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郴州怎么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
平阳王平子,赴试北闹,赁居报国寺。寺中有余杭生先在,王以比屋居,投刺焉。生不之答。朝夕遇之,多无状。王怒其狂悖,交往遂绝。
一日,有少年游寺中,白服裙帽,望之愧然”。近与接谈,言语谐妙,心爱敬之。展问邦族,云:“登州宋姓。”因命苍头设座,相对噱谈。……
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遇余杭生,遂与俱来。王呼师而参之。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生大骇,始焚已作。僧曰:“适领一艺,未窥全豹,何忽另易一人来也?”生托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生惭而退。
数日榜放,生竟领荐;王下第。宋与王走告僧。僧叹曰:“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俄余杭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僧曰:“我所论者文耳,不谋与君论命。君试寻诸试官之文,各取一首焚之,我便知孰为尔师。”生与王并搜之,止得八九人。生曰:“如有舛错,以何为罚?”僧愤曰:“剜我盲瞳去!”生焚之,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生大怒,去,曰:“明日自见,勿悔勿悔!”
越二三日,竟不至;视之,已移去矣。乃知即某门生也。
……(王)又闻次年再行乡试,遂不归,止而受教。宋曰:“都中薪桂米珠,勿忧资斧。
会后有窖镪,可以发用。”即示之处。……见有金爵,类多镌款,审视皆大父字讳。盖王祖曾为南部郎,入都寓此,暴病而卒,金其所遗也。王乃喜,称得金八百余两。明日告宋,且示之爵,欲与瓜分,固辞乃已。以百金往赠著僧,僧已去。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聊斋志异·司文郎》)
【注释】①愧然:高大的样子。②嗦谈:谈笑。嗦:大笑。③归、胡:明代归有光,胡友信。明嘉靖年间精于八股文之大家。④帘中人:清代举行乡试时,贡院办公分内帘外帘,外帘管事务,内帘管阅卷。帘中人指阅卷官员。⑤窖镪:窖埋在地下的钱财。镪,古代称成串的钱,后多指白银。⑥镌款:凿刻的文字。镌:凿;款:款识,古代金属器皿上铸刻的题款。
1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夕遇之,多无状 没有礼节
..B.僧嗅而额之曰 点头,表示赞许
..C.王下第 中举
..D.审视皆大父字讳 仔细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王以比屋居,投刺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C.生惭而退/吾尝终日而思矣
..D.欲与瓜分,固辞乃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6.下列各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志者事竟成。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B.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C.今竟何如? D.越二二日竟不至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杭生举止轻狂,言谈粗俗,骄横之态令人厌恶,是个靠投机钻营获取功名的势利小人。
B.文中多处暗示那位姓宋的少年实为鬼魂,他古道热肠,尽心尽力,对王生关爱有加。
C.作者虚构了耳聋僧人凭嗅觉评判文章优劣的情节,借鬼神之口嘲弄考官的昏无知。
D.文章用荒诞虚幻的手法辛辣地讽刺埋没人材的现实,是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大胆否定。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2分)
(2)都中薪桂米珠,勿忧资斧。舍后有窖镪,可以发用。(4分)
参考答案:
14.C落榜
15.C连词,表修饰(A.介词,因为/介词,用;B.代词,他/副词,互相;D.副词,坚决/副词,本来)
16.D终究、终于(A.全、整;B.竟然、居然;C.究竟、到底)
17.C“耳聋僧人”错误,应该是“瞎眼僧人”。
18.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3分。错一处扣1分)
19.(1)盲僧笑道:“是谁多嘴告诉你的?我没有眼睛怎么能评论文章呢?”(2分。“何以”1分,通顺1分)
(2)京城柴贵得像桂木,米贵得像珍珠,但你不用担心盘费。你住的房子后边埋着银子,可以挖出来用。(4分。“薪桂米珠”、“资斧”、“发”各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山西平阳县的王平子,进京赶考,在报国寺租房住下。寺里早住着一位浙江余杭县的举子,王生因为和这位举子是隔壁邻居,送了张名帖去拜访,余杭生竟不理睬;早晚相遇时也很没有礼节。王生对余杭生的狂妄粗野很生气,就不和他来往了。
一天,有位青年到寺中游览,只见这位青年白衣白帽,身材魁梧,器字轩昂。王生走近和他搭话,这位青年言谈谦和精辟,王生从内心敬佩他。接着问到他的姓氏籍贯,青年说:“家住登州,姓宋。”王生于是吩咐仆人设座,二人谈笑风生。……
考试结束后,王平子把试卷拿出来,请宋生看,宋生十分欣赏。一天,他俩偶然走进大殿游玩,看到一个瞎和尚正坐在走廊里,摆着药摊,行医卖药。宋生惊讶地说:“这是一位奇人!他最懂得文章,不可不向他请教。”就让王平子回到寓所去把文章取来。王平子回到寓所正遇到余杭生,就与他一同前来。王平子走到和尚跟前,称他老师。那和尚以为他是来求医的,便问他患的是什么病。王平子说是来请教写文章的道理的。瞎和尚笑道:“是谁多嘴多舌啊?我没有眼睛,怎能评论文章呢?”王平子请他用耳朵代替眼睛,自已来念给他听。瞎和尚说:“三场的文章有二千多言,谁能耐着性花那么多时间听下去?不如把文章烧了,让我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了。” 王平子遵从他的意见。每烧一篇文章,那和尚就闻一闻,点点头说:“你是初次仿效几位大名家的手笔,学得虽然不十分像,也做到近似了,我刚才是用脾领受的。”王平子问他:“这样的文章能考中么?”和尚答道:“也能考中。”余杭生听了,不十分相信,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章烧了一篇试试。瞎和尚用鼻子闻一闻说:“妙啊!这篇文章我
是用心受的。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的手笔,怎么能写这么好呢!”余杭生大为惊讶,便开始烧自己的文章。那瞎和尚说:“刚才领教了一篇,尚未体会到全部妙处,为什么忽然另换一个人的文章呢?”余杭生假意说:“朋友的文章,只是那一篇,这篇才是我写的。”和尚闻了闻余下的纸灰,咳嗽了好几声,说道:“不要再烧了,实在咽不下去,现在勉强咽到胸膈;再烧,我就要呕吐了。”余杭生非常惭愧地退出去了。
过了几天,乡试发榜了,余杭生竟考中举人;王平子反名落孙山。宋生和王平子跑到瞎和尚那儿告诉他,瞎和尚便叹了口气说:“我虽然瞎了眼睛,但并没有瞎了鼻子,那些考试官简直连鼻子也瞎了!”一会儿,余杭生来了,得意洋洋地说:“瞎和尚,你也吃了人家的水饺么?现在究竟怎样?”瞎和尚笑道:“我只是谈论文章罢了,并不与你论命运。你不妨把考官们的文章,各取一篇用火烧掉,我就知道谁是你的老师。”余杭生和王平子一同搜索,只找到了八九个人的文章。余杭生说:“如闻错,拿什么惩罚?”那和尚气愤地说:“把我的瞎眼睛剜掉!”余杭生烧了起来。每烧一篇,瞎和尚都说不是;烧到第六篇,和尚忽然对着墙壁大呕大吐起来,而且放屁如雷,人们都笑起来。瞎和尚擦了擦眼睛,对余杭生说:“这才是你真正的老师呢!起初我不知道,骤然一闻,鼻子和肚皮都受了刺激,膀胱里也容纳不下,直接从肛门里放出来了!余杭生大怒,要走,并说道:“明天我还来看你,你别后悔、别后悔!”过了两三天,他却未来,到他寓所一看,已经搬走了。这才知道他正是那位考官的门徒。
……他又听说第二年还要考试,于是下定决心不回家,在京城跟着宋生学习。宋生说:“尽管京城薪桂米珠,物价昂贵,但你不用担心盘费。你住的房子后边埋着银子,可以挖出来用。”并且把埋银子的确切地点告诉了王生。..忽然发现有些金银酒杯,上面似乎刻着些字,仔细一看,都是自己祖父的名字。原来王生的祖父曾在南京六部任职,进京时也曾住在报国寺,后来暴病去世,金银原是祖父埋下的。王生因而大喜,称了称足有800多两。第二天他把这事告诉了宋生,把金银酒杯拿给宋生看,要和宋生平分,宋生坚决拒绝才罢。王生又拿出100两银子准备去酬谢盲僧,可是盲僧已经不在寺里了。
本文发布于:2023-12-21 22:1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167896247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聊斋志异·司文郎》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聊斋志异·司文郎》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