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电脑怎么设置密码)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引言: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板书:我与地坛 史铁生
要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先要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板书:一、作者简介(一)生平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史铁生,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也就是21岁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他不幸双腿瘫痪,被转回北京,后来在母亲的四处奔波下到街道工厂当了名工人,但在1981年又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面对这样一种双重打击,双腿残疾又失业,史铁生做了些什么?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取得成功,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创作:板书:(二)创作
史铁生在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我与地坛》、《答自己问》、《病隙随笔》。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今天所学的《我与地坛》就是如此。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公园前身的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从1925年开始被改为公园,但是在战乱期间被驻军占用,园内很多建筑遭到毁坏。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修整开放,被称为“地坛公园”。近年来,这座古园再次修整,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定稿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节选的前两个部分。
1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自读思考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这篇文章是节选的前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那么我、地坛、母亲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分析文章,我们先一起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
1、宿命(sù):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2、坍圮(tānpĭ):倒塌,坍塌。
3、玉砌雕栏(qì):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
4、亘古不变(gèn):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
5、颓墙:颓:坍塌,倒塌。
6、肆意(sì):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
7、隽(juàn,另同“俊”(jùn)):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8、恪守(kè):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9、捋(luō):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10、熨帖:(yù)表示心里平静。另读“熨”(yùn),如“熨斗”。
三、文章分析
第一部分: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1.作者进入古园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板书:三、文章分析
作者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在青春年华的时候残废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很悲痛,想躲避这个现实世界,想逃避现实,所以他就来到了这座古园,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从他残疾到写这篇文章,经常到这里来,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
2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他残废了,很失落很悲痛,甚至绝望,所以想到了死,而且是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又想到了为什么要出生,这样反复的想生与死的问题,想了好几年,想来想去的结果是什么呢?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人没法左右,那死呢?只要生了就必定会死的,所以不用去着急。而且他把死看作是节日,为什么会看作是节日呢?因为他生的艰难,所以他盼望着死,把死来临的那一天看作是节日的到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生与死的问题解决了,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我选择活了,但“我”应该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我们前面介绍到了,史铁生是在二十一岁时不幸瘫痪,他悲痛绝望,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在他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3.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园子?
(1)在第一节中作者就说了这是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第二节又出现了一个词语,历尽沧桑。按理说,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应该是修整的很好,很漂亮,但却是废弃的荒芜冷落的,这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找出这段中的关键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词语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地坛是荒芜的,是衰败的。而且不被人关注,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甚至还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地坛如此的荒芜,如此的冷落,但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地坛有创伤,这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他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是非常渺 3
小的。地坛在等待作者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所有光华,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作者看到人生的真相,让他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再接着看,地坛仅仅是荒芜冷落吗?在地坛还看到了什么?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一段描写的主体是什么?
蜂儿、蚂蚁、瓢虫、蝉、露水。
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小,都是很渺小的,一脚都不知道能踩死多少只蚂蚁,平时没有人去注意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即使是露水也有生命。
作者选取的景物具有很深的寓意,不管是蜜蜂、蚂蚁还是瓢虫,都能够自得其乐,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想跑就跑,想飞就飞,而作者呢?只能坐在轮椅上,他很羡慕很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园中的这些生物对作者的态度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平凡的生物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雾和云的构成是一样的,为什么用雾而不用云来比喻呢?因为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
蚂蚁:想好了才去做,而且马上去做。蚂蚁的安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
瓢虫:爬的不耐烦了就飞上天去,懂得放弃去寻求新的生活。
蝉: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得以飞翔,而且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这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了启示。
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越来越大,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它会摔出万道金光,绽放生命的灿烂。
露珠坠地的声音是轰然的,草木生长还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其实这些都是作者心灵中的声音。连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草木也在努力生长着,这些东西都激起了作者心中的热流。在史铁生眼里,地坛又是充满生气的,生机勃勃的,这又表明了什么?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连最小的生物都在忙碌、生活,这就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的理解。
4
再接着看课文,地坛还是什么样的?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作者走进地坛到写这篇文章的十五年中,地坛虽然不停有人在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作者一连用了六个譬如,这些都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这又表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地坛呢?永恒的地坛。这让我们意识到什么呢?不管我们的形体怎样被雕琢破坏,我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都不应该被改变。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的被不懂其价值的人任意雕琢破坏,但生命依然顽强,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忽飞忽走的瓢虫,苍黑的古柏,散发清香的草木和泥土,无不是生命的印迹,而这些展示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的迈上了新的人生旅途。
小结:当作者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而打算活下来之后,他就开始思考应该怎样活,到底应该怎样活呢?在第一部分中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二部分作者写母亲,我们来看看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有没有对生命的解答。
地坛——精神家园。地坛帮他解决了该不该去死和为什么出生的问题,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
第二部分:
1.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二节中作者就说了“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是善解人意的,尤其理解自己的儿子,在第二节作者写了很多“她知道”,“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等等,还有“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在写作中,写一个人要写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这篇文章中史铁生写他母亲说了什么?“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仅仅说了这一句话。作者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5
她做了什么呢?
太多太多了,我出去时,她准备好一切,把我扶上车送出门;我走了,她站在路口一直望着我走的方向;我不回来,她一直担心,等等。但她从没有阻止我出去,她总是默默的、无言的,她是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儿子残疾了,母亲承受的痛苦不会比儿子少,更何况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而我呢?“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又是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让他出去,让他思考,自己承受一切不安与痛苦。
2.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作者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吗?
没有。(1)作者说“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根本没想)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2)“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躲避母亲)母亲很为儿子担心,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
起初,儿子是不理解母亲的,但后来呢?这种态度有没有转变呢?我们接着看文中的描写: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6
(理解母亲)从清晨到夜晚,从日出到日没,“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历程是:不曾想——躲避——理解。对于这个躲避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光辉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在落魄时不想让别人知道,作者也是这样,但他并不是真正理解母亲,但最后是彻底理解了。
3.在他理解之后,母亲的行为给了他什么启示呢?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我的作品获奖了,我出名了,按理说母亲应该为我感到高兴感到骄傲,作者在和一个朋友聊天时问他的写作动机,他也说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但作者又说这并不是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母亲到底盼望他找到哪条路呢?我们来看这一段: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要像母亲一样,该承受时要承受,要有坚忍的意志,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母亲不是让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母亲只希望他能好好活着。
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每个母亲都把她的这种博大的爱无私地给了自己的儿女,作者体会到了这一点,于是,他说:
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这句话中,我们品味到什么感情?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母亲的爱体现在每个角落里,到处都充满了母亲的爱,我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爱也将伴随我的一生,将永远伴随我。同时这句话又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小结: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才慢慢领略到的。母亲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她的人生历程,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解答了他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怎样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学完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核心是什么?
对生命和爱的感悟。
7
我、地坛、母亲看似关系不密切,实际上我们细细品读分析,会发现,不管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我生命的引导者,地坛和母亲是融为一体的。板书:
以上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篇散文在写作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写作特点
(一)以平凡的事情表现不平凡的主旨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的经历,作者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忽地残废了双腿,使他的命运陡然发生了变化,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自己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但这个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众生共同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甚至渴望长生不老,生命能够永恒,正是有了这样的渴望,才激励我们超越个体苦难,战胜不幸命运,形成一种洋溢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
(二)语言富有表现力
作者的语言特色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虽然语言极其概括,却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了古园的衰败和没落。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时,则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不但观点深刻,比喻也非常精妙,充分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 ”这个题目,设身处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从写起?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先写自己,再写母亲。作者写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残疾了双腿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线上,既扣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写母亲那一部分,则由“我”这一部分派生出来。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8
史铁生不是那种依马而立下笔千言的“高产作家”,但他是一个寻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的作家——他自己给自己决定了:他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在与人的存在处境的关联方面,要比其他作家显得更为密切,更为细致,也更为丰富深刻一些。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纯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自己也变得纯洁而多情。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像地坛一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远无法忘怀。本文语言富有创新精神。例如文中对地坛的第一、二处的景物描写等。
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残疾人也有成就感,他们是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有些人甚至能做出杰出的贡献,如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等。
总结:
史铁生是个残疾人,他与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终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是作为,肩负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使命,我们更应该有着坚强的毅力,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
9
本文发布于:2023-12-24 05:1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366112249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与地坛讲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与地坛讲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