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黑色三分钟)
关于无锡市教院附中、无锡市东林小学课改情况的调研报告
本着研究课改、服务教育之目的,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民盟无锡市委、无锡市教研中心从10月28日到11月6日,对教院附中和东林小学进行了课改工作情况的联合调研。调研人员除认真听取了两所学校领导有关课改工作的详细介绍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接触教师、深入课堂。调研人员先后与54位老师个别交谈,听课49节,收到教师调查问卷133份,并分别参加了两所学校召开的课改专题研讨会。在调研基础上,调研组对照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两所学校的课改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一致认为,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教院附中和东林小学的领导和广大教师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步调一致,行动迅速,课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改为这两所学校带来的新变化让人鼓舞,课改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供借鉴运用。
一、 新的变化
我市一年多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带来了教院附中、东林小学广大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深刻的变化。
1、教育观念变了。
1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断深入的课改培训和课改实践改变着教师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比拼使广大教师愈来愈坚定了“课程非改不可,教改势在必行”的思想,全新的教育观念正在课改中逐步形成。两校教师教育观念的可喜变化,突出地反映在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学生负责”、从“对少数学生负责”变为“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教院附中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初中,多年来,学校生源较差,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两极分化的趋势有增无减,80%左右的学生进入不了课改角色。广大教师积极面对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在提问、作业等方面体现有所区别。现在,学校75%的教师已经在学生作业布臵上做到了有差异。东林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在课改中更加坚定了“把教育与生命发展相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课程改革目标”的信念,广大教师感到,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在小学的六年负责,更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学校坚定信念不跟“风”,认准目标不改向,响亮地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口号,激励教师们为塑造共和国的未来而默默奉献。老师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崇高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实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行为之中,落实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观念新了,思维活了,笔也勤了。把课改作为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的机遇。现在,走进东林小学校园,素质教育的浓浓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学,天真活泼的一代新人,会让人感到幸福童年不再是梦想,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展现。前不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几位领导到该校了解课题研究情况,被东林小学如此完美的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工作深深打动,办公室主任王铁城十分动情地说:“这儿的教师太优秀了,让人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方式变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也带来了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创新时空,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过去,教师教苦了,学生教笨了;现在,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快,课堂变了、学生变了、教师也变了。其中,让人感到变化最大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据问卷数据统计,在这两所学校里,教学方式已经有所转变的教师均已达到了90%以上,其中教学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的教师已有10%以上。
课改中,两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普通使用,更有力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现在,老师们对教材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变为实施课改的自觉行为,经常能利用教材外资源的教师,教院附中达到63%,东林小学达到71%。广泛使用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原则,促进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学生经验的结合,优化了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设计,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实施中,这两所学校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也十分喜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已日益增多。由仅公开课运用到现在成为日常教学的手段。据统计,每周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教院附中已经达到33%,东林小学已经达到70%;在一学期中,从未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已几乎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广泛使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优秀教师才华显露,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院附中徐润伟、唐文、王佳楣开设的新教材示范课,分别为中央电教馆录制、播放,青年教师王雅信在省数学评优课中荣获一等奖。
3
3、学习方式变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广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据老师们反映,学习上开始摆脱死记硬背、机械接受、被动学习的学生,教院附中已占到学生数的66%,东林小学已高达91%。
现在,不少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问、敢于争论,上课活跃了,发言踊跃了,学得开心了,喜欢上课了。据问卷和学生座谈显示,教院附中14%的学生认为现在每堂课上得都很开心,82%的学生感到每周都有很开心的课;东林小学38%的学生认为现在堂堂课上得都很开心,79%的学生感到每周都有很开心的课。80%以上的学生对课程改革表示欢迎。
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了,压力减轻了,时空解放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学科信息的学生增多了,学习主动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了。据统计,现在,一个班级有十几位同学在网上搜集学科信息的已不再是少数,附中已达到班级总数的22%,东林小学达到班级数的50%;有二十几位同学上网搜集学科信息的班级,附中为9%,东林小学为7%。附中个别班级已发展到有三十几位同学搜集、整理网上学科信息。东林小学富有特色的“古诗词诵读”、“读书工程”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课改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新变化。
4、师生角色地位变了
课改中,教师开始由以往的课堂“主宰”变为教学中的“主导”;由以往课程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变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由以往 4
单纯传递知识的职能变为教学反思、批判、创新的职能。课改使学生开始由原来的知识“容器”、“袋子”、由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机器人”、“标准件”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得到尊重,学生鲜活的个性与特长在课改中得到了张扬和发展。现在,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一起发现,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教师向学生虚心学习,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探究、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教风、学风已逐步形成。据问卷调查统计,教院附中30%的教师,东林小学58%的教师都能有意识地从学生那儿汲取智慧,提高能力。课改增强了广大教师“以生为本”、“教育即服务”的观念,“师道学严”、“教师说了算”的一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开始打破。广大教师开始养成教学反思习惯。他们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究,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现在,这两所学校教师中能做到“天天反思”的教师,附中为75%,东林小学为83%。两所学校90%以上的教师坚持教学反思,扬长避短、优化了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以及对新课程教学活动的种种要求,把握和贯彻得比较好的教师,教院附中已占到教师总数的32%,东林小学已占到教师数的55%。
二、好的做法
教院附中和东林小学在课改实验中采取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供借鉴和推广。
1、加强培训,提升理念,超前加入,整体推进是两校课改的共同特点。
教院附中进行课改学习宣传,先于面上动员半年以上,学校领导课改意识强烈、培训思路清晰、策略方法得当,“三全培训”取得初步成效。课改中, 5
学校坚持全员培训,不管是否进入课改实验的学科教师都参加培训,做到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学校坚持全程培训,认识到培训不是搞运动,不是搞形式,而是把培训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学校坚持全面培训,既进行转变教育理念的通识培训,又进行提升教学技能的学科培训。东林小学除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安排所有起始年级的教师参加省市级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外,坚持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参与式培训之路,采用课例评析式培训、专题研究式培训和论坛式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一个个课例、一个个问题,一次次论坛,既提升了教师们对新课程的认识,缩短了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间的距离,又联系教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的教学管理导向和积极的评价机制,为两校课改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
教院附中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学科组重新组合,把理化生学科组改为科学学科组,把政史地学科组改为历史社会学科组和新建综合实践学科组;开展课改实验“三结合”研讨月活动,把课改实验与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紧密结合,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与“三优化一提高”活动紧密结合;发动全校教师制订为期三年的自我发展规划等改革举措,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激发全体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较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东林小学鼓励学生素质发展的校本评价制度和学校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摆上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列入本年度课改工作的重点。学校拟从“好习惯养成”、“校内外学习”、“综合实践”和“体育活动”四个方面记载、考评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其“闪光点”,并以“教师友情提醒”的方式,激励学生扬长避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拟采用聪明卷与挑战卷结合、批分与批语结合等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的教学管理导向和积极的教学评价举措 6
是新课程不断推进的可靠保障。
3、高度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两校课改中的一个闪光点。
教院附中按照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要求,将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列入课表,并配备了专任教师,体现了学校很强的课程法规意识。学校从“一路风尘一路歌”到“梅文化研究”、“农民工问题调查”,再到“我与太湖广场”,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系列。其中,不少活动取得了新的突破。如“梅文化研究”被评为省级二等奖,“一路风尘一路歌”专题片被无锡教育电视台采用播放,“农民工问题调查”被中央电教馆制成光盘等,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成为教院附中课改的闪光点。东林小学则依托学校丰厚的人文底蕴,开展了“东林渊源探究”。、“生态环境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东林渊源探究”将学校和东林学堂、东林书院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东林历史、探究东林精神,树立“今天我以东林为荣、明天东林以我为荣”的远大理想。“生态环境研究”则将省级“十五”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拓展到了全体学生之中,做到各年级目标明确、任务落实、专人负责,并采用评比先进等方法加以促进推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4、借鉴和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发挥课题研究在课改中的引领作用,是两校课改中的一个特色。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将课改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提升课改品味,走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之路”是东林小学课改的特色。学校借鉴、运用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开展《小学生活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7
一是坚持课程设臵生活化。1~6年级开设校本课程生活指导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大胆实践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注重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意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让知识在生活中体现价值;三是积极探索课外活动生活化。开展“东林渊源”、“生态环境”系列研究,做到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教育的一体化。东林小学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科课程较好地实现了“三大跨越”,即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跨越学科界限,走向综合教学;跨越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文化。跟东林小学一样,教院附中也是我市的一个陶研实验基地,学校深感新课程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他们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探索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依靠社会力量的办学路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 几点建议
在调研基础上,调研组对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取得社会共识和支持。
目前,在我市中小学逐步推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不仅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定位与走向的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又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教育观念的更新。站在21世纪我市改革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实现我市教育“两个率先”的目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它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在思想上、政策上和经费投入上的支持。为此,必须继续加大课改工 8
作的宣传力度,为学校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此除通过各种媒体和相关会议对课改进行广泛宣传外,还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取得家长配合。课改的实践告诉我们,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对课改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各校的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和家庭走访等途径,对学生家长进行课改意义和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思想认识,尤其要重点做好毕业班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正确、全面的评价学校、评价学生,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要取得政府支持。课改工作启动后,不少中小学校希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呼声很高。面对如何解决设施设备缺口大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各校想方设法提高设备利用率,自力更生充分挖潜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尤其要优先解决普通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设备短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三要取得社会支持。新课程大纲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为确保我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得到社会各方,尤其要得到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公园、剧场和工厂、农村、科技院所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并在收费上给予最大的优惠。
2、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为中小学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调研中,调研人员亲眼目睹了两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强烈的课改热情,但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种种忧虑。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阴霾一直挥之不去,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依然如故,新课改遇到了应试教育的瓶颈。从两所学校教师的调查问卷看,60%以上的教师对课改前景不太乐观。老师们反映,学以应试,考以应试的观念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分数成了学生、家长和教师追求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传统的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困忧着中 9
小学教师,束缚了他们大担搞课改的决心和放手搞课改的手脚。面对“两难”,即既要执行新课程标准,又要面对应试教育,老师们不得不“两手抓”。对中小学教师的担忧,调研人员十分同感,如果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不与课改同步进行,课改就很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搞搞形式“走过场”。怎样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调研组认为目前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 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启动“考改带动工程”。
不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统考、抽测是检查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每年组织的学科统考和抽测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严格按教材内容、要求出卷。面对不同类别的学校,统考、抽测试题要有一定的差异,防止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衡量、考查有差异的学校和学生。同时,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考和抽测应在常态下进行,那种提前通知,就会人为地造成紧张气氛,增加学校压力,致使教师、学生围着统考转,加班加点,过早准备,有的甚至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停开、少开其它学科课程。
为加快中考改革步伐,建议实施“考改带动”工程。加大素质考查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例,即考题要根据课程标准,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等,要坚决杜绝偏题、怪题。以课改促进考改,以考改带动课改。切实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为目的的考试功能,那种人为设定中考分数“区分度”的做法,出发点还是为重点中学选取高分学生服务,势必会加大中考试题难度。有教师认为,一次中考不能承载太多的重负,把初中毕业考试从升学考试中分离开来的建议,可供有关部门考虑。同时,还要将招生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初中招生办法要进一步完善。高中招生要改变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还应参照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10
统一考虑,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逐步淡化应试因素。
必须尽快改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一好遮百丑”、“一卷定终身”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那些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目无教育法纪,无休止向学生加压,挤占学生学习和活动时空,剥夺学生学习自由和权利的现象要坚决纠正过来。
②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严格控制学习参考书进学校。
如今《学参》充塞学生书包,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各种学习参考书籍的大量泛滥,不利于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支出,有悖课改精神。学校对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学参》必须严加控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限止其数量,做到有选择的使用。
③放手让校长治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多给一点中小学校长考试和评价的自主权和对统考、抽测的选择权力,使中小学校长们真正做到有职有责有权。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
中小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面对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目标定位不适应,对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知识、能力要求不适应、对教师课堂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对课堂管理上创新要求不适应等教师队伍素质现状,缩小新课程实施要求与教师素质之间的落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已刻不容缓。
11
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实效,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改革带来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但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各校要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际效果来。那种“抓抓停停”、“停停抓抓”是不符合课改要求的。要克服只求形式,不讲实效的做法。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艰苦的思想准备,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不急燥、不浮夸,始终保持旺盛、持久的改革热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当务之急是要在教育理念的转化上下功夫,克服课改实施与日常教学上的“两张皮”现象,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行为,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②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
要精心设计,组织切合教师专业化成长,解决课改中实际问题的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各校教科室在课改实践研究中的理论引领作用,把课程改革与相关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改实验区、课改示范点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③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促进教师提高、促进课改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科组实力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质量。各校要根据课改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学科组结构;要科学制定学科组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加 12
大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拓宽广大教师知识面,加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备课组在课改中的地位已显得愈来愈重要,各校可开展优秀备课组和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为课改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队伍。
4、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看待、切实解决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调研中,两所学校的教师反映了在课改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是有些学科新教材的容量、知识点增多,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公办初中生源差,不少学生学习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生生互动有困难,大约有80%左右的学生对新课程不够适应。这些公办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反差较大,在课改实验中,怎样因材施教、防止初中生两极分化是课改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二是以往教师上课动不动提问,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现在动不动就进行课堂讨论,似乎只有讨论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一切,小组发言是他,上台交流的也是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当旁听,成陪衬,不动脑筋开小差。不少教师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教材内容各不相同,教学和学习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课堂讨论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不能把学生自己能理解的问题,非采用课堂讨论的办法去解决。怎样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课堂讨论效果;如何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是课改中的一个难题。
三是现在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动起来了,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学生课堂 13
上的讨论和探究活动要化去不少时间,往往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进行课堂调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四是语文新教材突出人文性、强调整体把握,淡化两基,知识几乎不成体系;英语新教材词汇量增加,淡化语法,突出口语;数学新教材变化大,数量、难度下降,知识技能淡化;音乐新教材重体验、轻技能等等。如何修正新教材内容和要求上的某些偏颇,如何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又不丢掉两基,这是老师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五是现在中小学各学科新老教材交错使用,局部的课改实验与整体改革步调不一,初中阶段使用的练习册与新教材不配套,初、高中某些课程教材不衔接等等,如何尽快解决目前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某些脱节、不配套问题,也是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六是社会实践活动究竟怎样安排为好,是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还是每周分散进行,如何确保其质量?研究性学习要不要列入课程,要不要有专任教师,还是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这些也是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是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处理好发展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间的关系,如何在操作上做到两种评价的有机结合,不能不说又是摆在学校和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实验和推进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改革的方案只能在改革过程中完 14
善,困难和问题也只能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在课改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既要防止遇到困难绕道走,形式主义走过场,又要防止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于调研时间较短,调研的学校有限、调研报告中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可能很不全面,对一些问题的把握也不一定正确,敬请批评指正。
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 民盟无锡市委员会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2003年11月30
日 15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0:4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1840250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无锡市教院附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无锡市教院附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