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

更新时间:2023-12-24 11:22: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竹子精神)

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

龙源期刊网

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

作者:蒋杭波

来源:《商情》2009年第17期

【摘 要】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欧洲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发展时指出近代理性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西方固有的文化土壤相联系的,尤其是宗教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儒教与道教》中他揭示了中国儒家精神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此岸拯救观”,儒教徒并不从彼岸的天堂中寻求自身的拯救,而是在此岸世界的家庭伦理道德和血缘关系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升华。

【关键词】此岸世界 拯救 救赎 儒教 基督教

面对现实的苦难,西方清教伦理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视作一种巨大的,紧张的对立。清教徒眼中的现实世界不过是迈向永恒天国的阶梯,世俗的功绩包括财富,名誉和智慧都不足以救赎自己,由原罪观念所引发的对超世俗的,彼岸的上帝的宗教义务使得清教徒将此岸世界的一切世俗存在当做实现自身超越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一切既有的秩序和伦理关系都不值得尊重,只要他们与上帝的信仰无关。而儒教以其极端的乐观主义价值观将此世的紧张性降至最低点,儒教的强烈入世倾向驱使他们以一种妥协性的价值取向来评价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的是世界中最好的,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永恒的彼岸世界。儒家对未知领域往往采取一种功利化的怀疑和拒斥,超越性价值和彼岸世界存在的不可知性使儒教走向了一种极端入世的一元论价值观,真正的天堂只存在世俗世界中,生命意义的永恒也只能在此世寻求。儒教徒将物质福利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因为他们寻求的是此岸世界的救赎,他们灵魂的往生之所不是圣彼得把守的天堂,而是排列着祖先灵位的祠堂。人类永远都只是一种不完善的,有限的存在,他对永恒意义的追求注定会被死亡所终结。因而人需要宗教,需要一切有着超越意义和永恒特质的价值载体,通过献身于这种永恒,以达到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清教徒的伦理取向是在这个“有限自我的完全否定”的基础上让个人心甘情愿的成为超越性的上帝的工具,用自身的微不足道来证明上帝光辉伟大的荣耀,在原罪的救赎中达到永恒。

儒教徒的救赎之路显然更加世俗化,中国人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面对着死亡和终结,而是有着氏族和伦理纽带的依托。中国人对永恒的追寻体现在对世俗伦理关系的无条件承认和祖先崇拜上,对长辈的孝敬和对幼辈的爱护构成中国人的核心伦理。祖先代表着过去而孩童代表着未来,这两者和认知者自己组成了一条永恒的存在之链,个人通过成为永恒之链中的一环而赋予自己某种超越性的意义。在祠堂供奉的牌位里传承者一个宗族的意志,个体价值既是这种意志的载体又通过传承这种意志而使自身的局限得到突破。儒教徒就是通过这种“此岸的救赎”来完成自身的完满和超越价值的实现。

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11:2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88177124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论儒教精神与儒教徒的拯救.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世界   价值   世俗   伦理   精神   超越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