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策划师)
易混字词考释辨正——以“侯”与“候”为例
陈正正
【摘 要】从字形演变上考察,侯和候是古今字,先有侯,再有候.从词义系统分析,候是为了记录“侯”引申义“嘹望、观察”需要,在侯字加上形旁叠床架屋形成的后起分化字.从社会文化背景考证,侯与古代射侯礼密切相关,是等级文化的重要表现.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3)006
【总页数】3页(P20-21,57)
【关键词】侯;候;考释
【作 者】陈正正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23
“侯”和“候”只有一竖画的细微分别,很多人在行文书写时会混淆写错。但两者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本文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来分析这两字的异同点。
一、“侯”字释义
“侯”字最早写作“矦”,是“矦”的后起字和俗体字,只不过是在后期的规范过程中统一为“侯”字了。从字形演变上看,“矦”字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延续了甲骨文的字形,字形为 、、,可以看出是一个会意字,是“厂”和“矢”的合
体。“厂”是山崖、悬崖的意思,加上表达箭的“矢”,合体表达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的意思。后来,篆文规范化后加“人”,字形演变为“ ”,突出是人的行为。从古文字到现代汉字字形结构发生了上下结构到左右结构的变化。
文献中,“侯”本义为“古代射礼所用的箭布、箭靶”。《说文·矢部》,“侯,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又如《诗经·齐风·猗嗟》有“终日射侯,不出正矣”。《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网,不及地武。”郑玄注,“侯,所谓射布也。”《北史·宇文贵传》,“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巵置侯上,令公卿射中者即赐之。”欧阳修《九射格》,“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侯制以布为之,其中设鹄,以革为之,所射之的也。大射则张皮于侯以为之饰。”
因为古代群居以能为众射兽除害者为长者,故“侯”引申有侯爵、爵位的意思。对此,杨树达先生有精彩的描述,他讲到“盖象射侯张布著矢之形。盖草昧之世禽兽逼人,又他族之人来相侵犯,其时以弓矢为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强力善射之士能保卫其群者,则众必戴之为雄长。古人质朴,能其事者则以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发矢中侯,故谓之侯也。……诸侯之称源于射侯。”如《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又五等爵之次曰侯”。《左传·襄公十五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同样的字形解释还有另一种说法。叶玉森认为“侯国制度,殷以前不可知。大约古代有功之臣,赐以俘虏,裂土以封之,小者曰侯而已。其字从 ,象疆界,表有土地,从 ,表交胫人,乃俘虏,表有人矣。有土有人,侯国斯建。”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字形产生的理据。但是,他把“交”理解为人还有可商榷之处,把“矢”写作“交”主要是因为古音侯在匣纽侯部,交在见纽宵部,古音相近,属于会意字声化为形声字的用例,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俘虏。
侯的引申义还有君主、君王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郑玄笺,“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孔颖达疏,“诸侯者,公侯伯子男五等之总号,侯训君也。”
又引申为对士大夫的尊称。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住似阴铿。”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大中初,绵州魏城县人王助举进士,有奇文。蜀自李白、陈子昂后,继之者乃此侯也。”
还有活用为封侯、封官的意思。《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李白《赠张相镐二首》,“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后来“侯”还有虚化为助词用法。如《尔雅·释诂》,“伊、维也。伊、维,侯也。”又如《诗经·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在这里“侯”是作为句中或句首语气词,都有助词“惟”的意思。
从文化角度分析,“侯”字又与“射侯礼”密切相关。古代等级森严,非礼不足以辨君臣之位。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弓箭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射侯”与礼仪密切相关,射箭水平的高低、射杀对象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等级位置高低的标志。如《论衡·校释附编五》有“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麋布侯之类,四也。”这样的表述就很清晰展示了依照礼仪规定的射礼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有学者认为“射礼”是一种融合了生产活动、审美意味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奇特文化现象。[1]同样,持有此观点的还有“至于天子、诸侯、大夫、士所射侯制各有差等,既是‘射侯’意象象征意义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射侯’性质的具体化。”[2]
二、“候”字释义
因为在悬崖上对猎物瞄准需要观望、观察,因此,产生了引申义“瞭望、伺候”。为明确其引申义
从人,矦声。”本义是伺望、瞭望。如《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孙诒让《墨子间诂》引《说文》分析为伺望、瞭望。《吕氏春秋·贵因》,“武王使人候殷。”“候人”也就指的是伺望敌人的人。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岂敢辱候人?”杜预注,“候人,谓伺候望敌者。”
又引申为观察。如《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张汤而善候司。”颜师古注为,“观望天子意。”《陈书·后主沈皇后传论》,“(张贵妃)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韩愈《顺宗实录一》,“上每进见,候颜色,辄言其不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
也有引申为掌管伺察、稽查等事的小吏。如《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候,候以闻守。”孙诒让《墨子间诂》注释为“此候为小吏。”《韩非子·说林上》,“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郦道元《水经注·谷水》,“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元年》,“城门候引一急使至。”
三、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对“侯”和“候”的分析,诚然如于省吾先生所讲“王侯之侯与时候之候初本同字,候为后起的分化字……侯与候古通,典籍习见。““侯”与“候”古音均为匣纽侯部同音。在古代典籍里因二字形音相近,“侯”和“候”有通假混用现象。如《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畺及郊。”贾公彦疏,“侯者候迎善祥,
禳者禳去殃气。”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它们在读音上很容易分别,“侯”字常用音为 hóu(阳平),只有念地名,如福建省闽侯县时念hòu(去声)。而“候”字只有hòu一个读音。
因后代以爵位为姓,“侯”和“候”字又作为姓氏使用。不过,“侯”较为多用,“候”较为少见。“侯”姓人数多,分布广,起源较早。其最早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如战国时的侯嬴,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现今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候”姓在《百家姓》当中没有收录,但今河北景县、天津武清、内蒙古乌海、江西崇仁、云南泸水等地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也有此姓。
综上所述,侯和候是古今字,先有侯,再有候。候是在侯字加上形旁的分化字,侯既是一个单字也作为声旁使用,如猴、喉、堠、瘊、睺等。我们要通过字形演变,了解源流发展,才能够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姜 楠.“射礼”源流考[J].天津师大学报,1993(6).
[2]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19: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245520124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易混字词考释辨正——以“侯”与“候”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易混字词考释辨正——以“侯”与“候”为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