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更新时间:2023-12-24 21:16:0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选2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祖父的园子”就是作家萧红精神的栖息地。《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 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 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 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 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 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

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 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 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

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3

根据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要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缤纷和无限生机。并通过朗读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园子里动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让学生抓住“愿意······就······”来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体现出来。比如说: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我愿意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这样一来,学生既走进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正因为作者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写出了富有孩子气,富有诗情画意语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4

记得一位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朗读能以声解义、动口又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使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和谐地活动起来。而让耳聋学生朗读,则有利于理解课文、丰富词汇,对于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完整话、提高写作水平、发展语言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尝试全程开启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我班学生听力水平都比较低下,在本课的朗读训练中,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是表演朗读法,动作+表情+体态语=表演朗读法。

以《祖父的园子》第13、14、15自然段为例: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以上这三个自然段中有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句,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时,我让大家移开椅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读。读到“抬头、跑过去、摘、吃黄瓜、大蜻蜓飞过、追蜻蜓、跑了几步、采花、捉蚂蚱、绑蚂蚱、浇菜、拿水瓢、拼尽力气往天空一扬、大喊、下雨了”这些字句时,我示意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表演出文中的各种动作。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只见我班学生不但个个读得很认真,而且他们用动作、体态语外加自己丰富的脸部表情,将这几段文字演绎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表演朗读法充分调动起了聋生读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边读边表演的方式与文本中原本抽象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能轻轻松松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真谛,同时也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的朗读教学带给我很深的启示:尽管聋生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体态语都比健听学生要丰富得多,我们常常看到聋孩子在用手语描述一件事时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的,他们使用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也都特别到位和形象,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聋生心里都有一棵喜爱表演的种子在不断地萌芽和长大。那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聋生喜爱表演、擅长表演的天性,将表演朗读法进行到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5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

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6

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

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7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这篇课文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文字间。课上我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通过三问: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

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2、简介作者和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就是她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谈话,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表达。

3、提问: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都做了些什么?(栽花、铲地、捉蜻蜓、浇水)

三、细读品味,感受快乐。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拓展谈话,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园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园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们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强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能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用心去领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9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这篇文章他们一定感兴趣。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

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0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1.资料交流: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

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拓展迁移。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你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

收获:作者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重难点: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3、预习新课。

板书: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篇优美的散文,文笔挥洒自如。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

会打动读者。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

最后,再细细品读课文,对学生的引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入,而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带来负担和痛苦。做到起于学生实际,通过点拨、引导、启发,使学生达到另一高度。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自由。我首先问,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引导让紧贴学生的原有水平,再稍加点拨,学生就过去了,没有任何跳跃和生涩的感觉,只是很自然的像泉水一样淙淙流淌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2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

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

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3

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爱的艺术,教学却是遗憾的艺术。上完这堂课后,我发现好像可以很深刻的理解这句话了。说实话,真的有遗憾在里面。总结一下,真的有很多不足,很多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一、课前准备不足

1.没有提前试试电脑和投影是否可以很好连接,以致于今天早上上课时出现突发事情,重新换电脑,既耽误了上课时间,又使自己感到很紧张。

2.没有提前试试课件,以致于今天在课堂上投影会不清楚,或是字体太小,学生无法看清楚。

3.备课时忘了参考《同步学习》上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可能会讲不到位。

二、由于开始上课时突发事件,使我感到有点乱,在上课时竟忘记了板书课题。

三、上课声音有点小,后边的学生听不太清楚。

四、提问问题太散,没有把问题集中到一起让学生讨论。

五、上课时,老师是主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没有及时给学生示范。

本堂课中的优点是:

一、上课中语言比较自然,教态大方,应付自如。

二、较好的.把握课文中心,提出一个较好概括课文内容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围绕中心一起学习。

三、课堂中能灵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课文内容,并且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今后要改进的地方是:

一、课前一定要准备好

1.备课要充分。教材、教师用书、《同步学习》充分运用,综合备课。

2.提前试试课件,不清楚的幻灯片及时修改。

3.课件不能喧宾夺主,而是为学生服务。

二、上课开始一定要板书课题,不能再犯忘记板书课题这样的错误。

三、提高上课的声音。

四、集中呈现问题,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交流并思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4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而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所以这篇课文可谓是名家名篇。课文作者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祖父种菜的园子里的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我校教研组以“崇简、务本、求实”为教学理念,以文本为教学抓手,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从而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一、用心去研读文本、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刚接到上课课题时,自己思绪比较乱,于是就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发现好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觉得每位名师都上得非常精彩。可

自己如果就这样依葫芦画瓢,随意“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肯定不利于我的教学。陈校长一再要求我自己去用心读课文,先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每一篇都要读出自己新的感受。于是,我静下心来,捧起课本细细地读,反复地品、用心地悟,再从网上查找萧红和《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萧红的身世,再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因为有了祖父的爱,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乐和自由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

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更是个充满爱的园子。而从整篇课文来看,这种快乐自由和爱,不仅洋溢于作者各个生活场景片段里,更多的渗透在作者那平淡、质朴的`特色语言里,更多的是流淌于作者那一次次反复句式里,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重点也就明确了: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课堂流程也就清晰起来:课堂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我童年生活的“乐趣”,再感悟祖父对我的“爱”。

二、以问题来引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中,全课围绕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流程。在第一环节中,我以课后习题的第二题“你觉得作者在哪一自然段写得最有趣?”为引领,组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有趣的自然段,然后通过交流,指导朗读品“趣”,从而完成第一大环节的教学;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在园子里,我除了拥有了快乐和自由,还拥有什么?”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而认识到我还更多的拥有祖父的“爱”,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细心阅读文中语句,品味祖父爱的细节,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看插图想象说话、品味祖父的“笑”,更深刻地悟到所有的自由和快乐,都是源自祖父的“爱”。

三、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不是教学生学,而是教学生怎么学,所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其它任何读书的时候,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有教学的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品“趣”的过程中,我相机指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读书、边读边想象、边读边联想、边读边体会作者感情等各种读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口味“我”在园子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而在第二环节里,我侧重于教给学生学会品读作者语言、关注作者表达的方式去读书,第十三自然段中把物当着人来写的写法、全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种写法的语句形式,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出这种写法的作用,就是在一次次地反复中表达出我快乐、自由和祖父对我的爱。相信如果能长期对学生读书习惯、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肯定会在读书的质量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意识,但是由于顾虑过多,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没有能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5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

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植物自由生长一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

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学习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最后通过朗读语段,和补充材料,引导体会萧红梦中的园子,深深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6

《祖父的园子》是关于童年回忆题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是言优美,易懂。文章需要学生把握的是体会句段中所透露出的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

出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考虑,在教授此文时我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以几个问题来贯穿全文的学习。由于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相对多的时间让他们阅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实则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么,教者就要引领学生将这种感情通过对字里行间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精妙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7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以童年为话题来编排的。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网上搜集各种名师教学实录及资料,深入思考后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教授本课。

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区别,学生说不能一字一字地读,应该快速阅读。课标规定五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略读课文最重要的是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阅读,略读课文当中的读是默读,浏览读,有一定速度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地读,带着问题读,搜索读……

我用一个个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三遍自主快速阅读,学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应有尽有、自由快乐的园子。萧红在园子里“栽花”、“拔草”、“溜土窝”、“铲地”、“吃黄瓜”……自由自在地做了十多件事情。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四遍浏览读,你们觉得这十一件事情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说出理由。学生在顺利解决了一连串的问题后,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兴致很高,学习气氛很浓厚。

在一番七嘴八舌的争论中,同学们最终同意“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理由是它的字数、段落最多,有详细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以后写作文,我们要是想把一件事写具体点,

就可以多写点字数,多分几个自然段,多一点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既然“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默读课文5—12自然段,“你们认为祖父辛辛苦苦地在园子里种谷穗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知道祖父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再进一步追问“萧红把谷穗当野草割掉这是一般的胡闹吗?可是祖父是怎么对待的?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想起自己曾经闯祸时父母的言行态度,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的见解。抓住祖父的几次“笑”,学生们发言积极,在自读与讨论中明确了祖父对萧红非常宽容,非常疼爱。通过品对话内容,抓人物神态,学生感受到祖父对萧红的宽容、疼爱,最后师生合作朗读祖父与“我”的对话,教师读爷爷的语言,学生读“我”的语言。读到此处:

原文: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同学们淡淡地一声:“哦——”。这一声“哦”,后面藏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萧红马马虎虎地承认,更把对“马马虎虎”的理解转化成贴切的表达与演绎。

最后以一个问题直指写作意图,“既然文章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课文题目能否改为《自由的园子》?”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探讨,同时介绍《呼兰河传》,并出示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这个评价中,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是这两个字——凄婉。在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也跟着萧红沉浸在自由快乐中。然而到此处,这种感觉戛然而止,怎么会是凄婉呢?强烈的阅读期待被激发了,一睹为快的那种渴望多强烈!

整堂课学生自主阅读了七八遍课文,有快速读、浏览读、搜索读、默读、精读、朗读。在一遍遍的自主阅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祖父园子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萧红童年的快乐、幸福,也收获了学习上的成功体验。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8

这篇文章中,萧红的文字充满了“童年”的味道。只有童年的孩子眼中,才会有蜻蜓、蜂子、蝴蝶、蚂蚱;只有在孩子的眼中,这些东西才会显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种菜才会变成踢土;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会将韭菜当作野草割掉;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将将狗尾草当成谷穗……

既然,这是一篇充满“童年”味道的文章,就应该用“童年”的味道去教这篇文章。

首先,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童年的乐趣,肯定与园子里面的东西有关,因此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东西?”为题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课文,找出祖父园子里的东西。这对学生很容易,学生很快会说出,有蜻蜓、蜂子、蝴蝶、蚂蚱、黄瓜、倭瓜、白菜种、玉米、甚至当然有作者“我”和祖父,不然这些东西是谁看到的呢?板书也可以不用老师写,直接让学生将看到的东西写到黑板上,孩子们也很开心,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的成就感。列数了祖父园子里的东西,这是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可是祖父的园子里东西太多了,如果顺势将祖父园子里的这些东西分类,用总分的句式来表达,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也得到了锻炼。看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东西,能不能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祖父的园子?这是分类之后的又一个提升过程,也中积累学生词汇的过程,孩子们也很快想到了一些词语,如五彩缤纷、应有尽有、生机勃勃……

其次,用“儿童”的心去看祖父的园子。从文字中,不难看出,祖父的园子里的东西有哪些。但是如果用心去看,则是将文字的理解推进了一个层次。看到祖父的园子里“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的“愿意”,好像这些植物有自己的想法,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可以体会到园子里的植物的“自由与自在”。园子里的植物都如此的自由了,更不用说这园子里的人——萧红了。祖父做什么,他她便做什么,而且祖父是在劳动,而她不但没有帮忙,

反而还在帮倒忙,只为了自己开心就行,小萧红在这园子里享尽了快乐与自由,天真与烂漫,更难得的是,祖父对于小萧红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很耐心的为她讲解,再用一层眼光去看,小萧红在这园子里的自由也不是没有条件的,那就是祖父的宽容与耐心。而祖父对她的宽容与耐心正源于祖父对她的爱。沉浸在爱里面的孩子,什么不是快乐的?什么不是自由的呢?

文字的“童年味”来自于祖父的宽容与爱。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9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0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叙述的孩子气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这个乐园,体会那份自由,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另外采用“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在的一切,去引导学生感怀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1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本课我用三问引导学生学习。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

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2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我们班中的许多孩子现在却缺乏这样的快乐生活体验。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大剧院看戏,在途径嘉兴市行政中心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他们都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们平时都只待在家里。因此,一开始我以为这篇课文无法使我们班的孩子们找到共鸣。但是,当我问及有些孩子是否有和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经历时,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我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段落,然后再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类似经历。”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些段落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朗读声仿佛带着他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时光。接着,我请孩子们交流了各自和课文中的那些情景类似的经历。很多孩子在讲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我们大家也听得兴高采烈。然后,我就请选择相同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感情朗读。其中有一个段落有作者和她爷爷的对话,所以我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我自己也选择了其中的几个我小时候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段落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同时,我也和孩子们分享了我的那段经历。霎时,我觉得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幻化成了一首《快乐童年》的'美妙歌曲。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在她祖父的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在整节课中,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得全情投入。就连平时上课从不打开语文书的小睿同学,也乐此不疲地和我交流着他曾经的快乐往事。他也和大家一起,用朗读声演奏出了一曲最美妙的乐章。最后,我还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作文《童年趣事》中模仿、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已经达

成了“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3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

通过学习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后,我确定本课读写训练目标为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情趣。读写训练落实内容为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做好哪些有意思的事?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听《童年》和介绍萧红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

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遗憾的是由于文章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短,导致有一些问题匆匆收场。指导学生领悟写法时,我没有耐心引导好学生自己体会,有时候采用了“告诉”他们的方式。课上设计的几次表达训练,问题设置学生觉得有点难。设计问题时,应该更接近孩子们的实际和兴趣点。

上完课后,我认识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课本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都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更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4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了,我就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对主要内容已记得不多了,残留在印象里的是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作者叙述的童年生活是令人向往的课文《祖父的园子》就选自《呼兰河传》。使自己又有机会拜读了这部小说的精彩章节.感觉真好.这章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音,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三个“亮点”值得回味: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

她魂萦梦饶的祖父的园子。

1、抓住佳词佳句感悟作者的写法。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注意让学生积累.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课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童年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作者轻松自在的文字也让我们体会到无拘无束,倭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黄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写得多好啊!还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们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体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3、拓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机会读一读整部小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5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这一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本,走进园子,绽放自由的心灵

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萧红、《呼兰河传》、回忆,让学生说说这些词与今天学习的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关注了课文注释,知道《祖父的园子》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萧红回忆了自己以前的童年生活。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了祖父园子里的哪些景物、哪些事。孩子们交流之后,我

整理如下: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倭瓜黄瓜玉米谷穗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孩子们看着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效果不错。

(一)感知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快乐

我让学生猜猜老师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很多学生都猜是第16自然段。我追问:为什么老师会喜欢这一段?他们自读后,我又会和孩子们合作,我读一句,孩子们接读一句;之后又反过来让孩子们带着我读读这一段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孩子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体会到特别的写法写出了特别的心情:园子里的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通过朗读,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

(二)感知园中“我”劳动的自由、快乐

学习了第16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一段反复结构的话。在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后,我出示:祖父戴草帽();祖父栽花,();祖父拔草,();祖父铲地,();祖父浇菜,()。我读一句,孩子们接读一句;又加快速度读一读;再让孩子们带着我读这一段话……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二、课堂小笔,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在学习第四至十三自然段时,师说:祖父劳动,生接:我也劳动;师说:祖父真劳动,生接:我也真劳动。我就让孩子们辨析“我”是真劳动吗?当学生说作者是在假劳动时,我就让他们默读第这部分学习,找出认为“我”是在假劳动的理由,重点指导他们读好“我”和祖父的那段对话部分,从分角色朗读和祖父的“三次笑”中

感受到祖父的慈祥与宽容。然后我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我”和祖父对话的形式,选择“我”在园子里干农活一个片段(如盖菜种、浇菜等)写一段对话,并请了三位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如:

“你在干什么呀?”

“盖菜种呀。”

“有你这么盖菜种的吗?”

“有呀,菜种不是被我盖得好好的吗?”

“可是这儿的菜种怎么不翼而飞了?”

“过来,孩子,让爷爷来教你怎么盖菜种。”

……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内涵

学生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我用课件出示了《呼兰河传》尾声中的一段话: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最后我简单介绍了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1:1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37651254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pdf

标签:学生   园子   作者   祖父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