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唯一的爱)
2023镇江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1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4.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 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
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 (1)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富魅力,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借对喇叭的咏叹,实际是对那些官宦的描写,写出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在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性强。
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此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目睹宦官的种种罪行,写下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生活黑暗现实。诗人抓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 ”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共性,作者实际是比照宦官的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⑶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力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语言提示的能力。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明快、含蓄。简洁、沉郁顿挫、通俗易懂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情感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的感情。
3.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4.B
解析: (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5.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 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6.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
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7.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分析】⑴"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一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据此理解作答。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
⑵ 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濠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置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8. (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
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 “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⑵ 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 地写出了, 表现了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9.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
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10. (1)莫听 何妨 谁怕
(2)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莫听、何妨、谁怕点明苏轼的旷达的人生态度。(2)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更指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莫听 何妨 谁怕
⑵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是变形的炼字题,首先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然后在作出回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1. (1)莫听 何妨 谁怕
(2)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12.(1)“衡阳雁去”“霜满地”
(2)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13.(1)漏断;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4.(1)晚;晓
(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15.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16.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17.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8.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19. 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20.A
解析: (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解析】【分析】(1)A.错误,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几句大意是:千古以来这里经历过多少兴亡事变?岁月漫长,往事悠悠,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设问句式,“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回答,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思绪和感慨比作不息的长江水,引发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又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对历史兴衰变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③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④从词句的意境角度来看,“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 【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16:0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232196123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镇江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镇江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