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24 10:29: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地胆头)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诵读感悟 想象画面 讨论探究 体会表达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板块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巴金一起欣赏了壮观的海上日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将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看,这就

是双龙洞的美景。(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叶圣陶爷爷游览过这儿,还写下了一篇游记,叫——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师板书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的“记”是记录的意思。

师:很好。本文是一篇记录自己游览经过的文章,也叫游记,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有谁能说说我们之前学过他写的什么课文?

生: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是他写的。

生: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也是他写的。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也是他写的。

师:原来我们学过叶圣陶爷爷这么多文章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对照课前预学单的第6题,向我们再介绍一遍叶圣陶爷爷吧!(师指名回答并相机指导)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写游记交代清楚游览经过是其一大特点。所到之处,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一番。

设计意图

这样直奔主题,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 学习字词,了解洞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自由读)

师:读完课文,课前预学单第2题中的词语你们都读准确了吗?(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你有哪些朗读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生:“浙”是翘舌音;“鹃、端”是三拼音节;“臀”读tún,不要读成diàn;“蜿、蜒”都是形声字,声旁表音。

师:非常棒。“盘曲而上”的“曲”是多音字,“盘曲”指环绕弯曲,这里的“曲”指弯曲,所以读一声qū。那么“盘曲而上”在文中指什么呢?

生:“盘曲而上”在文中指公路在山中盘旋地通向山上。

师:“曲”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生:“曲”的另外一个音读三声qǔ,可以组词“歌曲”“曲调”等。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课前预学单第4题。(师指名答并相机指导)

师: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后再来回想一下,在预习过程中,你们觉得有哪些字比

设计意图

大部分的生字,让学生自己想

较难写,或者容易写错呢?

生:我认为“浙”字特别容易写错,它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氵”,右边是“折”,注意右边不要多写一点变成“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一起来看“浙”在田字格中是怎么书写的吧。(课件播放“浙”的书写视频)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乳”和“臀”笔画多,比较难写,而且比较容易写错。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然后观察书写笔顺的视频,注意仔细看每一个笔画所在的位置。(课件播放“乳、臀”的书写视频)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生字,说说它们在书写上有什么异同。(指名回答)

第一组:杜 陆 端 源

第二组:鹃 郁 移 额 乳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生:第一组生字书写时是左窄右宽,第二组生字书写时是左右等宽。

师:说得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同桌互相检查课前预学单第3题中写的字是否规范,并提醒同桌订正。(生订正,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懂了吗?(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

办法识记,老师只指导部分难写的生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形声字的构字方法及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

词语,让5.“形状变化多端”中的“端”的意思是(C)

A.起因。 B.事情的开头。 C.项目,方面。 D.正,不歪斜。

师: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来理解。谁来说说这里“端”字的意思?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变化多端”中的“端”是“项目,方面”的意思,所以这题应选C。

师:那“变化多端”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变化多端”是形容变化多种多样。

师:说得很好,有谁知道“蜿蜒”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城是如何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的?(课件出示长城图)

生:看图后,我猜测“蜿蜒”就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学生既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能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举多得。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还可以结合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来理解“蜿蜒”的意思。你们看,“蜿蜒”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像不像是小虫爬出来的路线,弯弯曲曲的?

生:像。

师:所以,大家能记住“蜿”和“蜒”这两个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别是什么了吗?

生:形旁都是虫字旁,声旁分别是“宛”和“延”。

师:很好。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蜿蜒”形容的是什么呢?大家赶快找一找吧。

生:“蜿蜒”在文中指的是洞顶上的双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师:你能读一下课文的原句吗?(课件出示原句,指名读。)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师:请男生读课题,女生读句子,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男女生合作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师:没错,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一起跟随作者去探访双龙洞吧!(生齐读课文)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读完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课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4月14日;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师: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具体经过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集中在第2~7自然段。

师:课文第2~7自然段具体交代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那课文第8自然段又讲述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第8自然段只用一句话简单写作者浏览结束,出洞了。

师:没错,课文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作者游览的过程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地点变化的关键句子。(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出了相关的句子,谁来说一说表示地点变化的句子有哪些?

生:我找到了“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这个句子。

生:我还找到了“一路迎着溪流”这个句子。

生:我找到了“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和“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两个句子。

生:“这就到了内洞。”这句话表明了地点的变化。

生:“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这句话表示作者出了洞。

师:请大家看课件,一起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大家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不仅表示出了地点的转换,也是文中的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我发现这些表示地点变化的句子显示了作者游览的顺序,先到哪里,再到哪里。

师:按游览的顺序写游记,能使表达更清楚,这是游记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把这些表示地点的词语填写到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游览路线图中去吧。

活动一:提炼信息,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地点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本环节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设计,通过自读,小组

2.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作者游览的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生完成活动一,师指名答。)

生:我提炼出了“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这些表示地点的词语。

师:很好,由此可知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呢?

互助,自我发现,了解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

生: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师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非常好。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

师: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由“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的一个路线。其实,文章除了这条非常明显的浏览路线外,还有一条暗线。大家猜一猜这条暗线写的是什么?给大家一个提示,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的第1句话。

生: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发现之前我们找的表示地点变化的句子中多处提到了泉水。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善发现的孩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用波浪线画出来。大家先独立完成,完成了以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稍后请组内派代表发言。(生读画、交流)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句子?

生:我们组找到了这些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写景物的,均指向表达,为后面学生习作奠定基础。

师:你们组找得非常完整。请同学们齐读这些句子。(生齐读句子)

师:这些句子与我们刚刚梳理出来的写作者的游览路线的句子相比,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

生:我发现游览的路线和溪流的流向是正好相反的。

师:请同学们把溪流的路线图补充完整,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生完成活动二,师指名回答。)

生:溪流从最上源的深黑的石洞里流出来,经内洞、孔隙、外洞,流出洞口,顺着山势往下流去。(师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师:说得很好。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作者行踪的变化的关键词句,弄清楚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这是明线。(师板书:明线)在不同的地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流经的路线,这其实是课文的另一条线索,即暗线。(师板书:暗线)明暗线交织给文章增添了更多魅力,而我们只有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时,才能发现这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欣赏游双龙洞过程中各处的风景。

我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出作者的游览路线。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默读课文,理清明线。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地点变化的关键句子,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这是明线。2.浏览课文,找出暗线。找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用波浪线画出来,结合游览的顺序图读一读,想一想,发现作者写作的暗线就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明线与暗线结合,理清文章的脉络,明了作者行文的思路,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1.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设计意图

板块一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句填写路线图,了解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描写作者行踪变化的明线和泉水流经路线的暗线。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先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生做题,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后习题第一题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图,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作者一路迎着溪流,来到了双龙洞口。从洞口进入外洞,再坐船顺着狭窄的孔隙进入漆黑的内洞。最后,作者又坐着船沿原路返回并出洞。(师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说得很好,哪位同学还记得泉水的流经路线又是怎样的?

生:溪流从最上源的深黑的石洞里流出,经内洞、孔隙、外洞,流出洞口,顺着山势往下流去。

师:看来同学们都记得很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

借助课后习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自然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板块二 沿途春色,感悟匠心

师: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作者眼里的山中春色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看到了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油桐也开花了,山上的沙土呈粉红色,非常美。

师:谁能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生:明艳。(师板书:明艳)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读出景色的明艳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生读)

师:入山的途中不仅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景物,还有溪流。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趣,你们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生: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看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我们一起来赏析句子。

活动一:品读句子,趣写变化。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一个“迎”字点明了作者是 逆 (逆 顺)流而上。作者巧妙运用“ 宽与窄 ”“ 缓与急 ”这两对反义词,生动地表现了溪流 随着山势变化 的特点。

2.用句中加点的词语仿写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一事物的变化。

___示例:风越刮越大。树叶随着大风飞舞,时而向上飞,时而向下落,时而顺

风翻滚,时而逆风旋转。

师:“一路迎着溪流”,“迎”字点明了作者是顺着流水还是逆着流水?

生:逆着流水。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迎”指迎接或向着的意思。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向着溪水源头的方向走,而只有逆着水流才能到达双龙洞。

师:你说得很好。作者一路迎着溪流,看到的溪流是怎样的?

生: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师:这里用四个“时而”串联的两对反义词分别是?

生:“宽与窄”“缓与急”。

师:作者除了看到溪流宽窄、缓急的变化,还听到了什么?

生:作者还听到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师: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还时时变换调子呢?这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生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生:我们组认为可能是因为山势的变化影响的。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山势高,有的山势低,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溪流从山上往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之时高时低,时断时续,不时变换着调子。而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游览,能看到随着人在走,四周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师板书:景随人变 抓特点)朗读这里时要注意读出作者怎样的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读懂文章。这一板块主要是抓住词语“明艳”和由四个“时而”构成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沿途景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心情?

生:要读出作者愉快、期待的心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作者愉快、期待的心情。(生齐读)

师:你们能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事物的变化吗?

生: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呢!

生: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大树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躺在那儿懒洋洋地晒太阳,太可爱了!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作者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山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终于来到了双龙洞口。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第4~7自然段,一起领略双龙洞的风采吧!

板块三 精读品味,学习写法

1.学习“孔隙”。

师:读完课文的第4~7自然段,请同学们说说在这一部分中哪一个景点让你特别感兴趣、特别难忘。

生:我最难忘的是孔隙。

师:什么是孔隙?(课件出示双龙洞孔隙的照片)

师:由孔隙这个词语的特点,我们可以引申联想到双龙洞孔隙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十分狭小。(师板书:狭小)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狭小的,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设计意图

此板块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

自己的感活动二:品读句子,体会写法。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圈画出相关词句。

我圈画的句子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我从 “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这些词句中体会到 小船很小 ,这

受写清楚的,学习作者通过见闻和感受把景物

句话直观描写 小船的小 ,突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我发现为了突出孔隙的狭小,作者用了两种写作方法:第一, 直观描写小船的小突出孔隙的狭小 ;第二, 通过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突出孔隙的狭小 。作者将

直观描写 和 真实感受 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生完成活动二,师指名回答。)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生:原句强调了“怎样小的小船”和“是这样小的小船”,反复强调了“小”。

师:没错,原句短短的两句话里一共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小船的小?

生:我从“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等直观描写中感受到小船的小。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狭小,而是直观描写小船的小来表现孔隙的狭小。有同学圈画其他句子吗?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你找的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呢?

生:这是作者坐小船过孔隙的真实感受。

师:作者感觉怎样?

生: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一抬头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一抬头居然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小船上没有摆好姿势,坐得太高了?

生:不是。

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师:你来读读课文中的原句吧!(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课件,生齐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

师:看着这些变红的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都和身体部位有关。

师:由“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孔隙真的很窄,很小,所以作者坐船的时候才这么“贴”着船底。

师:作者都这么贴着船底了,可还是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假如是你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

生:不会动,也不敢动。如果我抬头,肯定会像作者说的那样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

师: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会怎样?或者把脚稍微翘起来呢?要是把臀部稍微往上抬一点又会怎样?

生:如果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一定会撞到肩膀,把脚翘起来会擦破脚,把臀部稍微抬一点一定会擦伤肚皮。

师:这么看来,孔隙不仅狭小,过孔隙还很惊险呢!作者通过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相结合的方法,让我们如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细细品味这种写法和感受。(生齐读)

师: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孔隙狭小的特点外,进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这样小的小船,进出只能靠工人在两头拉,这样特别的进出方式更说明了孔隙的狭小。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终于穿过孔隙到了内洞,大家猜一猜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好轻松,终于到了内洞。

生:这段水路也不长,大约就十米吧,但却觉得船走了好久好久。

师:这是因为作者除了按顺序写自己的观察所得,还详细描写了孔隙以及坐船通过孔隙的感受,令我们感同身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习其他几处景点。

师:双龙洞的其他几处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的描写“孔隙”这一景点的方法,看看其他几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清楚的,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运用写法,自读感悟。

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的描写“孔隙”这一景点的方法,默读第4~7自然段,在相关的词句下画线,完成下面的表格。

景点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特点

宽、大

高大、宽敞

狭小

黑、奇、大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对第5自然段写法的学习,让学生自读感悟其他景点的特点及写法,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我圈画的句子是: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些词句中体会到 外洞高大、宽敞 。

(生完成活动三)

师:洞口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

生:洞口的特点是宽。我是从“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作者将洞口比作“桥洞”,形象地说明了双龙洞的洞口是拱形的,特点是宽、大。(师板书:宽、大)那外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

生:外洞的特点是高大、宽敞。我圈画的句子是“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是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

得拥挤”这些描写作者自身感受的句子中体会到的。(师板书:高大、宽敞)

师:说得很好。这句话中的“周围是……头上是……”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这句话介绍了外洞的特点——高大、宽敞。下面让我们走进内洞看看吧。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生:内洞很黑,我是从“一团漆黑”中体会到的。

生:我知道了内洞的景物有黄龙、青龙,还有各种各样的石钟乳和石笋。

生:内洞很大。我是从“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这句话体会到的。

师:蜿蜒在洞顶的黄龙、青龙,以及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内洞的神奇。所以,内洞是那样的——黑、奇、大。(师板书:黑、奇、大)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景象中,怎能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其实,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作者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可能还有些什么?

生:还会有石凳、石椅。

生:我觉得可能会有石猴子、石象、石狮子……

师: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表现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把我们带到了神奇多变的内洞之中。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4~7自然段。(生齐读)

板块四 拓展延伸,注重表达

师:欣赏完内洞浑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又随作者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孔隙的狭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安徽黄山的一线天,也是非常狭窄的,人走在其中,仰望天空,仿佛蓝天只有一条线,所以叫“一线天”。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展开想象,仿照文中描写孔隙的写作方法,将直观描写和具体感受相结合,写出一线天狭小的特点,完成第2课时课末固学单。

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谁来说一说一线天的特点?

生:一线天很窄、很陡,而且很险。

师:抓住一线天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直观地描写,也可以通过写自己的感受突出一线天的特点。好了,掌握了方法,同学们自己在下面写一写吧。(生练写)

师:谁能将自己写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一线天山高路陡,一条窄窄的石头小路向上延伸,小路窄得只容得下一个人

通过。在山下抬头看一线天,它好像是从天上垂下来的一条云梯。云梯两侧是悬崖峭壁,看得我心惊胆战。忽然,我听见身后有个小朋友在尖叫:“那块大石头好像要掉下来了。”我抬头一看,云梯的正上方最陡峭的地方有一块硕大的山石被两侧的石壁夹着,风一吹,那块硕大的山石好像在晃动,我的腿不禁发软了。

师:这位同学写得真好,不仅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我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清楚的时候,景物的特点自然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指名生继续分享,师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来自叶圣陶爷爷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我们若像他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也会从大自然中发现惊喜。其实,许多作家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后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名篇。课后,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方法读一读老舍的《趵突泉》,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说一说理由。(出示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懂得了写游记的秘诀:一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要有条理;二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重点景物写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师板书:重点景物写具体)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孔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法,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

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10:2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84995249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作者   孔隙   课文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