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脚褪皮是什么原因)
16、《青山不老》课堂实录
宽甸小学 温珺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课前知识积累展示:学生展示有关环境保护的标语或名言警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欣赏完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师:看完图片后你用什么词语形容前几幅?
生1:荒芜
生2:恶劣
师:那后面几幅图片呢?
生1:生机勃勃
生2:满目绿色
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的到,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一个是这个地方的15年前,一个展示的是15年后。你们能想象的到吗?
生:不能
师: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不可思议,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生:青山不老
师: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找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生2: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师:板书荒漠---------绿洲
老人
师:是老人创造了一片青山的奇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生:自由读文,找问题。
师: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我们来看看这组数字,15年,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那么谁能用了不起的语气读出这个了不起。
生:读文
师:有点了不起了,但还不是了不起的奇迹,谁再来?
生2:读文
师:你真是了不起啊,我们来看看前面,有红色的字体,请同学们一起读,把红色的字重读。
师: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
生: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生1:生机勃勃
生2:一片绿色
师:而这一片绿色,这生机勃勃都是老人创造的,这就是一个奇迹。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师: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
生: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 “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
生:说明树比较强壮
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生:树的作用是保住黄土。
师: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师:让我们一起在读读这三段话,一起感受老人创造的了不起的奇迹。
师:老人创造创造了这样了不起的奇迹,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这片奇迹的?
生: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 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这是介绍老人所在地区的环境的,我们根据注释来了解一下。
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还有没有其他条件?老人自身条件怎么样?
生:读文整理出(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在作者眼中老人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评价老人的?
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生:老人的精神
师:什么精神?指导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师: 老人的这些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生:不会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老人,你们还想不想在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个老人?下面把我们的阅读材料拿出来,读一读。
生:读阅读材料(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 。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
“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师:读完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话和 大家分享分享。
生:谈自己感受
师:同学们,为了纪念马永顺,把他植的这片林命名为“马永顺林”,我们学过了马爷爷的事了,看过这块碑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抚着这块碑我想激动的对马爷爷说,您真伟大,我们真应该向你学习。
生2:看着这片树林,我想激动的对全世界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我们一定要学习马爷爷这种植树造林的精神。
师:同学们 ,老人身上这种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做到植树造林,爱护家园。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16、青 山 不 老
奇迹
荒漠---------绿洲
老人
与山川同在 与日月同辉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18: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240082123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16《青山不老》课堂实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16《青山不老》课堂实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