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宝藏的意思)
也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本文就其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其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从历史的生活环境和普通人的情怀角度重新加以阐释。试图就陶诗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同时在文中比较深刻的分析了其田园诗所折射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文人学者既普通人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影响
对陶潜诗的艺术特点,自古以来论述很多,但大都是站在某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去阐述的。论其诗文大多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炼,深入浅出,形成他独特的风格。可笔者试图将其还原到历史的生活环境中、以一名普通人的情怀来体会并论说淘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影响之非凡。从以下两个方面分述。
一、陶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人,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活于动荡的东晋和刘宋之际。他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还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前人常用平淡、醇美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艺术魅力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同时,还深韵着禅意。这是陶渊明所处的历史环境、人生观使然。如南怀瑾所述:“两晋以还,天下大势,继承平而渐肇变乱,吾国民族文化精神,乃有一新的嬗变。士大夫间谈玄风气,与佛法传播,同时称盛。„„淘渊明亦时相过从。”① 对淘诗的艺术特点试图从行文结构和审美意想两方面来讨论。
(一)陶诗的行文结构,言凭意出,意借言达,技精纯意深邃。首先陶诗的语言朴素,近乎白描,不加渲染,似自然生成。如若稍加思考,其实不然,诗之语言都经过严密锤炼。以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中的“结”字,不仅仅是修建之意,还有纠结、缘起等意味,将其置于起首,既形象又使诗意靡深,又如:“喧”、“远”、“偏”等字都有一词多意的功效。而由“远”及“偏”、由“采”至“现”则表达出了句、意的自然性、逻辑性和因果性。从“有真意”到“欲辩”再到“已忘言”一方面则表达言不尽意,一方面则在暗示着禅意。所以说淘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此造诣绝非躬行者所及也,造语精到无疑是此
诗的行文特色。其次,淘诗倍受赞誉在于诗中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也是淘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对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等景物的描写,不在于自然景物的一一罗列,而有意于表情达意择取。不在于纯客观之景的描述,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 思想的进程。再次,淘诗造境幽深空灵,是其根本性特点。例如《饮酒》诗中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悠然自得的心境,也表达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关照。“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愿摈弃世俗功名、安贫乐道、陶醉于自然、空寂而自照、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二)淘诗中呈现出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也在于此,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描写陶渊明与那些纯朴真诚的田夫野老往来亲密、相契甚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以极其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躬耕之乐。而《归田园居之一》更集中地描绘了诗人归隐之后与自然融合无间的生活状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一种多么单纯而美好的境界,田园风光和居家环境浑然一体,清新朴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既是田园生活古朴隽永的白描,又是返朴归真的自然兴发,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又如归 园 田
居(其三)中“带月荷锄归”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
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平淡自然的诗歌艺术可谓登峰造极。陶渊明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同为“自然艺术”,《诗经》可谓“原始的自然艺术”,汉乐府可谓“自然艺术的流变”,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
说到底,淘渊明田园诗中描绘的是一种诗画情意般的田园生活、表达哲理式的向往。虽然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实现对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的许多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的诗作,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了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于其诗中得以表现。他曾立过“大济于沧桑”抱负和“逸四海”的猛志,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旧连上层士族阀们都无能为力,李泽厚也曾说论说过:“„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时代。因此,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表面看起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② 有志不得伸,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述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淘渊明明确的意识到既然不能达而兼济天下,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这也是他的价值观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说他消极遁世也好,说他追求志趣也罢,总觉有不识庐山真面之嫌。笔者认为:他是一个智者,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自我有清醒的把握。他又是一个勇者,这点从即便饥冻虽切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以拳拳事乡里小人的事例足以来说明他的风骨。他还是一个有着浓厚生活情趣的人,其诗中对此的表达甚多,恕不一一。总之,淘渊明热爱劳动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强烈向往社会和平安宁,厌恶虚伪、冲突和战祸;他追求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境界;故曰:③“淘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其诗散而庄,淡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影响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隔着千百年的历史,我们读他的诗,仍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自然的气息,春天和秋天的气息,原始森林的气息,氧气很纯洁很饱满的气息,菊花在初冬的薄霜里散逸出的淡淡的清香气息。对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士人来说,陶渊明的诗集就是一部构建自然主义美学人生的圣经。这部圣经中的上帝就是我们身处的自然,它平如静水,淡如轻风,不神秘,也不遥远;它就是鸟
鸣、云雾、森林、紫花、秋菊、岩石、泉流、瀑布、明月、晨曦和黄蝴蝶;它就是我们在其间耕耘、播种、挥汗、收获、躺下来休憩和仰望广袤星空的田园。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却又具有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作斗争的积极力量,他把理与情相统一,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从小就是博学能文,对知识的追求,一向是认真的。,他从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但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钱”而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饥冻”。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得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辛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陶渊明的初衷,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时挂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现实的生活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与心志。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我很佩服陶渊明的勇气。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热切地想寻求生命的价值与自由,我们很难在“饥冻”和“违己”间做一抉择。
对于优秀的传统诗歌,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其写作方法和领会它的内涵精神,用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要运用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观念去调节指导我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注:
①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第108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③
钟嵘,《诗品全译》第3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参考文献:
①
梁启超 著 《陶渊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
② 孟二冬 译注 《陶渊明集译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③ 陶潜 著 《陶渊明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14:0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981601251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陶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陶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