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自强作文)
情与中国文化赏析
前言
中国文化是“情”的文化。
把“情”翻译为西方语文,困难也许和“仁”相似。英文中,找不到一个可以和“情”字对译的词语;“passions”, “emotions”,
“feelings”, “affection”, “love”等,都只是“情”之一貌;大概和“仁”(ren)一样,要翻译成“qing”才能尽其全貌。这反映了“情”在中国文化中的独有性和原创性。
“情”是人对外界人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它和英文的“passions”相似。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会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它和人的好、恶、得、失是分不开的。
“情”又指人天赋的与生俱来的“爱”和“被爱”的感情。它和英文的“love”相似。它包括了父母子女的情,丈夫妻子的情,兄弟朋友的情;人对动物、对自然、对一切有生命无生命宇宙万物的情。它是自然而然,很warm,很tender的一种情。
最高层次的“情”,是人自觉地负起责任担荷的那一种“情”。我对父母有情,于是我自觉地负起对父母的责任;我对妻儿有情,于是我自觉地负起对妻儿的责任;我对自然对生命有情,于是我自觉地
负起对自然对生命的责任。这种情有自觉、有担荷,是人情中尤为可贵的。
几千年来渗透在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中的,全是一个“情”字。中国圣贤念兹在兹的,无非都是人的情感教育,而这种教育,始于人的天赋情感体悟而终于人自觉的责任担荷。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商品在牵动并操纵人的情绪反应,人未必能够顺应自己的性情,去经历真正的喜怒哀乐。加上人的流动性强,环境变化快,人与人关系快速变化,还没来得及把情感植根,环境变了,对象也更换了──人难以全情投入地去爱和被爱。
现代人都面对着离异的危机:今日我爱你,我对你有情;他日我不再爱你,我就会对你无情了。人对自己对别人都同样不放心,不肯过早投入由有责任担荷的情。
究竟,人要怎样做,才能“顺性”地去经历真正的喜怒哀乐;才能“尽情”地去爱和被爱;才能“放心”地去负起有责任担荷的情?
至此,我们得深入地思考以下问题:
1今日社会在资讯和商业结合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以适应社会变化,有时难免出现情绪混乱、失控的现象。中国文化中的“情”,可以怎样舒缓这种暂时性的精神失调呢?
2人事的不断更替,使人难以固定用情的对象;人与人的关系短暂,使人难以全情投入地去爱和被爱;在离异的危机下,人又不放心过早投入有责任担荷的情。中国文化中的“情”,又可以怎样修补这些感情无据的精神空虚呢?
这些都是研习的时候,必须用心的。
读吴森先生《情与中国文化》,要握紧以下重点:
●中国文化,是“情”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国哲学文学艺术表达的,都是一个“情”字;
●中国儒家重视人的情感教育,教人发而中节、扩而充之,并自觉地负起责任担荷;
●中国文化中的“情”,是今日世界人类精神病的良药。
第一节 儒家对“情”及“情感教育”的重视
一、儒家对“情”的重视
人生而有“情”于中,与外物相交感而生出喜怒哀乐。人的天性各异,有所感而生的“情”与及表达“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人的喜好有别,选择用情的对象以及用情的深浅也不一而定。
无论怎样,人有“情”是上天的一种绝大的恩赐。它使我们能够对人世间的真、善、美觉得感动,以至通过人类的一切力量对它展开追求。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在向我们展现人类丰富的感情,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一切改善社会的力量,都源于人的这种感情。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是鉴于人类对自己固有尊严的捍卫、对世界自由、正义、和平的向往,对无视人权、侮辱人性尊严的野蛮暴行的愤怒憎恶──那是对人类自觉地负起责任担荷的“情”,而唤起全人类对它展开追求。鲁迅杂文匕首投枪,但他的短篇小说却对低下阶层的小人物充满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他从不肯呵责,并努力反思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他们可以尽的责任。他的小说写出了他对旧社会人那些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憎恶,对受尽压迫只懂得逆来顺受的小人物的怜悯与同情。这一切源于鲁迅对低下阶层的小人物有最高层次的''情",并自觉地作出责任担荷。
“情”是与生俱来的,但未必每个人都懂得运用这种天赋真正地去爱去憎去哭去笑,也有些人是不懂得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些人则连找出用情对象都感到困难。滥于用情,怯于用情,被情所困,为情所伤等等,都是人不懂得正确地去用情的结果;多少统治者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儿女伤害了父母的感情,朋友互相伤害了对方的感情……都是由于他们错误地了解自己的感情、没有尊重对方的感情,以及用了错误的方式去表达双方的感情。
儒家洞悉人“情”的可贵,以及“用情”的难题,于是努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贬责“不近人情”和“无情”,教人用情的时候,要“发乎情,止乎礼”;教人先从父母开始,巩固用情的对象,训练
表达感情的应有方式;再扩充至兄弟、朋友、爱人,以及其他一切人、事、物。无论孝、慈、友、恭、忠、信、和、顺,通通都建立在尊重对方的感情上面。当我们看到社会上那些把自己感情无限量膨胀、置别人感情于不顾,或以错误方式去表达感情而导致畸形、不幸的事件;回头再看儒家所珍惜的真正人“情”,以及哪一套相应的“情感教育”,我们就知道人类的真正幸福,在于人能正确的去用“情”。对于“合乎礼义、发而中节”,也就不觉得它的迂和旧,也不会错误地以为儒家教育是要“压抑中国人的感情,把全中国人都变成无感情,或者至少怯于表达自己感情的民族”了。
重点回读:儒家怎样重视人“情”的建立呢?在表达感情和用情的对象方面,儒家有什么教诲呢?儒家重视人“情”,它努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贬责“不敬人情”和“无情”。在表达感情方面,儒家教人要“发乎情,止乎礼”,要人的感情“发而中节”,并尊重对方的感情。在用情的对象上,儒家教人先从父母开始,在扩充至兄弟朋友爱人以及其他一切人、事、物。
二、儒家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人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也是各种德性修养至最完美的精神境界。儒家除了从外在的“礼的教育”,去教人达致“仁”的修为(例如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为仁”)之外,也通过内在的“情感教育”,去培养人的“仁”心。
不近人情、薄情、无情、绝情,都违反了人的本性,大大伤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仁心的扩充功夫。
以下为大家导读吴森先生在篇中提到的几个“无情”例子:
1宰我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宰我的着重点,在于君子(指统治阶层而言)有以礼乐教化天下的责任。春秋社会变动步伐很大,“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天道循环而向前,春夏秋冬亦以一年为周期,所以主张改以一年为丧期,以免禮衰樂弛。
孔子的着重点,则在于人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在子女出生后,最少投入三年的时间精神,全情照顾关怀,提携捧负,才得子女初步成长;而宰我却没有报答父母三年怀抱的恩德,
觉得三年时间太长。孔子问宰我“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马上回答“安”,丝毫没有考虑到思念哀伤之情,这才生气骂他“不仁”。
这里得要补充说明一下,孔子所处春秋时代,君子“守父母丧”、“出仕”两者不可得兼(不同于今日我们怀念父母的恩德和在社会工作是可以得兼的)。于理,宰我提出修改丧期以免礼衰乐弛,也是面对现实而情非得已;可是于情,一个“安”字就反映了他对父母的无情了。如果当时而宰我答以“未尝安也”,那么,孔子也许会与之同声嗟叹。
话说回来,如果人们对父母的情,降到“情”的最低层次──刺激反应式的情(他爱父母是因为父母爱他;一旦父母不能再爱他,他就找不到任何理由去为父母感到伤痛思念),他会觉得眼前有更多重要的事,无暇为死去的人浪费时间精神──当然还有感情。一旦这种危险的想法得到“扩而充之”,人类就会自绝于过去、将来,继而自绝于眼前见不到的人事物,终以率兽食人。
无论如何,宰我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实走偏了,反不如曾子“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这才是君子作为统治阶层者的责任。
2不葬其亲,委之于壑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
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
上古时候的这一个人,从没有认识到潜藏在自己心里的一份天赋感情,以为父母都死了,随便一骨碌把他们掉到山壑里也无不可。谁知再经过弃尸地点,看见父母尸体被野兽撕食、蛆虫吸吮,才触动他久经潜藏的一份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人情”,把父母妥为安葬。孟子引述的这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情一无所知,更加谈不上培养和扩充,他虽有天赋的恻隐之心,却不自觉,以至未能尽人子情份。
儒家看重的丧葬仪式,在“情”的第一层次来说,是厌恶看到死者尸体被野兽撕食,被蛆虫吸吮。在“情”的第二层次来说,是出于子女对父母的一种虽死犹生的深厚感情。在“情”的第三层次来说,是人自觉的负起人子的责任,对父母生养死葬,对给予我生命来源的祖先慎终追远,这些都源于人能够对自己真正的“情”有所认知。
3父亲攘羊而子证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父亲取得一只自来的羊(“攘”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是“自来而取之’的意思),大概是宰了来吃吧,当儿子的竟没有考虑其他处理方法(例如和父亲讨论怎样处理问题,一起寻找失主商讨赔等),
反把他的过失公诸于世,极力顶证他。在这个儿子的眼中,顶证父亲而得到的正直称誉,比父亲一生人的前途、名誉和以后要面对的压力更为重要。
这个儿子对父亲有情吗?这种顶证的表现方式适合吗?孔子谴责这个儿子太“不近人情”。因“一时贪念”而犯的错误,人谁无之呢?当儿子的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让父亲纠正错误作出补救,无须选择顶证方式。我们小时候犯的种种过失,那一样不是经过父母师长循循善诱?他们可有动辄把我们拉上警局告上法庭吗?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上所犯的过失,不也是经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事事包容宽大处理的吗?他们绝不忍心为了一己正直的名声,把我们一时的过失公诸于世,或者向执法机关告发,亲手毁去我们的前途。要民德归厚,彼此互相爱护,还是要有这种宽厚的人“情”。
子女对父母有情,就不会做出伤害父母的行为;父母对子女有情,就不会做出伤害子女的行为;人间有情,就不会做出互相伤害的行为。相反,彼此会关怀顾念,小心顾存犯错一方的面子,俾其机会改过迁善。儒家就是这样透过情感教育,去维持人的道德水平。在中东一些国家,被捉到的小偷会被斩手,但在当地的中国人决不忍心报警拉人,因偷去几粒糖果几个罐头而使孩子终身残废,试问于心何忍呢?
“情”的反义词不是“理”,而是“无情”。“情”不是”理”的敌人,“无情”才是“情”的敌人。儒家的“情”重视“情理兼备”,“合情合理”。有“理”支持的“情”,才不会陷“情”于“愚”。
举凡愚孝、愚忠、溺爱、盲目的爱,不晓变通的礼法……等,都不是儒家要培养的真正的情。
怎样的“情”才是合理的“情”呢?从横面来看,就是“合乎礼义,发而中节”,以合适的、正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孝悌忠信……等各种感情。从纵面来看,是“情”心恒久不变,而“情”表达形式却能与时俱进的人“情”。
重点回读:为什么儒家重视人的情感教育?怎样的情才是合理的情呢?儒家重视人的情感教育,因为儒家是通过它来培养人的人心,通过它来维持人的道德水平。儒家五种伦理关系,亦以“情”来维系。合理的“情”是能够以合适的、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情,也就是“发而中节”的情;“合理的情”,也是在“情”心恒久不变下,“情”的表达形式能够变通
第二节 “情”的政治功用及其扩充
一、“情”的政治功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严刑峻法,在乱世可以收即时的阻吓之效,使社会秩序不至于排山倒海般一下崩溃。可是旷日持久,民怨必深,人民百姓动辄得咎,
终日惶惶恐恐,社会必不健康,缺乏乐观前进的力量。如果严刑峻法落在残暴不仁的统治者手上,人民生命必如草芥,为求在峻法下生存,人民互相提防猜疑,揭发举报,甚至诬害别人以求自保,民族性必渐趋乖诈暴戾。
要民德归厚,人民乐观前进,肯为他人谋幸福,必先得统治者对人民有情,肯以仁心仁行,全力为人民谋幸福;再教以孝悌忠信,使人民彼此之间存在一份爱与被爱的感情,乐于见到自己的安乐与别人的幸福。
要人民懂得爱人,必先让他们感到被爱。以情治国,可以让人民感受到来自统治者的关怀爱护,人民亦必乐意以关爱相赠他人。偶有纠纷,也能自觉地互以对方为重,以寬待人、以礼相让。
今日社会法律至为重要,它使人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遇有纠纷,法律可以作出仲裁;遇有违反法纪,法律可以作出审判;对于未有违反法纪的,法律亦有刑示阻吓作用。社会能否正常运作,人民生命财产有否保障,视乎社会有否完善的法制支持。这已无异议。
然而,今日社会法律以外,尤需人情。很多社会不合理的事情,都在法律管制之外。比如法律没有控告子女辱骂顶撞父母的条文,但一个对父母有情的子女,绝对不会这样做。即使在法律管制之下,如果找不到犯罪证据,法律亦莫奈之何;即使有证据被控方成功提出起
诉,辩方如不自觉承认错误,也将聘律师以证据不足或钻营法律漏洞,巧挖心思以求胜诉,控方亦无必胜把握。
预防之道,在使人民有情。对社会有情,自觉地负起社会责任。自己固然奉公守法,对不法行为有一种憎恶情绪,社会罪案自然感少;继而以爱社会之心,负起保护社会之责,见到不法行为,亦懂与法律充分合作,制裁触犯法纪的人。
重点回读:为什么儒家认为“情”比“严刑峻法”,更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呢?以情治国,可以使人民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爱护,可以教育人民使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份爱与被爱的感情,并乐于见到自己的安乐与别人的幸福。如此社会才有一种乐观前进的健康力量。以严刑峻法治国,人民终日惶恐,怕动辄得咎,为求在严刑峻法下生存,必互相提防揭发举报,或诬害别人以求自保。如此,民族性,必渐趋暴戾乖诈,社会也缺乏乐观前进的健康力量。
二、“情”的扩充
1对天下人有情
前言提到,人类最可贵的“情”,是一种自觉地负起责任担荷的情。试看中西方下面三个例子:
●基督放弃天上的荣耀幸福,转生为人去经历肉身的苦难,自觉地担起人类的罪恶;
●佛祖放弃净饭王子的荣华富贵,去参透人的生老病死,自觉地担起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重责;
●孔子以人非鸟兽,不忍心效法长沮、桀溺跑到深山去隐居,置苍生百姓于不顾;反而“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宣扬“仁”教,希望把纷乱的世道纳入正轨,力挽狂澜于既倒。
基督、佛祖、孔子,都把感情中最可贵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这种心是天下人共有的,只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而已。史怀哲医生,放弃舒适的生活,跑到非洲落后的地区为土著治病,自觉地担起对土著的责任;“原子弹之父”钱学森,放弃美国崇高的专业地位,跑回战后破落的中国工作,自觉地负起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的责任;德兰修女终其一生,即使自己已届高龄,仍然不辞跋涉,在世界各个穷困落后、战火蹂躏的地方,自觉地担起照顾穷病孤寡和垂死临终者的责任;杜甫潦倒穷困,仍然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逆境中仍保持把苦难宁愿作一已担荷的自觉。
这种自觉地负起责任担荷的“情”,并不是伟大人物才有的,你和我和他都拥有,只是看我们有没有把它扩而充之罢了。但愿今后人无分地域,国无分彊界,都能彼此以“情”相代,无需再在战争罪恶的阴影下生活,那么人类的世界将是何等美丽,何等幸福!
重点回读:吴森认为诗杜甫的情,和释迦牟尼、基督的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吴森认为,他们的情都有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杜甫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纯的恻隐之心的流露,自觉地希望能够把人的痛苦担荷过来,积极替他们承受,好让他们得到幸福,这是人“情”的极至表现。
2重视夫妻之情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潘岳“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元稹“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陆游“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惘然”;煤矿工人“我每天晚上拿它当枕头睡,我也没有生病”──他们都是天下有情人,丈夫对妻子用情之深,已超越时空生死。
儒家重视夫妻情分,以维持家庭的稳定性,和健康的前进力量。夫妻之“情”已经由“一见钟情”式的情绪反应,进至双方长期的“爱”和“被爱”的感情,并且关怀顾念,互相尊重,各自负起他们应尽的责任。充满爱和责任感的家庭,才是幸福温暖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必以其父母为榜样,如此孝、悌、忠、信等教育工作,才得以开展,家庭才能成为子女乐于用情、学习用情的地方。
今日青少年问题,多源自破碎家庭;而今日家庭问题,多由自夫妻感情的破裂。
父母是子女用“情”的第一个对象。如果子女今天向这个人叫爸爸,明天他却要叫另一个陌生人做新爸爸,子女对人的感情就难以培养起来。
家庭是子女学习用情的地方,如果星期一至五,他要在一个“家”生活;星期六日,他却要收拾衣服功课玩具,到另一个“家”去居住,子女对“家”就没有归属感。父母离异,互相指责对方不肯付出更多感情,负起更多责任,子女看在眼里,他日亦不敢过早投入有责任的情。
社会稳定前进的力量来自家庭,家庭健康幸福的力量来自夫妻感情。只有夫妻互相以对方为重,情长意重,家庭社会,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得到幸福。万一夫妻最终选择离异,亦应以“人情”相待,互相尊重,自觉地负起各自应尽的责任,把对子女的伤害减至最低。
重点回读:夫妻之情是属于一种怎样的情呢?为什么儒家很重视夫妻情分?夫妻之情,是一种由双方一见钟情式的情绪反应,进展至双方长期的爱和被爱的感情。他们互相关怀尊重,并各自负起应尽的责任,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情。儒家重视夫妻情分,因为他们是家庭建构幸福的力量。通过他们,子女对人的感情,才能得到培养,对家才有归属感,而孝悌忠信等道德教育的工作才能开展。
3对古人有情
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杜甫咏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咏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他们都是天下有情人。他们的用“情”对象,已经扩充至古人,也已经超越了时空生死。
儒家重视对古人的“情”,因为古人的“情”,可以陶铸民族性情。这些夙昔的典型,为民族树立了具体的“用情”模范。对古人的“情”,最初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动共鸣,是“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的那一种感情;继而“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古人产生追慕思念之情;最终受古人“情”的熏陶,自觉的觉得有承继古人的“情”的责任。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被元兵掳后,在狱中作《正气歌》,一口气列举了十二位正气凛然的历史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最终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负起了对国家最后的责任,从容就义。文天祥对古人的“情”,抚平了他死前汹涌澎湃心情,安顿了他人生最后一程:照见了古人“义尽仁至”,愿尽最后的生命继其志,续其声。(文天祥生死之抉择自有其时代背景的局限。唯盼今日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之间彼此有情,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寻找、欣赏和建立人世间的真善美。)
看到今日有些青少年疯狂的把自己的“情”系于偶像身上的,以为偶像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参与偶像的活动时,不断的被刺激作出情绪反应,继而对偶像追慕思念,终日脑海里,莫非都是偶像的音容笑貌。可是他们可有反思这些偶像对自己的性情可有什么陶铸之功呢?如果青少年也能把情用在古今中外的楷模身上,细细感受他们的情愫,体会他们用情的伟大,以致有一天立志以继其声,那么青少年的性情又该得到多少的熏陶呢?
儒家的这种情,当然并不限于对古人的情。凡是能用情而得其正,以显出人“情”的伟大者,亦是我们用情的对象。今日社会信息发达,对于“情”的传播,尤应负起积极的责任,使天下人能以“情”互相砥砺切磋,与古人同感,与天下有情人相通。
重点回读:儒家对古人的“情”是一种怎样的情?为什么儒家重视对古人的“情”?对古人的“情”,最初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动共鸣,进而追慕思念,并受古人“情”的熏陶,自觉地觉得有承继古人“情”的责任。儒家重视对古人的情,因为古人的“情”,可以陶铸民族性情,为民族树立具体用情的模范。
本文发布于:2023-12-21 22:5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170604123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情与中国文化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情与中国文化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