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更新时间:2023-12-24 20:33:2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爱国名言名句)

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程勉中  东林书院在无锡东门苏家弄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由当时的理学名家杨时创建。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福建南剑州绩。到了元代,杨时祠堂废圮,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有僧人在东林旧址左侧建庵,也以东林两字命名其庵。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当时无锡的读书人邵宝等人,有感于宋代先贤龟山先生的传道精神,曾聚徒于东林旧址讲学,企图重振遗风,但未成气候。倒是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年),湮没已久的东林书院真正出现了一次易地复名重建的情况。那时邵宝已是名宦,他与其门人华察等,决心重新打起东林旗号,以便遥追杨时先生学脉,激励锡邑学子。华察捐出无锡城南伯渎港边保安寺内一片园地,重建讲学之所,也命名为东林书院。名儒王守仁曾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保安寺东林书院记略》。不过,保安寺东林书院毕竟不是杨时讲学旧址,不久也废弃了。嘉靖和隆庆年间,无锡本地士人学子曾先后两次向官府提出在杨时讲学旧地重建东林书院的要求,但因经费无处着落,均无结果。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时人所推重的无锡学者顾宪成,因讲学日久,感到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但万历初年禁毁书院的浩劫在当时尚使人心有余悸。顾宪成思虑再三,感到唯一可能行得通的办法是恢复“先贤遗址”,修复东林书院。日思夜想,终于有一天顾宪成梦见了龟山先生,并且在梦中拜而求教于杨时,问及孔子删述五经,垂训万代之事。也许是故意为之,顾宪成把这次梦中经历在无锡士人中作了渲染,并且把它与修复东林书院的事联系起来。大约作了将近一年的舆论准备,到次年九月,顾宪成与另一位无锡名宦宿儒高攀龙以及其他学者一起,正式议论修复东林书院,并请风水先生对东林遗址作了观察,断言“后数年天下名贤,当聚于此。”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四月,顾宪成正式向无锡知县、常州知府呈状,请求修复东林书院。与此同时,高攀龙也给常州知府与无锡知县致书,大力鼓动,预言事当必成。东林书院重建之事,得到了府县道院各级官吏的支持,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出力尤多。以前议论数年未果的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之事,这次竟出乎意料地顺利。顾宪成呈状的当月十一日,经官府批准,修复工程便正式开工,同年九月九日告竣,历时5个月还不到。工程所需银子1200两,大部分由民间募捐而来,官府拨给部分助修银两。捐款中将近一半来自顾宪西镛龙团池(今福建将乐县北门)龟山下人。杨时青年时代师事程颢,潜心研习儒学,深得程颢欣赏。南归时,程颢亲自送别杨时,目送其远去,口中说道:“吾道南矣。”这就是后人称杨时为道南先生的来历。杨时在东林书院讲学时间较长,史载称有18年之久,据当代学者考证,实际在锡时间约有14年。关于杨时为书院命名“东林”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东林是无锡城东一处地名,书院因地得名。此说至今无证可据。另一说是认为东林名称由来与杨时对江西庐山东林寺情有独钟直接相关。清代钱肃润指出:“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庐山之胜,尝于东林道上感而有赋,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段话可见《十峰文选》卷三。也许杨时当年或爱庐山东林寺名胜,加上在无锡讲学之处恰好偏处城东一隅,所以就以东林命其书院,以寄其情,同时又与其地其境十分妥贴。建炎三年(1129年)夏,76岁的杨时回到福建将乐故里,直到83岁去世,再也没有能够重返东林。杨时一生尊师重教,爱国忧民,是理学体系南传的关键人物,被后世尊为理学的祖师之一。杨时去世后,东林书院也逐渐荒芜。南宋时,无锡本地人士曾在书院遗址上建杨时祠堂,春秋祭祀,以纪念他对儒学文化的承继业・36・

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钱一本、刘元珍、叶茂才等人的捐助,这七人再加后来的薛敷教均是东林讲学的中坚分子,史称“东林八君子”。另外一些主要助资者还有张大受、史孟麟、陈幼学等。重新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布局严整紧凑,一色硬山式建筑法式,显得超然、古朴。东林书院当时位于城东第七箭河之北,盈盈清流从门前流经。书院大门前的甬道正中,建有石坊一座,朝南正面题有“观海来游”四字,背面为“洛闽中枢”四字。过石坊跨越月池上的木桥,就到了书院大门。门有两楹,上书“东林书院”,门联为“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两旁有门房数楹。入门后过仪门,先是丽泽堂三楹。“丽泽”一语出于《易传・兑卦》,含“朋友讲习,互相滋益”之义。堂上有楹联曰:“乐道人善,愿闻己过。”当年学者聚会东林,就在此切磋研讨,增进学问。再往里便是讲堂,做穿堂制,共六楹,是为依庸堂。“庸”字为“平常适中,恒久不变”之义,“依庸”即是遵循儒家中庸之道,慎独立志。当时江西吉水学者、东林党人邹元标专门有《依庸堂记》一篇,对“依庸”两字详细诠释阐发。此记后由文徵明曾孙东林党人文震孟手书勒石,至今尚存。依庸堂内有两副楹联,一联书“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另一联书“坐间谈论人,可贤可圣;日用寻常事,即性即天。”后一联也是邹元标所撰。依庸堂后建有祭孔之庙,庙门题名“燕居”。门联书曰:“得其门而入,不可阶而升。”入门即为中和堂,题额是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笔迹而书。堂上设几案,供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及绘像,有联一副:“尽性至命立三方极,继往开来为万世师。”中和堂两边设楼,左楼贮存祭器、乐器,右楼藏典籍图册。左右各有长廊,通院门,廊后有庭园、书室,作为斋宿之处。书院东边建有道南祠,属祭祀建筑,主祀东林书院创立人杨时。无锡知县林宰写过一篇《道南祠记》,记述龟山先生杨时传承程学事迹。东林书院占地基田6亩,园田10亩。规模虽不宏巨,但前有绿水近绕,岸柳垂青,东依高耸城墙,西、北两面有小巷相隔,院内古木森森,虽处城内,却无车马喧杂之扰,庄严清寂,是读书讲学,砥砺节操的理想之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传统是“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学,春官释菜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礼记》中这些话就是古代学校崇祀孔孟,讲求尊师重教、修身养性的礼仪出典。东林书院忠实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季的释菜礼和释奠礼。祭祀的主要对象除先圣先师孔子外,同时还有杨时等7位前辈大儒。所谓释菜,就是用芹、藻之类菜蔬和枣、栗等几色果品礼待先师孔子。释奠稍丰盛些,需用全羊全猪在神位前置爵进行祭祀。释菜礼、释奠礼整个祭祀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季节、日期、时辰、服饰、祭器、祭品等都有区别与具体规定,各设专人,各司其职,主要陪祭人员要提前3天斋戒,修身反省,节制饮食。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以孔子等先师为榜样,进行儒家思想教育,传习封建礼仪规范,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人才。东林书院讲会参照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订有《东林书院会约》,并具体制订了会约仪式和管理方法等细则。《东林会约》总的要求,是使学者须遵循朱熹白鹿洞学规要旨,胸怀大志,诚意从学,言行一致,不图虚名,严谨学风,互相探求,造就能为国用的人才。东林讲学,规定每次一人主讲《四书》一章。讲完后,听讲者提问、讨论,进行集体研究,并围绕东林学者所关心的学术理论作释疑辨难。一些主要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研讨内容,经记录整理后付梓刊行,作为书院讲会的辅助教材,如《东林商语》、《会语》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学术界的主要理论研讨成果。东林讲学过程中,还强调诗教,结合吟唱诗词,舒缓精神,陶冶心情。讲会设有门籍登记制度,查考听讲学者的勤惰情况。一般每年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每次会讲3天,一年中正月、腊月因天寒,六月、七月因盛暑而不举行,其余8个月每月按时进行。东林集会性质属自愿结合的会社,参加东林讲会的人,自称为东林社友。虽然是自愿参加,但大多数东林学者都能坚持参加,不倦探索,形成了东林书院独有的学风。高攀龙说过:“学者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公开申明书院的讲学活动应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顾宪成则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道出了东林书院讲学活动中指陈时弊、谈论国事的鲜明政治色彩。正因为如此,东林学者遭到了当朝权贵们的忌恨。他们为达到排斥、陷害的险恶目的,把与东林讲学活动有联系的人统统视为异端,称之为“东林党人”而加以打击迫害。・37・

东林党人主要由朝野一部分官吏所组成,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其中名重朝野,为时人所推崇的主要领袖有8位,史称东林八君子。东林八君子中有6位是无锡人,故又有无锡六君子之称。他们是: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亦称东林先生;顾允成,字季时,号泾凡,宪成弟;高攀龙,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号景逸;安希范,字小范;刘元珍,字伯先;叶茂才,字参之。东林八君子中另两位是武进人:钱一本,字国瑞;薛敷教,字以身。东林党人活动的主要时期,从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前后共约半个多世纪。先后经过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期。东林党产生是明末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东林党人大多出身中小地主与市民家庭,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中小地主与工商业市民阶层利益的代表。他们强调“宽民”,主张“惠商恤民”,大都作风正派,同情民众疾苦,反对大地主贵族集团的盘剥压榨,对封建国家积弊造成的严重局面非常担心与关注。东林党人与朝中他党斗争的公开化是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大计外吏”时围绕李三才入阁问题而爆发的。但在此之前,早在东林书院尚未修复时,实际上已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朝廷争斗。序幕是万历五年(1577年)的“夺情之争”。当时首辅张居正的父亲病逝,按礼张居正应离任回籍守制三年,如不归里守制,就叫作“夺情”,是封建社会大逆不孝之事。张居正不想失去首辅相位,故不愿回籍服丧,表示要“在官守制”,于是引起了朝中“夺情”之争。一方是以皇帝与权臣为主,支持与袒护张居正此举;另一方主要为一般官吏,认为张居正是“忘亲贪位”,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东林党人。“夺情之争”最后以张居正获胜,一批反对的官吏被廷杖、贬谪而告终。但朝野广大官员与权臣之间的政见分歧、隔阂却由此加深了,并对万历以后的明朝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接着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的“立国本”之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两个月,神宗皇帝的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但神宗不喜欢恭妃。到万历十四年,贵妃郑氏又生了皇三子朱常洵,神宗意在此子,一心想废长立嫡,于是围绕立太子这件事又引起了长达10多年的“立国本”之争。几经反复,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神宗为平息议论,与权臣王锡爵密商后下诏将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并封为王,这“三王并封”之举,反而更加引起争论。顾宪成、邹元标等人与朝中广大官员认为,建储是为百官万民所仰望的盛典,也是关系到朝廷的国本重计,恳切反复上疏请立皇太子,但这一意见没有被采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立国本”之争尚未结束,同年又为“癸巳京察”引起更大争论。这是一次对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主持者吏部尚书孙钅龙、吏部考功司郎中赵南星等锐意澄清吏治,秉公考核,却反被诬为“专权植党”,遭到罢斥。顾宪成、薛敷教等上疏申救,也都被逐出朝廷,陆续弃官回籍。高攀龙又仗义执言,上疏指责王锡爵不顾公论,内泄私愤,结果也被远谪广东,次年退居林下。经历了“立国本”与“癸巳京察”两次争斗后,一些为时人所推崇的正直官员纷纷遭削夺,致使好多官员对国家政事感到灰心,失去希望。此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下野官员,在回乡讲学、潜研学问中互通声气,直至东林书院修复。不久,东林党与朝廷他党的斗争便趋向高潮。先是万历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609—1610年),朝廷“大计外吏”时,东林人士力荐李三才入阁,引起宣、昆诸党的强烈反对。顾宪成认为李三才“至廉至淡漠,勤学力行”,政绩显著,他致书东林党人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和吏部尚书孙丕杨,竭力为李三才申辩;宣、昆诸党则列举李三才有“贪、伪、险、横”四大罪。从此以后,朝政纷争加剧,党争之间的分歧已成水火不相容之势。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三才终于被迫辞职。同年,在“京察”官员过程中,又谤门大开,致使东林党人再次受挫,在朝中处于受压制局面。接着,自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起的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东林党人又围绕着震动明史的“三案”,以及其他一些事件,同齐、浙、楚诸党展开了激烈斗争。“三案”中发生最早的是“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晚,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枣木棒,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人,至前殿方被擒获。此案是郑贵妃搞的阴谋,东林党人力主严查法办,而浙党首领方从哲则一意迎合神宗意旨,庇护郑贵妃,匆匆处死张差等三人了事。此后是“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38・

八月,神宗病死后,39岁的光宗朱常洛登基。他即位10天即病倒,郑贵妃使内侍崔文升进药,光宗病转剧。鸿胪寺丞李可灼又献自制红丸一粒,光宗服后无多反应。过了几个时辰,李可灼又进一红丸,第二天凌晨光宗猝然身亡,顿时举国一片哗然。30天的短命皇帝光宗去世后,浙党方从哲为崔、李两人开脱,东林党人惠世扬等则穷追不舍,要追究宫内主谋,并惩治崔、李的弑君之罪。红丸案争论时间很长,但无最终结果。后来,东林党人反因此受到群奸的反扑打击。第三是“移宫案”。这次主要是东林党的一些在朝官员力促光宗之妃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不让她左右新帝熹宗和操纵干预国柄大事,其中著名的有杨涟、左光斗等人。“移宫案”以东林党人取胜告终,他党代表人物方从哲被迫辞职回乡。此时,东林八君子中的顾宪成、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已先后去世,高攀龙、邹元标等一大批东林党人又被重新起用,到京任官,东林党人的活动中心也转移到京城。他们政事之余,还在北京设立首善书院,讲学其中。天启初年。明熹宗在东林党人辅佐下拨乱反正。但不幸的是,太监魏忠贤窃据了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等要职,并且与熹宗乳母客氏狼狈为奸,加上失势的他党人物纷纷投靠其间,结果组成了一个被称为“阉党”的阴谋集团。魏忠贤势力之大,古所罕见。他自封“九千九百岁”,客氏则称“客奶奶”。可怜的熹宗皇帝则纯粹是一个整天操斧弄锯的“小木匠”,这位有着木工天才的皇帝,把所有政务全部托付给魏忠贤处理,这正好是魏忠贤梦寐以求的。阉党的势力遍布全国,依靠特务统治,排斥异己,滥杀无辜,无恶不作,为国人所深恶痛绝。天启四年(1624年),东林党人决心与阉党公开较量,决一死战。左副都御史杨涟首先发难,他概括列数阉党魏忠贤24条大罪,南北两京合朝官员70余人也纷纷紧接着上疏,讨伐魏忠贤,要求铲除阉党,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迅速达到白热化程度。但阴险毒辣的魏忠贤并没有被击倒,他利用手中权力,马上部署对策,制造一系列事端,开始对东林党人的血腥镇压。阉党先是用尽无赖手段,迫使元老大臣叶向高引退去位;接着又抛出《东林录》、《东林点将录》、《缙绅一览》等黑名单,矫旨通辑、逮捕大批东林党人,使全国陷于一片恐怖之中。仅三年时间内,被残酷杀害的有数十人,下狱遣戍者达数百人,其他被革职、蒙冤、株连、打击者有几千人以上。阉党还下令,把天下书院全部拆毁。讲会全废。无锡东林书院也未能逃过这次劫难。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阉党派人来毁书院,因赖高攀龙的维护,仅拆除了依庸堂。但讲会遭禁,书院成了荒芜的废院,高攀龙有诗记其心志,表示了与阉党斗争到底的决心:“蕞尔东林万古心,道南祠畔白云深。纵令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果然,阉党于次年二月,再兴冤狱,派缇骑捕周起元、高攀龙、周顺昌等7人。高攀龙闻讯后,于三月十六日晚留下遗书,换上朝服,从容自沉。他在遗书中写道:“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辱则国辱,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愿结来生。”同年五月,东林书院再次被毁。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年仅23岁的昏君熹宗朱由校病死于乾清宫,因无子,由其五弟朱由检继位,这就是崇祯皇帝。崇祯自己长期身受阉党冷落,所以他登基后,即将魏忠贤罢斥,发配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自缢身死。崇祯初年,钦定阉党逆案,总计处理的阉党达460余人。东林党人则予以平反昭雪,对被害惨死的给予特别礼遇,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邹元标等去世诸臣均加赠官爵。遭削夺的一批东林官员重新起用,充实到政府各衙门。东林党平反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无锡吴桂森捐银重建东林书院丽泽堂。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高攀龙之侄高世泰又重建燕居堂、再得草庐、三公祠等。康熙八年(1669年),高世泰又修道南祠。后又经过康熙、雍正年间的几次修造及乾隆年间的全面整修,东林书院始还旧观。雍正末年(1735年),东林书院由学者讲会的书院改为地方学官督察的课士式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改成高等小学堂,施行新学。1946年10月,无锡士绅又发起重修东林书院,次年建成,并开办东林小学,一直办到现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东林书院中部分文物被毁。1981年10月无锡市政府又拨款全面整修,到1982年10月竣工。现在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代古朴庄重的规制格式。・39・

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20:3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21203125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pdf

标签:东林   书院   讲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