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正月初五)
人才培养方案(10篇)
一、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企业事业需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人才队伍。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公司将进一步明确不同序列青年人才的发展路径,并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基础制定企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合理使用的人才识别体系,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员相应的培养机会,通过科学适用的体系流程及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内部聚集的资源,解决公司核心人才的差距问题,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支持。
二、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一、基本制度与体系
(一)管理组织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包含一个决策机构,和一个实施机构。青年人才培养决策机构是人事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构成。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机构是人力资源部培训站,负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实施。
(二)青年人才的标准
1、青年管理人才
从事党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中级职称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青
年管理能手、或优秀管理成果奖、或具有获得推广实施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践;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2、青年技术人才
从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3、青年技能人才
从事技能操作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高级工资格证书或被评为总公司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三)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1、青年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见习→科员→主办→主管→岗位经理→部门经理→更高
2、青年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见习→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更高
3、青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更高
三、公司的岗位能力管理体系
在确定了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用素质、专有能力、岗位技能。通用素质和专有能力,主要是体现战略目标及业务发展对员工核心素质能力的整体要求;岗位技能则是要体现专业特点及职责分配对员工履行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
四、人才识别与筛选
识别于筛选青年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司关键岗位继任计划,以其名单作为青年人才识别的基础,然后运用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对名单内的员工进行潜力评价,接着按照岗位序列的不同,结合能力评价与业绩评价两个维度建立九宫格,筛选出本序列的业绩与能力均表现优秀的青年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五、人才培养与培训
(一)各阶段青年人才培养重点
青年员工为精英型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已经5年以上,对公司及行业均一定的认知,对于这个层次人员的培养,应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术人才以及青年技能人才。
青年员工为大众化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基本不满3年,由于煤炭行业的工艺流程复杂的特性,因此对于某某某某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的培养,应该以掌握基本的岗位知识的培训为主,使他们在日常授课及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尽快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要素、生产的基本操作及要点。
(二)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
1、导师制的原则
“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
2、在确定了内部导师后,将导师按照级别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库。
3、指导内容导师为学员制定年度培养计划是导师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同级别的导师、不同层次的学员在制定年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侧重点所不同。
(三)青年人才培养的形式
在建立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青年人才的培养。
1、青年管理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按照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安排轮岗,拓展其专业广度。后备管理干部的岗位轮换所涉及的岗位应尽可能多的包含整个管理流程的工作环节,通过这些岗位的轮换可以使后备管理干部充分掌握整个工作流程的运转模式,更好的管理全局。
列席高层会议:列席必要的公司高层会议,提高其对公司运营的全面认识。
2、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后备技术骨干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纵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技术骨干进一步熟悉整个技术流程的衔接要点,对今后技术水平的提高确定方向。
挑战性项目小组:以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基础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供培训课程。具体的实施流程是要先根据不同的序列成立相应的项目小组。然后由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课题,管理干部课题可包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撰写、制度的编写、流程的优化等;技术骨干课题可包括,技改技措方案的撰写、技术难题的改进措施等;岗位能手课题可包括,生产流程的改进建议、生产操作的改进方案、产线漏洞的改进建议等。然后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限内,各个课题小组可根据需求,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工具。最后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由小组成员提交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并向领导做出汇报。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小组课题,为小组选派指定的导师,导师全过程指导课题小组直至完成课题成果。
3、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岗位能手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横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岗位能手更加清楚整个生产流程,为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摘要:深刻理解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二者要求的异同,明确新培养方案修订指导的思想原则。坚持持续改进的思想,开展我校水利类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探索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按照工程认证理念和毕业要求,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数理化课程教学,按模块化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开设新生研讨课、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先进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重要组成,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期高等教育教学的突破口,担当起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也通过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如何在工程和创新创业双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理念和要求,也贯彻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制定的新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我校水利类专业2014版培养修订工作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的,是工程教育质量的最低要求,属于合格评估。正因为是合格评
估,所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就应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基础上,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定位、学科优势、人才类型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等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是工程教育类专业,其思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有积极借鉴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对高等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独创,在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学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随后日本、英国也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中核心内容。通过以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地方。下面进一步来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素养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具备识别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的数理化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或设计出满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伦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应用现代工具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预测和评价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养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潜能
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培养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更重视面向具体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重在实践育人,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5]。第三,教育的层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据行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层次不同,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大于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专业类型稍有差异。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一些需要培养工程素养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第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思想完全一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低要求,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工程教育基础上,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应该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等。
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根据我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则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构建起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一体”的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行业需求,实行分类培养[6]。同时,将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贯彻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包括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目标分别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分别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应养成的素质也分别按基本和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既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要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工程制图、力学分析、工程计算、工程测量、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水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水利防灾减灾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修订原则,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支撑体系。在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到41%左右,其中数理化类课程学分占通识类课程的总学分的'40%左右;集中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论课附带的实验课学时,则实践教学学分超过30%;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建立了较为宽广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工作方向选修,选修比例50%左右;同时在专业课又分为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体现分类培养。2.优化选修类通识课程,加强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按模块化开设人文素质课。具体分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位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内至少修1学分的课程。第二,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来承担,讲授的对象面向全校学生,不限定专业,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习惯、对科研研究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并通过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第三,抓好课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讲座等活动,每年要举办100场素质报告会,即“百场素质报告”。先后邀请李岚清、李肇星、李开复、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来学校演出。结合农林院校的特
点,以科技支农、环保宣传等等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打造了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这样一些品牌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队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不定期举行就业大学堂讲座,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做出成绩的毕业学生开展讲座,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参与度。3.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和环境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线性代数》(2.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学分)。物理类分为《大学物理》(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2.5学分)、《程序设计基础》(VB,3.0学分)、《MATLAB与工程计算》(1.5学分,其中实验16学时)。每个专业均增加《工程化学》(2学分)、《水利法规与工程伦理》(1学分)两门课程。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1.5学分)、《工程项目管理》(2.0学分)等管理课程;对于水文与水资专业增加了《水化学分析》(2.5学分)、《水化学分析实验》(1学分,32学时)、《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1.0学分)、《水务管理》(1.5学分)等课程。
(四)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除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外,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压缩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到160学分,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素质提升归并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在额定学分外最少再完成8学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
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并建立了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创业类通识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每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覆盖近50%学生。积极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打造学院的“一院一品”竞赛项目。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且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第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与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韩国惠人集团、北京万学集团、陕西荣华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存在问题
新的培养方案已运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体现,持续改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冲突。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依照全体学生的成效来评价,但目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课程供学生选修,部分学生也许不会选修一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规定的课程,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另外,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中,学科势力强的专业则设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从管理层面有何解决办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在学校的不同层面还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
片面割裂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够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创性师资短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样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晋中,服务地方,面向山西,辐射全国,培养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和工作实践能力,能在专业设计部门和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具备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PhotoShop、AtuCAD、3Dma某等软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程序以及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能力;;
3、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提高设计的创意想象能力;掌握相应的英语水平,具有交流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4、了解设计发展轨迹,掌握系统地设计史论知识;掌握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5、掌握地方特色和传统造型艺术资源与特点的知识。
(二)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2、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具备扎实的环境设计的专业基本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素质;
4、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职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三)能力要求
1、具备运用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创作能力;
2、熟练掌握各种设计软件,具备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3、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意能力,还应具备较好的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很好的社会沟通能力;
三、主要课程
造型基础、构成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相关软件、展示与陈设、建筑设计史、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工程预决算等。
四、学制、学分、学位授予类型
学制:四年
学分:196学分
学位授予类型:艺术学学士
各学院:
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为了进一步做好留学生学历教育工作,现就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学院参照执行。
一、培养方案
1、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按照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某某]9号令(见附件,以下简称第9号令)的要求执行。
2、留学生来我校接受的是学历教育,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要求后将颁发江苏师范大学的学历和学位证书,为了既体现国际教育特点又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不违背第9号令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与我校开设的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同,总学分应在140学分以上。
3、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要求,可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对必修和选修课程做适当调整。
4、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四条“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的要求,对非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留学生,可将政治理论课程改为中国历史、汉语语言、中国概况、中国人文类课程等。
二、教学管理
1、外国学历教育留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和学分绩点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2、根据专业,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纳入到相应学院、专业管理。统一编入专业班级、统一编号,与中国学生享有同等学习权利和义务。
3、根据第9号令要求,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专业学院根据外国学历生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对留学生的课程学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为了便于后续工作,各学院要为留学生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由各学院整理、存放。各学院要在学期末将留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考勤、综合表现等报送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备案。
三、要求
请各学院在3月30日下班前,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纸本文件
和电子文档交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
附件:
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某某] 9号令。doc
教务处、国际学院
二零某某年三月二十七日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定位
1.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在理论研究和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是: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
2.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
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1.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我国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又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制造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具有保障加工设备高效运作,生产装置平稳运行的特有能力,是驾驭现代生产设备和装置的保护神。特别是企业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培育和依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技术、方法和工艺的革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因此,只有切实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工艺创新、产品研制、设备调试等方面的中坚作用,才能使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更快更好地应用和推广,才能使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利润水平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赢利空间小,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不少
企业由于缺乏技能型人才,难以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国际订单。要加快实现由国际加工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基地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品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3.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劳动者数量供大于求、高技能岗位求大于供并存的矛盾局面。这说明,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新兴的、知识型产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之需,也有利于我国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企业怎样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区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一般来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是以本企业培训中部门为主,但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的局限性表现较为突出。因此,要推行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高度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培训资源整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为导向,以优势资源和区域布局为根本,建立区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结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依托一批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提
升培养层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区域内高职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优化培训师资,构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库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善教学、会管理的培训师资,一是打造双师型师资,按照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拥有娴熟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这一标准选拔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培训师资队伍。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从事高技能人才理论教学、实操指导的教师,需持有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上岗,并依据岗位特点提高其薪酬待遇。三是构建培训专家库,充分依靠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共享。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企业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为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有效利用企业突出工程技术人员、离退休老专家、院校资深教授和行业技术专家等人才资源,构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库,实行择优聘用和动态管理。
3.开展技能竞赛,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薪酬的高低能够对高技能人才技术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的过程中,应先对企业内部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岗位评价,将其素质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划分不同的薪酬等级。同时,对于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贡献奖或者特殊津贴,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技能比赛活动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激励机制,通过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的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可以展现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将比赛
结果作为优秀技能人才选拔或晋升的重要依据,形成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成长。
4.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发挥好高职院校的作用,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将企业内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送往学校,选择学校部分有潜力,且与企业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学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专门进行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为企业培养储备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将企业内部一部分,或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送到学校,接受学校内部优秀教师或者优秀技工的培训。“请进来”即请学校内部优秀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深化教育教学,通过强化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搞好技能实训,培养人才市场短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从岗位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根据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来设置课程,形成适应经济需要、科技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内容,随时充实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要求。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
“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
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23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
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习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某某锻炼的某某公司某某、某某某某,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
必须给予施展平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席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摘要:分型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而探索的一种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分型培养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分型培养;培养方案;学分制
一、人才分型培养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年招生总数和在
校生规模庞大,同一录取批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入学动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化加大。这就要求高校要从以往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重新思考并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问题。因此,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目前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依据学生“材质”特点进行分型培养。
分型培养,就是承认学生差别,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缺陷,挖掘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和发展目标来设计其成才方向、成才类型和培养路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释放足够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积极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显然,分型培养是一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宽松的培养环境。
人才分型培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优化制订与之相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优势进行系统的配套。
二、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型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依据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计划来实施,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按照人才分型培养的思路,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为宗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规格,既重视共性提高又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并充分
利用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优势,整合课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实施路径。
(一)设计长才类型,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成才、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对口,曾经走过了一条专才培养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性,高等教育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向广博方向发展,于是又推行通才教育。通才和专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各有优劣,但完全割裂,由教育管理层采用自上而下的包办式推行,则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实际上,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也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不仅需要少数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层次性,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到学生这个被培养对象的发展与成才需求。如果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有的学生将向专业高深方向发展,攻读更高级学位;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应用;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操作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由此看来,尽管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校的培养定位,但也不能整齐划一,而应对学生的发展诉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对向学术型发展方向的一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部分学生,要给予充分支持,使其成才优势更加凸显,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二)做好能力分析,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做好专业能力分析,就是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扣学生成才分型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定位,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分型拓展能力,做好各能力项目选择与要素分解,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提供支持依据。在专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在纵向上,要确保给予学生精深学问的可能;在横向上,要尽量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的开课数和学分数,允许学生向广博型发展,向相邻专业漂移。为此,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人才分型培养,使共性提高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通识通修课程全校统一构成第一平台,给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的可能;学科大类打通形成第二平台,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在专业间自由选择;同一专业可平行设置多个模块(方向),便于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分型模块课程,为学生向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成才路径。此外,对平台课程可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学分,实施分层分级教学,并由多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进行选择。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便于学生选专业、选课程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个性,实现分型培养、个性化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也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素质。因此,实践课程
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和共性要求,加大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及实习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既注意到各环节间的独立性,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重点,构造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模块第次推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分型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设置相应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工程性,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就业教育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校内资源有限和实习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实习内容与专业脱节,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内容和时间上割裂,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一方面,可安排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到对口单位实习、到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中的实践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人才外包集中实习模式,进行项目实训,完成整套教学过程,并在合作方的推荐下促进学生就业。这种形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软硬件资源不足的压力,拓展了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自有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校产学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型培养的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通过扬优护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必然内化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质。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而言,素质教育更侧重强调受教育者具备宽泛的研究视野,及在专业领域的突出造诣;与此对照,针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培养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
为此,就要将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尊重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拓展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依托,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社团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各类学科竞赛及文体比赛等内容。
三、加强教学与教学建设,建立健全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分型培养思路指定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分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路径。人才分型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具体操作,还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强教学与教学建设力度,构建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人才分型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新学分制管理,健全教学运行机制
从形式上来看,学分制基于选课制,以学分来测量课程的学习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最低的毕业学分标准;从本质上来看,学分制强调的是学习自由,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等方面的自由,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成为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型培养、实现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将学分制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第一,要抛弃管理者本位的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服务意识,打破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化。第二,要完善基于教学资源配置可控的选课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学习进程的弹性学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专业分流、专业转换机制以及第二专业辅修制;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取消重修、重考次数限制,允许学生追求卓越。第三,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优势,建立学分互认、学分流通、学分替代机制,设立奖励性质的创新学分、拓展学分,激励学生特长发挥,扬优护短;完善学分绩点评价制度,平衡学生学习的“质”与“量”。第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教学计划管理、课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信息查询等功能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化,体现服务为本。第五,通过导学制,对学生选课、选专业、职业规划给予必要指导;建立预警制,对“问题”学生给予必要的监控、干预和学业警示,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惩戒,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第六,实行管理分权,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管理,赋予他们对成长成才模式设计的参与权,对于其学习效果的知情权,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
一方面,人才分型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另一方,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通过对课程的自由选修来获取学分。因此,提供足够数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规格层次的课程并加强对课程的修读管理是实施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
就课程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课程开设条件,包括教学内容、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图书资料等,确保学生选课需要;另一方面开出高质量的课程,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一只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就课程开设而言,在平台课程中,积极推行分级、分层次教学,并实行选课试听制度,不仅允许学生对同一门课程选听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课程,也允许学生选听不同的分型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点所在,也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推行“一人一计划”制,而不是以专业行政班或教学班作为基本的管理单元。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试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型”转为“启发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从而转化为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起与分型培养相对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制度,采取口试、讨论、答辩、论文、学习报告、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彻底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使其学会自我学习。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分型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挥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人才分型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定位建立相应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将其分解于各教学环节、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除常规的教学管理机构外,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使管理组织多元化;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评价信息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连续化、评价制度经常化;要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构成闭环系统,使教学整改落实位,确保教学质量达到目标要求。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入推进,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人才分型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把握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个根本,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型培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多样化的适用人才。
一、职业与岗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范围、就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如下: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修业年限:三年
三、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物流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实践型人才。
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物流企业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具备传统物流基本能力的同时能适应金融物流新发展的需要并且具有较强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流通实践技能,熟悉通行的物流规则和惯例,以及熟练掌握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尤其是培养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知识结构:
1.具有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与业务执行的能力;
2、具有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3、具有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的能力;
4、具有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基础能力
5、具有产品质押监管的基础能力;
6、具有一定创新与再学习的基础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及信息处理的水平。
(二)能力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构表
(三)素质结构: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是爱农情结的培养;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分析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要求,其业务流程简单可以总结为仓储与配送、报关、第三方物流。在传统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新兴的金融物流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入金融监管,质押监管等教学内容。
产品流通方面,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概况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基层产品物流操作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从事职业:包括叉车工、质押监管员、经纪人、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等。
②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仓储(配送)经理、金融物流经理、运输经理、调度、供应链协调员、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质量经理、采购经理等。
为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设置基础平台、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三类课程,通过核心能力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和“助理物流师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电子商务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物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参照就业岗位要求:以公司的运输、装卸搬运、质押监管、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二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平均。
1、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习、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一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轮岗学习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习,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习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
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习报告最终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习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三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习、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四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一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二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习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三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习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一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二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三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四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一.培养目的:
通过培养使干事具备较强交际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写作功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干事具有提出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合理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的能力,以及熟悉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具体计划:
1、培养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了让干事在锻炼同时做好工作,把所有干事根据特长分成2组,分别为外务组,内务组。
外务组负责辅助协会策划活动,以助手身份深入到整个社团内部工作,负责协助社团的活动,总结社团服务部的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务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写新闻稿,制定值班表,部门内的人文关怀(生日贺卡等),以及每学期的资料整理,制作评分表,并且仍需参加各社团的考核活动。
外务组及内务组成员应定期调换职位,以保证干事得到充分锻炼。
2、培养干事的活动能力。
所有的干事轮流参加社团考核活动,了解活动的各个基本元素
社团服务部会安排每位干事至少一次完整参加社团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行动,反馈。
社团服务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部门活动,要求所有干事参加。
3、干事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多给干事创造互相倾诉,互相交流的机会,并定期安排演讲活动,让干事站在讲台,锻炼口才。同时,也会在开会时候突然给他们话题,让他们面向大家,能够面不改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对于干事写作能力的培养,先教干事怎样写策划和总结(发给干事一些策划书和总结),让他们有东西可以模仿,逐渐找到自己写作的感觉。并且加入到社团活动中,参加社团策划,完成实践。同时,所有的干事应当轮流写新闻稿。
5、增强干事的团结合作精神,首先有定期的例会,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干事交流感情,其次适当的人文关怀,过生日时送贺卡等。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08:1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77050249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才培养方案(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才培养方案(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