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黄山高)
第二章
藏族的起源及西藏的远古社会
第一节一,藏族概况二,藏族的自称三,藏族的起源藏族的起源
藏族概况
•藏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为主要的藏族人口分布区。
人口
•藏族,自称博巴、藏巴、康巴、安多哇等,而历史对于藏族的称谓也不近相同,如唐宋时期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两代有“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多种称呼。藏族现有人口541.6万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语言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按地区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其中,卫藏方言、康方言有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
藏文属于拼音文字,是公元6世纪时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创制而成,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以及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从左向右横行书写,而书体又分两类,一类为”有头字”,相当于汉字楷书,主要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一类为“无头字”,相当于汉字行书或草书,主要是为了便于手写。•
藏族节日
•藏历新年名称:藏历年藏语称“洛萨”,即“新年”之意。时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星期。•雪顿节名称: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也称“藏戏节”。时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持续5-7天。
日婚此礼安男定定主是并方或试方婚,后时来排方结婚要双奉如媒未互嫁整半亲宾在或藏婚约包方上同人来有藏个年人哈特迎族吉、括协哈意持,情族婚内们达设娶的日设男商达亲哈“意各礼,须和的或婚等宴方订回事达吉的地至新再美垫入礼活庆向婚赠,及”男婚此婚次酒子赘持动贺女仪来就礼则女俗才夫向;上;
续。,方式人会品由青大宣妇新晚落新较活赠的还收到男年同告须人间座人长佛送日礼下对方,小结回敬,,进,打礼期,哈方或由异束娘酒新开家结卦品,接达家女喇,。家,人始门婚求礼订下与求方嘛首住祝入接后当签金婚来礼婚请活先上歌洞受,天、、仪的品,亲佛由几;房婚被,选制式便,对戚测双,•••藏族习俗
丧葬
•天葬,也称为“鸟葬”,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仪,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死后都•藏族丧葬一般分塔葬、火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藏地的每一个地葬、天葬、土区都有天葬场,有专门的天葬师进行天葬和水葬五种,葬仪式。人死之后,尸体须卷曲起来,各丧葬形式取将头至膝部合成坐的姿势,之后用白色决于喇嘛的占藏被包裹置于家门后右侧土台之上,一卜,等级界限般需请喇嘛诵经超度。待吉日由背尸人较为严格。因在天亮之前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天葬仪而从藏民的丧式一般在清晨举行,当太阳升起时仪式葬形式也可以便开始了,首先由天葬师点“桑”烟引看成逝者生前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后由天葬师处的地位。理尸体,由群鹫啄食,食尽则为吉祥,未被食净,则需将剩余尸骨焚化,同时还须念经超度。
藏族宗教信仰
•
•
•
•
•
•
•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汉语俗称“喇嘛教”,大约形成与10世纪后期,在与西藏土生的原始宗教——苯教的斗争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在西藏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权体系。藏民多信仰藏传佛教,而由于藏传佛教教派较多,所以藏民宗教信仰也有派别之分,主要有宁玛派(红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其中以黄教信众最多。藏传佛教主要特点:1、在信仰抉择上,侧重密宗。2、传承各异,仪轨复杂繁多。3、喇嘛享有特殊地位,是整个藏传佛教组织系统的核心;4、藏传佛教在十分独特的活佛转
世过程中曾产生达赖喇嘛的政教合一统治模式。
藏族的自称
•藏族自称“博”,这一称谓最早出现的时间,学术界自今尚无定论。“博”较早地出现在藏文文献中,与上古的传说有关。关于“博”的来源和含义,学术界也有许多种说法:
•一说,来源于“苯”,即西藏地方的古老宗教。由于当时西藏普遍信封苯教,西藏被称为“苯之域”,后来转音为“博域”;
•一说起源散居游牧民族在遇到自然灾害或野兽侵袭时候,相互联系的声音,人们把这种相互呼喊的“噶耶”或”瓦耶“的声音称为”博巴“,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
•可见”博“是一个键有部落联盟和地域内涵的概念。通常指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人们共同体。吐蕃王朝建立后,这一概念成为藏族先民的统称,内涵扩大。
“博”指民族,也指政权所及的地域。
藏族的起源
•为什么要了解藏族的起源?•一,了解藏族的起源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了解中华文明;
•二,认识和了解藏族的起源,有利于中国多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了解藏族起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现代国家的真正含义。
三种主要的起源说
•1、“羌源说”
•2、“南来说”
•3、“猕猴变人说”(或称“土著说”)
•公元7世纪上半叶,西藏自有文字开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国王遗教》一书中,就已记载“猕猴变人”的传说。随后,各个时代的西藏史学家们,一致认为人是从猕猴变来的。1000多年来藏族地区广泛留传着雅砻河谷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一传说,比起女娲“捏土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各种荒诞的说教,显然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卡若、曲贡和原始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三大原始居民群体。这些群体在西藏高原的不同地域分别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是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构成藏民族的三个基本来源。因此,藏民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它直接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三大原始居民群体的融合,即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群体、由北方草原地区南下的游牧居民群体、从东部黄河上游地区南下的氐羌系统居民群体。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个藏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西藏的远古社会一、石器时代的西藏文化1、旧石器时代的西藏文化2、新石器时代的西藏文化二、远古时期西藏的部落及部落联盟1、西藏的“小邦时代”2、部落联盟的形成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人种形成集氏族部落萌芽的重要时期。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西藏地区酒文化遗址有八处,分布在申扎、双湖、日土、普兰、吉隆、定日等县境内,相对集中于西藏的北部和西部,其中以定日县的朱洛勒最具有代表性。
•1966年至1968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于定日县东南十公里的苏热山南坡,器形有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劳动经验、劳动技能狩猎、采撷)
•1976年,在藏北申扎县朱洛勒共采集到石器共14件,与苏热石器属同一类型,有边削器、端刮器和尖状器,但年代较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一万到五万年之间。
•从器型和工艺等方面看,这些旧石器明显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常见的特征,即石片石器占绝大多数、均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并保留砾
石面,组合形式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三种型号最为普遍。
西藏石器地方性特点
•制作工艺上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和相邻两边错向加工方法。此方法与其他我国地区不常见。
•考古证明:远古时代西藏高原已存在人类活动。至少在一万至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今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是目前所知西藏最早的土著居民。
新石器时代的西藏文化•(1)、卡若文化
•(2)、曲贡文化‘
•(3)、藏北细石器文
化
卡若文化
•卡若文化遗址,距离西藏昌都镇以西约十二千米处。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有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计上万件的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测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千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对研究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西藏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发现的词语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草拌泥墙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
出土文物
•卡若文化遗址,1977年发现,1978年5月试挖,发现房屋遗迹26座,出土文化丰富,主要有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投掷器类、砍砸器类、敲砸器类、刮削器类、碎磨器、斧类、石钻等石制生产用具;还有环、珠镯等装饰品及土陶制品,此外,还有谷物、兽骨等。经国家考古工作者研究,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已有4000——5000年历史。当时人们已定居,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有狩猎和家禽饲养。文化方面已与内地有密切联系。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价值。这一发现,受到全国考古界、地理地质、古人类、动植物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
考古价值
•卡若遗址的文化遗存面积大,保存情况好,文物堆积层丰富,文物分类繁多,是藏学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卡若遗址地方性强,它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的文化类型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为研究中国西北南民族的迁徙和交流及寻古旅游者提供了新的线索。遗址中发现房屋遗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通过从地下发现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的标本,说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在他们遗留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除了实用的需要以外,还看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萌芽,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
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时代具
有代表性的文化。过去在定日县
苏热、申扎县卢令、日土县扎布、
普兰县霍尔等地发现的旧石器,
在那曲、申扎、双湖、班戈、聂
拉木、日土等地发现的细石器,
在林芝、墨脱以及在拉萨、札达、
乃东、小恩达等地发现的新石器
时代的文化都与昌都卡若文化有
相似之处,似乎具有某些联系,
或者说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响。
曲贡文化
布达拉宫
•曲贡,在藏语里是“水塘”之意,“曲”就是水,“贡”则是堰塘。曲贡村因早先有个大水塘而得名,现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旧。曲贡文化遗址就位于曲贡村一处河谷的边缘地带,海拔3690米,比拉萨高出20多米,比昌都的卡若遗址高出500多米。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把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曲贡文化遗址分布在曲贡村和军区总医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萨河谷地。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间。当然这个上限还不是实际上的最早年代,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卡若遗址之后西藏境内的第二个经过科学调查和试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年代比卡若遗址略晚。
•曲贡文化遗址连续三年的三次发掘,先后进藏参与这项工作的有10多人,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分两个区域进行,对遗址保存较好部分全都进行了发掘。遗址区编为I区,布5米×5米探方23.5个,发掘面积为587.5平方米;石室墓墓地编为Ⅱ区,布10米×10米探方26个,发掘面积为2600平方米。两区合计,发掘总面积为3187.5平方米。I区清理早期墓葬3座,灰坑22座,晚期石室墓12座。Ⅱ区清理晚期石室墓17座,祭祀遗迹2处,祭祀石台6座。遗址和墓地出土文化遗物1万余件,数量最多的是石器,其次是陶器、骨器,还有铜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1999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的《拉萨曲贡》考古报告,对曲贡文化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与研究。1991年,曲贡文化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在发掘地区的只是曲贡文化遗址的其中一部分,如果全部挖掘,曲贡文化遗址一定会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曲贡文化价值
•曲贡文化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地区,代表着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通过曲贡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拉萨周围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经有人类居住。4000年前的曲贡村民,已经具有了以农耕方式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生活传统。通过那些网坠、鱼骨的遗存,表明当时拉萨河的鱼类资源丰富,当地人早有食鱼的习惯。据分析,当时人们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稳定的生活。骨器和陶器磨制加工技术均有相当高的水平。由于曲贡文化遗址的年代位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和丰富完善西藏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曲贡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对于进一步认识藏中或西藏本土的远古文明的特征、内涵等方面提供
了很重要的参照标尺。
藏北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一藏北高原文中心,在整个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现已发现的细石器文化地点有28处,其中有23处分布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高原地区,发现细石器标本1000余件,均属同一文化系统。属于我国的古代“北方文化系统”。在器形和工艺上与我国东北、内蒙、华北北部、新疆一带分布的细石器文化相同。
•关于西藏细石器文化的年代,目前考古界意见不一。主要有两种:一,认为是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二。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从卡若文化遗址出土的西式期看,数明细时期在西藏高原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应该是整个新石器时代存在于一藏北高原为中心的原始文化之一。
二、远古时期西藏的部落及部落联盟•1、西藏的“小邦时代”
•2、部落联盟的形成
•在进人父系氏族时代后, 西藏社会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小邦”时代《汉藏史集》即记载在“玛桑九兄弟”的统治之后, 西藏出现了许多“小邦”一开始有“二十五小邦”, 后来又有“十二小邦”及零星的“四十小邦”。《贤者喜宴》也记载最初有“十二小邦”, 后来发展成“四十小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在记载聂赤赞普以前的西藏社会时, 也谈到“在此之前状况, 当初分散的局面即如此说。古昔各地小邦王子及家臣如此应世而生。”这些所谓“小邦”, 实际上是一些分散的,
互不•统属的部落和氏族。
•从《贤者喜宴》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所列的小邦表来看, 目前可考出地域的小邦
•大致有:
•象雄—在今天的阿里地区, 据本教传说, 其都城为琼隆银堡, 即今天阿里扎达县境内的琼隆。
•藏—在娘若切卡地方, 娘若即今天的年楚河流域。
•罗昂—在娘若香波地方, 娘若同上。
•森波—在岩波, 即今天拉萨河以北的彭波, 澳日伦赞时改名。
•吉—在吉若, 可能在今天的拉萨河流域。
•贡—在贡地方, 在今林芝地区境内。
•娘—在娘地方, 即今林芝地区的尼洋河流域。
•达—在达地方, 在今林芝地区境内。
•亚松—在松地方, 即后来的苏毗, 在今唐古拉山南北一带。
象雄部落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雍仲苯教之发祥地。古汉文音译象雄为羊同或扬同,近人音译为象雄,与藏语音更为接近,象雄实乃苯教文化之源。汉文史料《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八九万”。藏史《苯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象雄)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
南抵印度和尼泊尔。”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
•按藏史记载,象雄分上中下三区,上区以琼垄为中心,中区以日阿达郭为中心,下区为苏毗(即松巴)静雪六区,汉文史料则分象雄为大小羊同,将苏毗静雪六区列为独立国。象雄本土即今日之阿里专区所辖全境公元十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尼玛,避奴隶起义军,逃窜象雄,占其地,置为吐蕃王室分支属民,故改称为阿里(意为属民)相沿至今。
族源和图腾崇拜
•象雄和吐蕃皆为古玛桑赤面种族分支,同属一族,而语各异。象雄王室姓“亭葛”,西藏古代一氏族名,传说源出于天神。《唐会要》大羊同国条云,“其王姓‘姜葛’,其中‘姜’字译音有误外,与藏文史料载王室姓‘亭葛’音同。说明象雄族与吐蕃同出一派,并非象一些人所说,象雄为羌族,原是羌族的发祥地等等。”据《雪山目录》载,吐蕃王室始祖聂赤赞布出世前后,象雄相继出现十八代鹏甬王,按顺序排列,他们是赤危、司伦、格蚌、列扎古格,君亚木阔、吉列古格,蚌君结、尼罗危亚、达朗司吉、札玛迪蚌、递堆白、列危结、协君师夺、黎穆朗卡、木危诺、色司杰、尼罗维亚、牟玛托郭等。以上十八代王,均以大鹏鸟甬饰其王冠左右两侧,其地神祗亦然。加之象雄一词和境内其它一些小地方均以大鹏鸟命名。可以断定,象雄人重大鹏鸟,无疑以大鹏鸟为图腾。
苏毗部落
•隋唐时期羌人部族名称。吐蕃称其为孙波。主要活跃在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藏北高原羌塘一带,因处在母系氏族制残余尚多的社会发展阶段,汉文史籍称其为女国。苏毗国以女性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女王有小女王辅佐国政。女王之夫不参与政事,以征伐为务。其国没有固定的税收,属民以射猎为生。其风俗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人皆披发,以兽皮制鞋。贵人死,实行瓮葬,崇拜阿修罗神和树神。其地出产鍮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其盛产盐,与印度有盐贸易。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遣使向隋朝贡。吐蕃兴起后,役属吐蕃,划为吐蕃的“孙波如”,后融入吐蕃。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07:1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73337249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藏族的起源及西藏的远古社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藏族的起源及西藏的远古社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