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更新时间:2023-12-24 16:52: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大学专业排行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1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察“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效劳的。

之二: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展文字表达时到达“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第 1 页 共 14 页

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p ,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活力,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第 2 页 共 14 页

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讲解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化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p 】: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聚?

第 3 页 共 14 页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讲解有误的两项〔〕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别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别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表达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 〔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第 4 页 共 14 页

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

〔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总分值,假设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____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撤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第 5 页 共 14 页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妙,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撤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分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____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p 。〔6分〕

答案

一、〔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分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鼓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第 6 页 共 14 页

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____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外表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鼓励友人振作起来。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辛。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第 7 页 共 14 页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表达。】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照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第 8 页 共 14 页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回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第 9 页 共 14 页

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抱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3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p 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详细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阐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伴随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恳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大方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p 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第 10 页 共 14 页

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大方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土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详细分析^p 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p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p “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第 11 页 共 14 页

行踪的表达,侧面衬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表达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那么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那么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一样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第 12 页 共 14 页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p 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p 时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p 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完毕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p 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络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p 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第 13 页 共 14 页

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第 14 页 共 14 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16:5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407969125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pdf

标签:诗歌   诗人   形象   作者   表现   表达   描写   景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