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一件开心的事作文400字)
历史著名对联赏析
1.念书声与天下事
风声雨声念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后废。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提倡“念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发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念书致用的期望和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而被普遍传诵。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画了昔时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期,坚持念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念
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念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念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样。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拍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址。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腕,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攻心审势垂名联
在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正殿挂着一幅著名的楹联,原文如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沉思。
联语上款题“光绪二十八(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署“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
作者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人,白族,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学者、诗人。曾任四川盐茶使,因同情同盟会而遭贬,任永宁道地方官,后被解职失业。1911年10月参加辛亥革命,被推荐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赵藩入京主持袁世凯操纵的临时议会。后辞职离京,出走上海,支持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运动。曾作为云南军政府代表,出任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七总裁之一兼交通部长。1920年下半年,赵藩协调滇军听从孙中山的命令,打败了桂系军阀。以后辞职还乡,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晚年悉心编篡《云南丛书》,对云南文史资料的整理保护功不可没。(图三十七)
该联内容超级值得称道。上联借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云南的历史故事来讲明“攻心为上”的道理,下联一样用诸葛亮的一则典故来讲明“审时度势”、采取相宜办法的重要性。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刑罚严峻,老百姓时有怨言。下属也有不同意见,问及诸葛亮,诸葛亮说:“刘璋统治西川时,法律松弛,老百姓对法制掉以轻心。此刻我来治蜀,必需改变这一局面。”联语的意思是:在处置军政事务中,若能采取攻心战术,以德义服人,那么,怀有他心、疑心的对
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非是单纯凭借武力、爱好打仗;若是不能审时度势,把握事实真相,那么,政令无论是宽仍是严,都会因与实际不符而致使失败,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对此要深深的思考。
清末岑春煊、刘炳章前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尤其是岑春煊曾用武力镇压川民参加的义和团起义。赵藩为岑春煊老师,又是岑的手下,赵藩曾极力劝戒岑为政宜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要滥用杀伐,应以攻心为上,以德怀民。相传一年冬季,赵藩得知岑春煊要来视察武侯祠,就连夜赶写制作了这副对联悬挂在正殿大门上。该联借托诸葛亮的治蜀之道,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针贬时政,很有余味。听说岑看过该联以后,心有所动,使得岑后来迷路知返,后来再任四川总督时,颇注意调查研究,提出适合的政策来,这也显示出此联的魅力所在。
这副楹联既归纳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沉思,乃联中稀品。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的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3.长联辉耀大观楼
在云南昆明大观楼上,有一副尽人皆知的著名长联。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旧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滔滔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博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在云南省昆明市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始建于康熙年间,名大观楼。后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是西南地域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胜之一。
作者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后居住云南昆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民间诗人。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一生不仕,贫困潦倒,晚景凄凉。但他工于诗文,尤善属对,又会指画,晚年曾以卖卜为生,自称“万树梅花一平民”,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等。
该联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写滇池风物,视野及其开
阔,朝气蓬勃,气势非凡;下联突出一个“叹”字,记云南历史,追溯直达汉唐,内容上它完全否定了包括清朝在内的整个封建王朝,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多处用到了联内自对手法。联语构思新巧,想像丰硕,情感充沛,一气呵成,通达流畅,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文辞优美,被推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并非溢美之词。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说“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艺术上初创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情、景、事彼此融合的格调。全联180字,在对仗上极为严整,排句用典也极具规模,为后世写长联者提供借鉴。
做生意的总喜欢贴对联来代表喜气,那么关于生意对联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后来有很多仿此联写者,至今不下数百副,然并没一副可以与此联相较。可以如此说此联是中国对联的一个顶峰。
相传道光年间,时任云贵总督的著名学者阮元(字芸台)读完该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窜改。其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O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孤负周围香稻,万顷鸥沙,九
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旧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滔滔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博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改成“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窜改目的,到了不择手腕胡乱用典的境界。这种违背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指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前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音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用以讥讽他。阮元一离任,人们便又把孙髯的长联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朝颇负文名,高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大改联,却留下了笑柄。
悬艾草于门上,以辟邪攘毒,端午习俗之一。 由于艾草迎分招展,其状若旗,故联中曰“艾旗”。蒲剑,前已有解,指菖蒲剑。此联旨在辟邪纳福,盖与人们看待端午的观念有关。先秦之人就颇以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恶日,后世固守其藩,何尝变革。于是前人想方设法辟邪祛灾,兰汤洗澡、系五彩丝、挂菖蒲、悬艾草等之类,渐成习俗,时至今日,
流风遗韵,仍然可闻。此联数量对数量,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就绪工稳。
除阮元改联外,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章太炎也曾仿作。值得一提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有人仿此长联作了一副劝戒烟联: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永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孤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年金家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滔滔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生平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联语庄谐结合、嘲喻相间、怜恨交织,发人深醒,实为劝戒烟联中之最。
4.名楼名联相映辉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城门之上,背靠岳阳城,鸟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为湖南著名形胜。相传岳阳楼原为三国时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即建楼。宋朝庆历四年,岳州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其
同年进士、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加倍著名遐迩。“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而在其上更不乏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清朝嘉庆进士、陕西高陵人陈大纲,在巴陵知县任上所题。此联独辟蹊径,上联描述风光,言简意简,只在出句点破算了。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所用词语典故“忧乐”,也是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同情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聿修厥德:聿。发语词,无义。厥。那个,不定的代称。厥德,道德。修养自身的品格,继承先人的德业.。《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毛 传:“聿,述。”聿本助词,后多训为“述”。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前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其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曹娥,东汉时期的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女。其父于五月五日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曹娥沿江哭号十七日,日夜不绝,父尸不出,遂自沉于江而死,三天以后,父尸浮上水面。有人以为,沿以成俗的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她。固然和她争这一荣耀的,还有屈原和伍子胥。此联的妙处在于将两个争名的对手,黏合在一路,和谐共存了。
这是清末贵州知府窦(兰泉)所题岳阳楼联。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朝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具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句“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周围的景物。潴(zhu):水积聚的地方。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其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
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美谈和周围形势景象,揭露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宏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顾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拍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5.唯楚有才斯为盛
在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二门,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唯楚有才;
於斯为盛。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岳麓山上,开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及人文教育与思想辩论为一体的古代名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张轼等人都曾到此讲习任教,影响很大。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此联是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和该院学生张仁阶集句而成。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唯楚有才,晋实用之”一语。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一语。联句意思是指天下惟有楚地出人材,而以
岳麓书院最为英才齐聚之所。
致悫则著,致爱则存:“致”通“至”,极尽之意。由于很真挚,所以线人中能清楚地显现出亲人的音容笑貌;由于敬爱,所以亲人永远活在他的心里。《礼记•祭义》“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
袁名耀(?—1835),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人。嘉庆辛酉进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嘉庆十七年(1812)被聘为湖南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以培育人材著称,有《吾庐草》。张仁阶,清朝贡生,袁名耀的学生。据记载,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袁名耀任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初任山长时,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就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世人沉思未就,贡生张仁阶应声对:“于斯为盛。”袁名耀超级高兴,以为属对工切,就令人将此联镌刻悬挂在书院大门口两边的门楹上。
联语意境深远,气势豪迈。近代以来,湖南人文由于有王夫之、魏源等人的提倡,得风气之先,文人学子讲究品节,深究学问,并能经世致用,心怀天下。后来又有曾国藩、左宗棠、陈宝箴、谭嗣同样人,身体力行,影响士子。所以一时间湖湘大地,人物萃集,气象非凡,以致后来又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人也从此地向风而起,后发先至。这都是此联所以产生的背景和对其的印证。
此联联中“惟”、“于”和“有”、“为”均为虚相对,“斯”为指示代词,用以和名词的“楚”相对,也算匹配;而以“材”对“盛”从词性的角度来看有所失对。虽然在上下联脚之字为上平下仄,有违对联之大体平仄规律,但不能因辞害义,尤其是对联在内容上超级恰切地表达了岳麓书院所在地理位置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洵为佳联名对。(图三十八)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0:3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1539243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历史著名对联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历史著名对联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