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祝领导工作顺利的句子)
单选题
1.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_______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
A 南京
B 苏州
C 淮安
D 扬州
2. 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_____朝已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A 清朝
B 明朝
C 宋朝
D 明朝
3. 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_________的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A 南京
B 苏州
C 扬州
D 杭州
4. 龙城,是_______的别称。
A 南京
B 无锡
C 常州
D 苏州
5. 常州的_______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A 张惠言
B 唐顺之
C 瞿秋白
D 盛宣怀
6.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于今南京石头山置_______邑,此为南京第一个名称。
A 金陵
B 建康
C 越城
D 白下
7. 扬中市,因位于______中下游的江中而得名。
A 大运河
B 扬子江
C 淮河
D 长江
8. 西津渡,位于_____城西云台山麓,依山临江,是该地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始建于六朝。
A 镇江
B 泰州
C 扬州
D 南京
9. 苏州市水域占总面积的_________,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A 42.5%
B 31.6%
C 36%
D 48%
10. 在秦淮河上,哪一位作家和俞平伯曾同时泛舟又同时写下内容不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历史名篇。
A 鲁迅
B 朱自清
C 徐志摩
D 老舍
11. 无锡人称________河为母亲河,久而久之河名成了无锡的别称。
A 大运河
B 梁溪河
C 玉带河
D 长江
12. 2008年,太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太仓传统八大曲。
A 《三合如意》
B 《慢三六》
C 《慢六板》
D 《三六》
13.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因此地背山面江,为镇守_____重地,故名镇江。
A 城市
B 江防
C 交通
D 军事
14. 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在今南京城南古长干里筑了一座_____,此为南京建城之始。
A 石头城
B 长干城
C 越城
D 南京城
15. 隋代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润州,因城东有_______渡口而得名。
A 京口
B 镇江河
C 大运河
D 润浦
填空题
1. __________陶瓷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和唯一的地方性陶瓷博物馆。
宜兴
2. 无锡荣氏家族涉足的行业有面粉、纺纱、织布、电器、金融等,我国商标注册史上第一号商标就是荣氏注册的__________牌面粉。
兵船
3. __________与张书旗、柳子谷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国画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
4. 明末清初南京地区以龚贤、樊圻、__________、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为代表的八位画家合称为金陵八大家。
高岑
5. 位于__________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占地1.6万平方米,陈列着以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为主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6000多件。
句容
6. 苏州__________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
7. “苏州园林”又称" __________ ",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闽间时期,公元前514年)。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古典园林
8. 历史上东吴、东晋以及此后的宋、齐、梁、陈等相继定都南京达360年之久,故南京有__________之称。
六朝古都
9.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又称为“瞎子阿炳”,二胡独奏曲 _________ 是他的不朽名曲。
《二泉映月》
10. 镇江地区的__________陵墓石刻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
南朝
11. 瞿秋白出生于__________市,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常州
12. 在宋代,人们已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江苏__________的繁荣程度。
苏州
13. 苏南文化指以古吴地苏锡常__________文化为基础,宁镇山文化为补充的地域文化。
水
14. 三星村遗址位于常州金坛区朱林镇西岗三星村,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早期到__________文化中晚期。
马家浜
15. 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__________类型。
吴文化
简答题
1. 请阐述江南文化中“崇文重教”的内涵。
《礼记·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江南之所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该地域崇文重教的浓郁风气紧密相关。春秋时,常熟人言偃远行鲁国求教于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江南学子。言偃回乡后毕生致力传播儒学,被尊称为“南方夫子”。永嘉晋室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和北宋汴梁沦陷,都导致大批中原士族涌入江南,促进了江南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世家望族的聚集和兴盛,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形成。长洲《彭氏宗谱》曰:“宗人生业,以读书习礼为上。”将“读书习礼”作为子弟择业最高标准,其子孙谨遵祖训,彬彬向学,明清两代诞生了两位状元、十四位进士,可谓“江右望族,有耀于吴。蕴酿深厚,代生名儒”。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卷二《家训》亦曰:“三曰勤读书,变化气质,陶淑性情,惟典籍是藉。操之在己,达之在天。勿恃富而惰学,勿不第而丧志,勿以困苦而辄止,勿以明敏而荒疏。苦心力学,自能达其道而行其志。”这些望族世家普遍热心办学,故邹鸣鹤说“人文渊薮之地,士兴于学,民兴于业,义田义塾之设,比比皆是。”
唐宋以来的书院制度,也为文教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杨时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传播理学。明万历时顾宪成、高攀龙重修书院,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在思想史、政治史上影响巨大的“东林学派”,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讲学参政、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实事求是的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影响了历代江南学人。清朝沈德潜、钱大昕、姚鼐等人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段玉裁主讲于太仓娄东书院,众多书院助推了科举考试的成功,也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受到崇文重教风气的鼓荡,江南士人在历届科举考试中成绩骄人。据统计,明代共取状元90
名,苏浙状元有37名,占比41%;清代114 名状元中,苏浙(长江以南)籍有66 名,江苏籍状元49人中,江南为47人,江北徐州、宝应各1人。许多累世大族俊彦辈出代不乏人,苏州更是进士、状元高地。科举的成功,使江南士人在明清政坛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官制度的发达更刺激了江南崇文风气和参与科举考试的热情。在机制激励之下,江南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重镇、文官渊薮。
江南崇文重教的风气在近现代人才崛起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缙绅阶层的开明,江南崇文重教、助学之风始终不辍。小城无锡凡实业有成者无不捐资助学。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说:“晚清以下,群呼教育救国,无锡一县最先起。”唐文治1907年脱离官场,为实现“振兴实业,兴学育才”愿景,在锡创办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崇尚气节,开明办学,运用书院式教育方法,注重学术根基的锤炼和求实精神的弘扬。唐氏主政无锡国专凡三十年,培养了1700多位毕业生,很多成为我国文史哲领域的重要学者。
江南的第一所高校东吴大学诞生于1901年,比京师大学堂仅晚了3年,比清华学堂早了10年。1903年震旦大学在沪创立,西方教会大学的出现,刺激了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也推动了江南教育近代化进程。20世纪初,江南出现了“经正女学”“爱德女校”“竞志女学”等女子学校,培养了我国最早的女性知识人才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风潮中,江南出国留学人数约占全国总留学人数的一半,为国家培育了大量新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江南诞生的两院院士数量占全国比例的近60%(至2016年末,两院院士总数为1629人,其中籍贯为苏浙沪的院士分别为450人、375人和84人,总数909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江南收获了文化的昌盛和辉煌,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人才基础。
老师答案:(1)浓郁的崇文重教的风气。吴地设立最早的常州府学建于唐朝,北宋范仲淹设立苏州府学,东林书院更是闻名于全国,江南地区是科举最发达的地方。近现代的无锡国专、东吴大学培养大批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江南地区的两院院士数量占到全国40%以上。
(2)精细雅致的情趣与审美。江南人的审美追求体现为清秀、温婉、静雅,正如诗句所言“赋诗饮酒谈方技,听曲弹棋观异书”。具体表现为昆曲、园林、书法、绘画、苏绣、评弹等等。 (3)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江浙人文薮”,明清以来,吴地文化昌盛异常,出现了顾炎武、钱谦益、金圣叹等人文大家清末则有冯桂芬、薛福成、王韬等努力介绍西学、放眼世界的士人。其他如冯梦龙、唐寅、徐悲鸿、恽南田等等。 (4)崇文重教的传统对当下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试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1)文化底蕴厚重辉煌。苏州查山、崧泽等地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苏州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5%,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3)崇文、仁爱的传统。“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从苏州园林秀丽典雅的造境,可以看到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对苏州人的影响。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
(5)苏州方言是吴方言的代表。以“软糯”著称,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0:4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1972250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地域文化-形考作业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地域文化-形考作业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