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则厉,浅则揭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更新时间:2023-12-21 22:54:3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研究目的怎么写)

深则厉,浅则揭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深则厉,浅则揭

【原文】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磬:音“庆”,一种打击乐器。

(2)荷蒉:荷,音“贺”,用肩膀扛着。蒉,音“愧”,用草绳或竹片编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荷蒉,肩背着草筐。

(3)硁硁:硁,音“坑”。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形容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揭,音“气”,提起衣襟。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没。

(7)难:音“难”的去声,质问、责备。

【翻译】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磬,有一位肩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真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是鄙陋而顽固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那就顾好自己就好了。《诗经》说: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啊!没什么好质问他的了。”

【评析】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论语·宪问》)是说微生亩问孔子,为何如此忙碌奔波,四处游走,是不是在显示自己的口才呢?孔子表示不是显示口才,是痛恨顽固不化者。荷蒉者、微生亩和当时一些人都不太了解孔子,表现的态度,必然有提建议的,有说三道四的,可能还有谩骂的,面对这一些,孔子都不为所动,正面以对。

儒家的主张,是真正能福国利民的,更进一步借着礼乐教化,还要民德归厚,甚至返本归真,要在世间体现纯真、善良和宽容谅解的正面风貌,就不能只顾自己了,当时的君主不能采用儒道为邦,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阐明儒道主张,这样做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但世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理,相应而来的是奸佞小人、别有用心者的阻挠和攻击。荷蒉者虽觉得孔子有淑世之心,但他可能仍停留在“不可则止,事不关己”的状态,礼乐教化人心超出他小小自我的想象范围。从这样看来,儒家的主张,就算是乱世征伐风行,和礼乐教化并列很不协调,但显然还是人们很需要的,君主一时虽不能采用,汉代采用了,是很可贵的,还是应该坚持的。

【延展】

1、人们在面对困难或矛盾时,往往会选择以自我保护、对自己有利、不麻烦的方式处理或避开,要替别人考虑或帮助别人,那就更难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人们更冷漠自私。如何破除这冷漠自私的心态?试试看能不能多为人着想、多付出,不管人家说什么,还能笑呵呵的坚持这么做?

2、“深则厉,浅则揭”也有衡量具体的情况,做适当处理的意思。可为则为,不可则止。这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所不同。前者不太看重世间的教化,比较顾全自己;后者比较看重世间的教化,没有顾全自己太多。

想想看:孔子如果真的“深则厉,浅则揭”,不管乱世,归隐山林去了,这对历史将有何影响?

深则厉,浅则揭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本文发布于:2023-12-21 22:5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1704701231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深则厉,浅则揭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深则厉,浅则揭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pdf

标签:教化   不能   世间   主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