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澳洲绿卡申请条件)
瑶族史观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关于瑶族的发源地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会稽“山越”与荆楚之武陵蛮、五溪蛮,另一种是年轻学者宫哲兵以瑶族之《过山蝶》为主要依据,并亲临位于湘桂交界的所谓“千家峒”进行考察,收集材料,他提出瑶族起源于“千家峒”之说,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本人将深入描述瑶族的形成、变迁等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瑶族名称的起源
瑶族与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蛮”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南辟之民曰蛮”,所以“蛮”实际上包括了当时南方的瑶族、苗族、仡佬族、氐族等民族,他们最早活动在汉水流域,后迁于湖南洞庭湖西岸,以常德为中心,沿湘江以北五条溪水附近而居,在西周时称作荆蛮,“荆雍州蛮,盘瓠之后”,在两汉繁衍到武陵蛮或五溪蛮。唐朝李延寿的《南史》中写道:“五溪之蛮------今有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于是,“瑶”从苦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宋朝时,瑶族被称为“山瑶”、“蛮瑶”、“山越”等。
元代,“瑶”字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2年(1933),广西省民政厅颁发给阳朔、恭城、平乐三县瑶民的布告,首用“瑶”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字才真正成为瑶族的统一称呼。
瑶族的节日
瑶族节日较多,其中尤以盘王节著名,盘王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 。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帝悲恩之,遣使寻求,东取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 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 。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这一段神话色彩极浓的记述,显然有汉族文人所改制和添加的情节,已非武陵蛮原来传说的内核。把始祖说成是一条犬,显然来自其先代对犬的崇奉,这倒应了古代部落常以动物作为图腾的历史现象。“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是原始社会的特点,“自相夫妻”反映了在朦胧中的原始群婚形态,“织绩木皮,染以草实”,说明了织染的起源阶段。这些无疑都是原始部落时期的屈光折射,不能一概视之为荒诞无稽之谈。
关于瑶族先民图腾崇拜的“盘瓠”娶高辛氏的第三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互为夫妻的故事,在晋干宝的《搜神记》和瑶族《盘王大歌》中也有类似记载。而且他们还说到平王赐给六男六女十二姓的事,据说这就是后来瑶族中盘、赵、秦、邓、沈、包、黄、李、胡、雷、唐、冯、周等12姓的由来。
民间传说里,盘王带领儿女们上山打猎,遇到一群羚羊,儿子们都张弓拔箭,箭无虚发,羚羊应声而倒,其中一只羚羊中箭,乱蹦乱跳,用犄角将盘王触下山崖,悬挂在梓树枝上而身亡。儿子们为父亲不幸身亡而悲痛欲绝,誓死为父报仇,追逐羚羊1天,
方捕获它,剥下羚羊的皮,做成长鼓。为缅怀盘王勤劳创业,披荆斩棘、繁衍子孙的深深厚德,瑶族人民于每年秋收后的十月十六日这一天,打起长鼓,跳起舞,开展纪念活动,怀念始祖盘王。如此代代相传,便成了一年一度的盘王节。
盘王节在唐朝以来就有记载了,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于连州(今广东连山)时,曾写有《蛮子歌》,提到瑶族“时节祭盘瓠”的诗句,宋人周去非在广西灵川一带看到当时: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 而舞,谓之“踏瑶”这里的祭都贝大王即指盘王。如今,各地盘王节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叫跳盘王,有的地方叫歌堂节,有的地方叫跳瑶,有的地方叫盘王节等。
瑶族的大迁徙
最初,瑶族居住的地方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生活得很快乐。但由于当时宋初的统治者开始对瑶族进行残杀和剥削,地方官吏往往“邀功生事,擅杀蛮人”;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也是宋王朝统治的一个特点,“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责丁税。”现在保存下来的瑶族民歌《桃源洞歌》、《梅山洞歌》、《千家洞歌》均有描绘,例如《桃源洞歌》这样写道:
祖在湖南妹在州,祖在湖南桃源洞。
妹在贵州双水沟,桃源洞里有田洞。
洞头还有哥堂楼,野牛野猪在洞头。
„„
桃源洞有田又有林,三百牯牛犁一边。
还有一边犁不到,山猪马鹿村里眠。
桃源洞头几万阔,快乐歌词几万章。
答谢歌堂年年有,一年四季唱不完。
这首民歌记述了瑶族祖先原住桃源洞的情况,那里有良田沃土,珍奇动物、茂密的森林,村里有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歌堂。瑶民们纵情放歌,安居乐业。
据考证,桃源洞在湖南西北部,武陵山的东麓,曾是武陵蛮居住的中心地区。在湖南、广西瑶族中流传的《梅山洞歌》写道:
梅山正在永州界,安化乐县在东京。
梅山离州一百里,梅山本有十八洞。
洞洞都是瑶人住,梅山东至磨石岭。
南至东京火水路,西至鸡宁沙罗路。
北至京饭鸟上天,横七竖九千把里。
后来官家占我地,瑶人四处把荒逃。
根据宋史记载,梅山洞东起湖南宁乡县,西至安化县,北至益阳县,南迄邵阳县。只因“官家占我地”,瑶人才被迫“四处把荒逃”,流落到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
又如在瑶族广为流传的一首千家洞诗:
祖先住在千家洞,四周高山团团绕。
中有良田几万公,山林茂密土地肥。
耕山种地五谷收,生活过得好富华。
瑶人住有千把家,后来官府打进去。
带得纷纷四处逃,抛开好地去逃荒。
辛巳年岁到道州,逢山过山又过河。
去年又到广西来,兄弟分离跑贵州。
妹妹逃去交趾国,有的又去广东游。
这里的辛巳年应该是1098年。千家洞的确切地理位置以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的研
究结果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定,即千家洞以都庞岭韭菜岭为中心,包括灌阳县东部、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地区。但笔者认为这个地区只是瑶族迁徙中的一个中继站,千家洞歌本身就说明了这点。另外有恭城瑶族的迁徙歌为证:太祖原籍湖南千家洞,瑶民无粮无税收。王兵驱压耕种地,瑶家无道走山头。搬到湖南永州府,道州市内住宿安。访妻卢氏成双配,施于广西桂林城。而恭城的瑶族后来又有迁入交趾(越南)的洪水洞居住的,可见永州、道州只是瑶族迁徙中的一个中继站。
恭城凤岩村、董家洞村、回头寨村俸家的香火对联是:宜章祖德还流远,恭邑孙谋世泽长。回头寨中的恭为茶字,其实都是一样的。
宜章是湖南的一个县名,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州市,公元617年建县,当时称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为宜章县。瑶族先人从宜章逃离出来的时间也应该在改了县名后,和上面的辛巳年岁相吻合。千家洞的位置是不是在宜章县呢?
千家洞是最出名的,它有一个神奇而扣人心弦的传说。
古瑶族的祖先(瑶族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一只叫盘瓠的神犬和一位汉族公主)被汉族皇帝送到一个叫千家洞的地方,这对夫妻生下十二个儿女(这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有记载),每个儿女又繁衍出一脉子孙,子子孙孙,繁荣昌盛,千家洞就成了有上千户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四面高山如屏,风调雨顺,有一条河流从山中辽阔的原野中穿过,这条河中有一条用木桩打拦并塞上大量石头的堤坝,一些人就在河堤上面的大水塘里养鸭,可是他们的鸭每天都少几只,他们以为堤坝有妖精,其实是一种叫黄猹的动物偷去吃了,为了除掉妖精,他们一把火把木桩烧了。后来千家洞人始终筑不起坝,粮食收获极少,结果人们破天荒交不起粮食,皇上派人下来催粮,热情的瑶族以礼相待,今天这家请客,明天那家请客,官吏醉不知返,由于有上千户人家,官吏吃完一轮,就需要三年时间。后来皇帝又派了两批人来催粮,也是一去不回,皇帝疑心这些官员被瑶人杀掉了,便下旨剿灭千家洞。千家洞的老人们聚会,大家决定“走为上”计,离开之前,树立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千家洞的特点。临走时,他们把白牛角(传说是瑶族的宝物,世所罕见)分成十二节,每姓保存一节,并商定500年以后,子子孙孙回千家洞团聚,要将十二节牛角凑拢,如果找不全十二节牛角,就不能回千家洞居住。千家洞人逃走时经过湖南道县的一座浮桥,那里的人以为发生了叛乱,就把桥拆了,千家洞人四处流散,有的走向江永、江华和灌阳一带,有的走向富川或恭城,未过桥的则走向了保庆山。
至今,“千家洞传说”仍在瑶族中广为流传,千家洞是个神奇的传说,而千家洞则是个桃花源似的人间仙境,多少年来,瑶族人为了寻回梦中的天堂,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遗憾的是现在的学者专家也无法找到石碑和牛角。一些瑶民按捺不住心情,发起了“千家洞运动”,即打回千家洞的意思,如1957年的恭城千家洞运动,1975年永福、荔浦的千家洞运动。
我的爷爷生前经常讲这个传说,现在父亲也在讲。我这一辈的人都知道这个传说。也许这个传说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下来的吧。
本人的写这篇文章的初稿是在1999年,于2011年3月重新修改整理而成。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07:1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734312496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瑶族史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瑶族史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