尺牍(dū)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援例:引用。 付梓:书籍刊印。 咬文嚼字:斟酌。
....游离:不确定的。 尺牍:书信。 不求甚解:很,极。
....拘礼:拘泥。 蕴藉:含蓄。 一川烟草:遍地。
.....3.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A )
⑵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⑶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
二、课堂探究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8
例子
郭沫若改字
《史记》“李广射虎”改写
韩愈、贾岛“推敲”典故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
“柳腰桃面”等套语评析
分析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滥词旧语,缺乏新意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三、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B )
A.下乘(chéng) 岑寂(chén) 付梓(zǐ) 锱铢(zīzhū)
.....B.没镞(mòzú) 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é) 嚼舌(jiáo)
.....C.蕴藉(yùn) 累积(léi) 憎恶(zèngwù) 便宜(piányi)
......D.尺牍(dú) 灞桥(bà)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 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勉
B. 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 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 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
.. 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词藻(词语) 岑寂(寂静、寂寞)
....D.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等的声音) 尺牍(书信)
....4.下列各句应填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②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_______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③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④“推”_______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憎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A.而且 但是 而且 固然
B.而且 不过 而且 固然
C.并且 不过 而且 虽然
D.并且 但是 而且 虽然
9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随机而变的。
....B.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蕴藉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C.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D.“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6.本文充分运用了例证论证,请回答:
(1)引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例子,意在说明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引出中心论点
(2)援引《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意在说明 增减文字,意味就变了
(3)引用韩愈、贾岛“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 更动了文字,意境不同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学前尝试
1.作者的论证旁征博引,本文中用了许多典故,有语典也有事典,请作简要的归纳和分类。
明确: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处的语词,别于事典。如“推敲”一语,则属语典。说明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所谓“事典”,是指诗文里引用的故事,别于语典。如课文里举郭沫若改剧本台词之事,则属事典。一字之别,不仅句式不同,而且还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感。又如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事,同属事典,改文虽文字简练,但读来索然无味。
2.请结合联想义,写出下列事物及情景等常用的套语。
美人(王蔷、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作买卖(端木遗风)
离别(柳岸灞桥)风景(春华秋月)铅印书籍(付梓、杀青)
二、课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点的升华是哪一句?
中心论点: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论点的升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接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义和联想义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诗歌作品,说说你的见解。
科学的表达需要准确,越准确表达得就越清楚明白。文学的表达可以准确,但有时也要以联想的意义来表达,因为联想的意义是个性化的表达,可以是意蕴丰富,但也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如用得妙,可以使诗意不即不离、若隐若现,含混中显得丰富,体现文学的特点。举例略。
3.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10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4.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5.作者看来该如何“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析: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B.“学富五车”典出《庄子》,用来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C.“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三国时曹植自称“才高八斗”。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宋代词人贺铸的词句。
2.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 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推”而下“敲”字, 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 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3.对下面文字中画线句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因为“你是”有时含有假定语气,因而往往带点讽刺意味)
B.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指语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D.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用“圆晕”、“霞光”比喻字的联想义不确定,难于控制)
4.结合课文语境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其”,指字的联想义)
.B.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此”.指茗烟骂金荣话的解说分析)
C.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指苏东坡两句诗“点铁成金”的妙处)
...D.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指文章倒数第二段所举的例子)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50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11
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四、课堂小结
1.课文主旨:《咬文嚼字》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在这篇随笔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学创作应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简洁、意蕴、创新。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3.总体特色
(1)归纳论证
(2)旁征博引
(3)比喻生动
五、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语段(一)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字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
明确:字的直指的意义的特点:明白,易用,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字的联想的意义的特点: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结合上文的内容,品味第二句的妙处。
明确:第一句用的是直指的意义,第二句用的是联想的意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而来的,它写出了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种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在12
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了艺术妙境。
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相符的是( A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下面的选项中,用括号里的字替代前一个字,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C )
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蛋)、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D.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及)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5.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6.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B )
A.字的联想意义,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7.引用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句,意在说明( D )
E.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F.换了说法意味就变了。
G.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H.善于用字的联想意义。
语段(二)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13
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所选文字的论点是( C )
A.咬文嚼字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咬文嚼字是指在阅读或写作作品时,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
C.咬文嚼字看上去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咬文嚼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
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C )
A.比喻论证 B.归纳论证 C.举例论证 D.类比论证
3.下列对选文表述正确的是( D )
A.“视之,石也”是倒装句。
B.“凡多三石字”中“凡”字的意思是“大凡”。
C.所选文字中所说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作者认为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从表面上看似乎简洁,实际上变得索然无味。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B.课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但缺乏文学色彩。
C.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的表达特点之一。
D.课文的结构特点是步步推进,逐层深入。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14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1:5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6096125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