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遍地月光)
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
一、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人的不幸
契诃夫
清晨,新科法学副博士柯瓦廖夫携新婚妻子坐上一辆四轮马车,顺着一条乡间小路驶去。以往,他和妻子从来没有这样早起过,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阳光向森林洒去鲜亮的光斑,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
他们不停地说着,唱着。他们此行是要去购买一处庄园——一个他们幻想的“诗意的角落”。他们要去察看的,是七等文官来哈依洛夫的庄园,它坐落在又高又陡的河岸上,
掩隐在一片白桦林的后边……红色的屋顶在万绿丛中隐约可见,土色的河岸上种满了小树。“这儿风景蛮不错!”柯瓦廖夫说,这时马车已经涉水过河,“房子在山上,山下一条河!维罗奇卡,你只是要知道,这条阶梯不成样……简直是大煞风景……如果我们买下这座庄园,那么一定要把它改造成钢质阶梯……”
维罗奇卡也喜欢这里的风景。她顺着阶梯式的山路往上奔跑,他们首先碰到一个长得粗壮的农民,这个大汉头发浓密,略带睡意,神情阴郁。“米哈依洛夫先生在家吗?”柯瓦廖夫冲他说,“你去通报老爷,就说买主来看他的庄园了。”
傻乎乎的汉子吃惊地看了看柯瓦廖夫夫妇,慢慢地挪动步子走去,但他不是走进正房,而是向正房旁边的厨房走去。从厨房的窗子里立即闪现出几张人脸,一张比一张更无精打采,更惊悚不安。
“买主来啦!”听得见窃窃私语声,“哦,上帝,米哈依洛夫庄园要卖掉了!瞧瞧,他们多么年轻!”“这些人多么滑稽!”柯瓦廖夫说,与妻子交换了眼色。
终于,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他面容衰老,头发蓬乱……他一脸苦笑,呆呆地盯视着两位不速之客……“是米哈依洛夫先生?”柯瓦廖夫举起帽子,说,“我荣幸地向您致敬……我和内人读到了地方自治银行的一则通告,知道您的庄园准备出售。也许,我们会把它买下……劳您大驾,领我们去看看。”
米哈依洛夫又苦笑了一下,眨着眼睛。在窘迫中,他把头发弄得更加蓬乱,脸上呈现
出惶恐与羞涩的表情,慈得柯瓦廖夫和他的妻子维罗奇卡相互看了一眼,忍不住微微一笑。“我很高兴,”他低声说,“愿意为你们效劳……”
“有请!不过我们刚刚起床,屋里有点乱,请多包涵。”米哈依洛夫苦笑着,把客人
领向正屋的另一端。
柯瓦廖夫戴上眼镜,摆出一副行家的模样。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已经有点年头的老砖屋,点缀着狮子的造型和纹章,墙上的泥灰已经剥落,台阶缝里长出了草。一切都显出衰败与荒凉的景象,不过从整体来看还能吸引人。在他们前边,就离屋子门廊一箭之遥,有一个闪着白光的池塘,水面上,游荡着两只鸭子和一条玩具船,池塘周围栽种着白桦树。
“啊,还有池塘!”柯瓦廖夫说,因为阳光照射,他眯缝了眼睛,“这儿很美。池塘里有鲫鱼吗?”
“有……以前还有鲤鱼呢,但后来池塘水质不好了,鲤鱼都死光了。”
“这可不好,”柯瓦廖夫用教训的口吻说道,“池塘应该经常清淤,而且池塘的淤泥和水草可以用作田里的优质肥料。一旦我们把这庄园买下,就在池塘里修建一个亭子,建在木桩上,亭子和水岸由小桥相连。”
“还可以在亭子里喝喝茶。”维罗奇卡美滋滋地幻想着。
“那当然……那座尖顶塔楼是干什么用的?”
“是供客人歇脚的厢房。”米哈依洛夫回答。
“它摆在那儿有点煞风景。我们会把它拆掉。总的来说,这里有不少东西都要拆掉,很多!”
忽然,一阵非常清晰的女人的哭声传了过来。柯瓦廖夫夫妇回过头去看正屋,但就在这一刻有一扇窗子“砰”的一声关上了,在那彩色的玻璃窗里,两只闪着泪花的大眼睛刚一显现就不见了。
“你们想看看花园和别的设施吗?”米哈依洛夫皱起他那原本就满是皱纹的脸。
柯瓦廖夫夫妇跟着去看马厩和谷仓。这位法学副博士走遍第一个谷仓,炫示了一下他的农学知识。他问庄园里有多少亩耕地,多少头牲口,责怪米哈依洛夫白白浪费了不少马粪。他不停地说着,还不时地看一眼他的维罗奇卡。
而她呢,一直在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心想:“你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呀!”
正在他们察看牲口棚的时候,又传来了哭声。
“您听,那是谁在哭?”维罗奇卡问。
米哈依洛夫摆了摆手,把身子转了过去。“奇怪。”维罗奇卡喃喃道,这时啜泣声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悲号。
“这是我妻子,上帝保佑吧……”米哈依洛夫说。
“她为什么哭呢?”
“是个弱女子呗!看不得自家的老屋被卖掉。”
“那您为什么要把它卖掉呢?”维罗奇卡问。
“太太,不是我们要卖掉,是银行……”
“奇怪,那您为什么听之任之呢?”
米哈依洛夫惊奇地瞅了一眼维罗奇卡绯红的脸,耸了耸肩膀。
“要付银行的利息,”他说,“一年要付两千一百卢布利息!到哪去找到这笔钱?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刚才你们在池塘边,也就那么随便一说,要拆掉这个啦,要加建那个啦,而这些话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把刀子捅进了她的心窝。”
往回走,路经正屋,柯瓦廖夫看见窗子里有个留平头的中学生和两个小女孩——米哈依洛夫的孩子……当维罗奇卡坐上四轮马车回家去的时候,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这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对她来说失去了吸引力。
“这一切多么令人不愉快!”她对丈夫说,“就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好了!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
“你真聪明!”柯瓦廖夫笑了,“当然,可以怜悯他们,但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谁让他们把庄园抵押出去的?他们不值得可怜。如果用心管理这个庄园,合理经营,那么在这里能过很舒心的日子。他看来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
“可是你怎么会知道他们呢,柯瓦廖夫?”
“我就是知道!我不明白,他怎么就拿不出这两千卢布?如果经营得法,如果风调雨顺,就是只靠一亩地也能活下来!”
在回到家里之前,柯瓦廖夫一直在说,而妻子听着,并且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然而,先前的那种好心情再也不会有了。米哈依洛夫的苦笑,两只一闪而过的泪眼,在她的脑海里驱之不去。后来柯瓦廖夫两次光临拍卖会,并用她的陪嫁钱买下了这处庄园,她感到烦闷得无法忍受。她不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米哈依洛夫如何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哭泣着离开他们不忍抛舍的老屋。她想象中的画面越是阴暗,她越是伤感,柯瓦廖夫却越是得意忘形。他用霸气十足的权威口吻大谈合理化经营……
柯瓦廖夫夫妇搬到空荡荡的庄园来的时候,首先映入维罗奇卡眼帘的,是一些留下的痕迹:孩子手写的课程表,缺了脑袋的洋娃娃,墙上的涂鸦“娜塔莎真傻”,等等。为了忘记别人的不幸,需要涂抹,裱糊和拆毁很多东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科法学副博士柯瓦廖夫和妻子从来没有这样早起过,这一天他们清晨就出发了,要去购买一处庄园,一个他们幻想的“诗意的角落”。
B.“这条阶梯不成样……简直是大煞风景”“池塘应该经常清淤”“这里有不少东西都要拆掉”,柯瓦廖夫的这些语言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
C.米哈依洛夫的妻子听说丈夫要卖掉自家的庄园,伤心而哭;而当她听到买主在池塘边说要拆掉这个要加建那个时,更是伤心欲绝。
D.米哈依洛夫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庄园,因此,柯瓦廖夫认为他们不值得可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反衬了柯瓦廖夫和他妻子的心情。
B.“汉子吃惊地看了看柯瓦廖夫夫妇……一张比一张更无精打采”,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再现了仆人们得知主人要卖掉庄园时的反应。
C.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写“身材矮小的男人”“面容衰老,头发蓬乱”“一脸苦笑,呆呆地盯视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米哈依洛夫的形象。
D.柯瓦廖夫最终还是购买了米哈依洛夫的庄园并搬到那里。结尾写“为了忘记别人的不幸,需要涂抹,裱糊和拆毁很多东西”,耐人寻味。
3.请简要概括小说塑造的柯瓦廖夫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面对米哈依洛夫家的不幸,维罗奇卡的表现与丈夫有不同之处。你在面对别人的不幸时可以从维罗奇卡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维罗奇卡的表现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娘
契诃夫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地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
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
“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
“我的上帝啊,”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为什么我这样苦恼!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素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虽然奶奶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晨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1903年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沙这一人物虽着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
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
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
D.娜佳乘坐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与开篇“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形成鲜明对比,以人物对环境的不同感受,反映人物思想的转变。
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
7.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
8.安德烈和娜佳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柳树
[俄国]契诃夫
凡是走过的人,当然会记得科兹亚夫卡河岸上那座孤零零的安德烈耶夫磨坊。它年过百龄,早已废弃不用,难怪看上去它像个弯腰驼背、破衣烂衫、随时都可能倒下的小老太婆。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这树也老了,驼背了。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你把手伸进树洞,你的手就会粘着黑糊糊的蜂蜜。
这柳树还支撑着另一个衰老不堪的人——老汉阿尔希普,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白天他钓鱼,夜里坐在树根上沉思。老柳树和老汉阿尔希普,日日夜夜都在喃喃自语……树和人这一生都饱经了沧桑。现在请听他们的故事……
大约三十年前,在复活节前的那个礼拜天,在柳树老婆婆过命名日的那一天,老汉又在老地方坐下,观看着春天的景色,钓着鱼。跟往常一样,周围很静……只听到人和树的低声絮语,偶尔响起一条游鱼的溅水声。老人钓着鱼,等待中午到来。阿尔希普根据邮车的铃挡声也能知道时间。中午十二点,一辆由“特”城来的邮车必定经过拦河坝。
在这个礼拜天,阿尔希普又听到了铃挡声,他放下鱼竿,开始朝堤坝张望。一辆三套马的大车翻过山包,下了坡,眼看就要来到堤坝上。邮差睡着了。赶车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巾,挥起一把短柄链锤。邮差立时不动了。不一会儿,阿尔希普听到近处有脚步声:赶车人从岸上下来,径直朝他这边奔来……他浑身颤抖,跑到柳树跟前,也没有发现阿尔希普,就把邮包塞进了树洞,之后他跑上堤坝跳上大车,而且让阿尔希普更为吃惊的是,他朝自己的太阳穴猛地一击。他把血抹了一脸,这才抽打起马匹来。
“救命啊,出人命啦!”他大声叫喊。
他的呼喊引起了回声,很长时间里阿尔希普都听见这声“救命啊!”
大约过了六天,有人来磨坊调查。在来人调查的时候,阿尔希普一直坐在水轮下,身子发抖,眼睛望着那个邮包。他看到里面有不少盖五个戳子的信封。他日日夜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鸣呜哭泣。一周后,阿尔希普已经带着邮包进了城。进城后他向人打听:
“这里的官府在哪儿?”
有人给他指点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一个条纹岗亭。他走进前厅,见到一位老爷,制服上的纽扣亮闪闪的。老爷吸着烟斗,正为什么事训斥看守人。阿尔希普走到老爷跟前,战战兢兢他讲了老柳树旁发生的事。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①
“我一会儿回来!”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在那里他被许多人团团围住……人们跑来跑去,乱成一团,小声交谈……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对他说:
“你找错了地方,老伙计。你该到下街去,那里会告诉你怎么办,这里是地方金库,亲爱的朋友!你该去找警察局。”
阿尔希普接过邮包,走了出来。
“怎么邮包变轻了!”他思忖,“比原来少了一半!”
在下街,有人指给他另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两个岗亭。阿尔希普走进去。向几名文书讲了邮包的来历。那几个人夺了他手中的邮包,对着他大声嚷嚷。他们派人去找长官,来了一个胖胖的大胡子。他简单地问了几句,拿了邮包,进了另一个房间,把门插上了。
“钱在哪儿呢?”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说话声,“邮包是空的!去告诉那个老头子:他可以走了。要不把他抓起来!不,算了,还是让他走吧!”
阿尔希普鞠了一躬,走了出来。
当时已是深秋。阿尔希普依旧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脸阴沉难看,就像那枯黄的柳树。他不喜欢秋天。当看到那个赶车人出现在身旁时,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赶车人没有发现他,径直来到柳树前,把手伸进树洞。一些湿漉漉、懒洋洋的蜜蜂爬了他一袖子。摸了一阵以后,他吓白了脸。过了一个钟头,他才到河边坐下,呆呆地望着水面。
“那东西在哪儿?”他问阿尔希普。
“我送交官府了!”他说,“不过,你这个蠢货别害怕……我告诉他们,那东西是我在柳树下拾到的……”
赶车人跳起来,一声吼叫,朝阿尔希普扑去。他把老汉打了一顿。打完之后,他却不离开老汉。他在磨坊里留下来,跟阿尔布普一起生活了。
白天他睡觉,不言不语,到了夜里就在堤坝上走来走去。邮差的幽灵也在堤坝上游荡,于是他就跟幽灵交谈。春天到了,赶车人依旧不言不语,继续游荡。一天夜里,老汉走去找他。
“够啦,你这蠢货,别再闲逛了!”他对他说,“你走吧!”
邮差的幽灵也这么说……老柳树也这么说……
“不行啊!”赶车人回答,“我倒是想走,可是腿痛,心也痛。”
阿尔希普扶起赶车人,把他带到城里。他把他领到下街,走进那间他上交邮包的办公室。赶车人跪倒在长官脚下,连连悔罪。大胡子一脸惊讶。
“你把什么罪名往自己头上安,傻瓜!”他说,“你是喝醉了?还是要我把你关进拘留所?这些恶棍都疯了!只会把事情搞乱……凶手没有找到——好,这就完了!你还想干什么?滚出去!”
当阿尔布普提到那只邮包时,大胡子哈哈大笑,那几个文书都露出吃惊的样子。看来他们的记性不好……这样,赶车人在下街赎罪不成,只好又回到柳树旁……
为了躲避良心的折磨,赶车人只好投水自尽,搅动了水面,水面上正漂着阿尔希普的浮标。赶车人溺水身亡。现在,老汉和柳树老婆婆在堤坝上能看到两个幽灵……他们莫不是在跟幽灵交谈?
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
[注]①指寄现金的挂号信件。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安德烈耶夫磨坊、老柳树和柳树洞中黑糊糊的蜂蜜,为下文阿尔希普取出邮包上交给长官做铺垫。
B.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写出了底层人物和基层官吏的众生相,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C.从赶车人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将邮包藏在树洞、把血抹了一脸然后呼救等行为,可以看出他抢劫杀人早有预谋。
D.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了长官们的贪婪、虚伪、腐败和不作为,充满讽刺和批判意味。
10.“柳树”“幽灵”意象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老佝偻的老柳树和衰老不堪的老汉阿尔希普,相依为命,同病相怜,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加了小说的悲凉底色。
B.老柳树既是阿尔希普日常生活的见证者,也是赶车人抢劫杀人和改邪归正、真诚悔罪的“目击证人”。
C.柳树低声细语、呜呜哭泣,邮差的幽灵与阿尔希普交谈,使小说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浪漫主义和神秘色彩。
D.幽灵是死者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本文中的幽灵意象,虽写出了邮差之冤死,但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11.契诃夫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请简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小人物”阿尔希普的典型性格的。
12.契诃夫最擅长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请从“平静的生活”与“事物的本质”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1、D“米哈依洛夫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庄园,因此,柯瓦廖夫认为他们不值得可怜”曲解原意。原文说“当然,可以怜悯他们,但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谁让他们把庄园抵押出去的?他们不值得可怜。如果用心管理这个庄园,合理经营,那么在这里能过很舒心的日子。他看来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由此可知,选项不是事实,这只是柯瓦廖夫的看法。
2.A“反衬”错。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是正衬,“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阳光向森林洒去鲜亮的光斑,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是乐景,而夫妇二人此时前去购买庄园的心情是开心的,所以“正衬”了柯瓦廖夫和他妻子的心情。
3.①自命不凡,盛气凌人。②夸夸其谈,喜欢卖弄。③自私自利,毫无怜悯之心。④蛮横霸道,得意忘形。
4.①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维罗奇卡对米哈依洛夫家的不幸感同身受,米哈依洛夫的苦笑和他妻子的泪眼在维罗奇卡的脑海里驱之不去。②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维罗奇卡回家时,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柯瓦廖夫买下庄园时,她感到烦闷;她想象米哈依洛夫带着一家人离开老屋的情景时,更觉伤感。③对不幸的人们给予帮助。维罗奇卡请求丈夫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
5.B“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理解错误,由文中“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她又笑,又哭”可知,她是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
6.C“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分析错误,由文中第十二段“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可知,在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下,娜佳的内心十分苦恼,烦躁不安;由最后两段可知,在奔向新生活时娜佳内心是快活的。主人公前后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7.(1)对生活感到乏味,没有兴致;
(2)怀疑人生,反思生活;
(3)对无所事事、浮华的生活深感憎恶;
(4)奔向新生活,满心快活。
8.不同:安德烈把对无意义生活的不满归结为大时代和俄罗斯的问题,与他本人无关;而娜佳则反思人生,改变自我,追求自我,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内涵:人要过有意义的、自由的、充实的生活,而不是碌碌无为、不劳而获的生活。
9、A“柳树洞中黑糊糊的蜂蜜,为下文阿尔希普取出邮包上交给长官做铺垫”错误。“柳树洞中黑糊糊的蜂蜜”没有为下文作铺垫。
10.D“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错误。本文通过邮差的幽灵和车夫的对话,才让车夫改邪归正、真诚悔罪,所以并没有削弱小伙的批判力度。
11.①言行描写。“经常坐在柳树根上”的日常行为,和赶车人的对话“我送交官府了”,描写了小人物的质朴、无私。②对比。将阿尔希普上交邮包等举动与长官们的贪婪、不作为进行对比,衬托出小人物的勇敢、正直、善良。③心理描写。“他日日夜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表现了小人物坚守良知与正义。④环境描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借环境烘托出小人物的正直善良是这个腐朽社会最后的支撑。
12.①“平静的生活”表现在阿尔希普像“柳树”一样,大多数时候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日复一日的生活,展现生活的沉寂平静。②“事物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官老爷的腐朽昏庸,人们对金钱的过分追求,践踏了生命,泯灭了良知。③本文在“平静的生活”中表现“事物的本质”,令读者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08:5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206230123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