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更新时间:2023-12-22 18:04:3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祭母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

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件)

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

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

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

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

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课件)

a、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b、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在这沙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叹,钦佩,赞美的语气一起再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课件)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根据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知识链接”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冻、沙尘暴。

b、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

三丈而坠”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盘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

(3)师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老人创造的奇迹,来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 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的句子吗?

2、课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老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5、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6、出示资料,介绍老人。

7、写话练习。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奇迹

小环境------艰辛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的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深刻的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

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2】篇〗

《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肆虐、盘踞、绿洲、淤泥、治理、归宿、风雨同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不屈不挠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品读课文,感受“奇迹”

交流:81岁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呈现: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指导朗读,交流朗读体会:着重引导抓住句子中的这些数字。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个奇迹?默读,交流,呈现: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 ( 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文词语解释: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如:松柏参天。

肆虐:任意残杀和破坏。

盘踞:非法占据。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险恶:凶险可怕。

竟:出乎意料的意思。要与“竞争”的“竞”区分开。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三番五次:形容很多次。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文中指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例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例句:这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凶猛:(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如:来势凶猛。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价值:积极的作用。例句: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领悟:领会。例句:他从这件普通的事情中领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感受创造奇迹的环境和过程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

1.感受大环境的险恶。

呈现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引导学生抓住“肆虐”“盘踞”等词语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2.感受小环境的艰苦。

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

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旱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

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这段话后自己的感受,说说最受感动的地方。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

重点讨论对“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的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进一步引导体会老人的劳动价值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课件呈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点拨引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总结认识,再读全文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读了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

今天的课就上的到这里,下课,喜欢就点赞加关注,学习找我不迷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3】篇〗

文本分析: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

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敢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晋西北,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文中老人的崇高精神也就难以感悟。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助益。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

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 盘踞 险恶 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归宿 如臂如股 风雨 同舟 三番五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

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

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②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

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

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18:0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239471123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pdf

标签:老人   学生   课文   创造   理解   奇迹   青山   感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