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地下车位租赁合同)
家乡的饮食风俗文化
——08旅游管理
03号 陈昌玉
我的家乡——高邮,因秦王在此“筑高台,设邮亭”而得名,别称秦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又因秦观“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句而别称盂城。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隶属于地级扬州市。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家乡高邮饮食文化
“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鸭。”高邮鸭又称高邮麻鸭,系全国三大名鸭之一,因毛色如麻雀而名。高邮养鸭的历史至少有千年,高邮鸭是高邮地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晶,双黄更是人间稀世珍品。
高邮六大名宴、十大名菜即是高邮饮食文化之精华。高邮名宴、名菜属淮扬菜系,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讲究名美、色美、形美味美。赢得了中外宾客的盛赞:食在高邮。
六大名宴之全鸭宴—全鸭宴共分四个系列,即宴、席、会、展。春有桃花宴,宴中有溢彩诱人的雏鸭迎春、冰清玉洁的芙蓉鸭舌、栩栩如生的西湖鸭群、香脆可口的鸭肉春卷;夏有荷花全鸭席,宴间有消香解热的荷花白焖鸭、三色鸭雪糕、玲珑剔透的玉骨穿翅、盐水香鸭;秋有菊花全鸭会,宴席的银杏鸭丁、琵琶鸭舌、仙鹤望月、冬有梅花全鸭展,宴有涮全鸭、雪盖鸭方、油炸鸭串及万紫千红的鸭血豆腐
六大名宴之珠湖鱼宴—高邮湖别称珠湖。珠湖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澈无污染,湖中水产品丰富,盛产青鱼、鳊鱼、白鱼、鲤鱼、鲫鱼、银鱼、黄瓜鱼、鳗鱼、黄桑鱼等60多种鱼类,以及大青虾、白米虾、蟹、龟、鳖等。利用珠湖水产品烹制的珠湖鱼宴,冷菜别具风彩,有鱼跃龙门、七星彩蝶等;热菜别开生面,有太极双鱼、蟹黄鱼羹、鸿运当头、清炖鱼珠、荷香粉鱼、鱼茸竹荪、奶汁鳜鱼等:点心别出心裁,有譬玉虾包及珠湖汤面等。
六大名宴之少游宴—秦少游是北宋著名的词学家,也是当年的美食家,曾在高邮文游台与苏东坡、孙觉、王巩相聚载酒论文,品酒评菜,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在其文笔生涯中留下了不少脍灸人口的美食诗篇。“少游宴”就是依据其《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等诗文,结合高邮传统特色菜肴,整理推出的特色宴。它将汁、味、形连在—起。讲究原汁原味,—菜一味,取料考究,制作精细,使之“原形毕露”,朴实无华。同时将野、水青连在—起。多采用“三野”,即野鸭、野鸡、野禽蛋;“三水”即湖中鱼、河中虾、泊中蟹;“三青”即地青(蔬菜)、树青(水果)、水青(水中植物如莼菜、芹菜等),形成的各种菜肴鲜美异常。
六大名宴之盂城驿宴—由于年久失传,高邮市委党校培训中心诚邀各界相关人士查阅典籍,走访耆老名流,经反复研究推出的古代饮食文明与现代饮食文化相结合的高邮特色宴席。冷菜有鸿雁传书、雪泥鸿爪等,热菜有马蹄踏雷、鱼传尺素、龙舟载宝、快马扬鞭等,点心有玉兔望月、步步升高、四喜迎宾、黄金碎银等。
六大名宴之汪氏家宴—“汪氏家宴”是根据汪曾祺生前亲自烹饪过的菜、爱吃的菜、作品提及到的菜以及他招待客人的菜,经名厨钩沉,悉心研制而推出的水乡家常菜。“汪氏家宴”取料平常,都是高邮当地产的,如麻鸭、鸭蛋、慈姑、茶干、扬花罗卜、螺蛳、昂丝鱼、虎头鲨等,看起来平常,吃起来有味;做起来简单,食后回味。汪曾祺曾书写一幅《虎头鲨歌》赠友人,其中有“虎头鲨味固自佳,嫩比河豚鲜比虾。最是清汤烹活火,胡椒滴醋紫姜芽。酒足饭饱真口福,只在寻常百姓家。”
六大名宴之清真宴—清真宴是高邮菱塘回族乡穆菱宾馆会同伊斯兰教徒吸收汉民烹饪技艺特长,促进清真饮食的发展,而创造出独特风格的淮扬清真饮食。淮扬清真菜是伊斯兰饮食文化与中国东南、华南饮食文化的融合,既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饮食南北两大流派的南方代表。
六大名宴之清真宴—清真宴是高邮菱塘回族乡穆菱宾馆会同伊斯兰教徒吸收汉民烹饪技艺特长,促进清真饮食的发展,而创造出独特风格的淮扬清真饮食。淮扬清真菜是伊斯兰饮食文化与中国东南、华南饮食文化的融合,既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饮食南北两大流派的南方代表。
十大名菜之甓合珠联—高邮双黄鸭蛋。腌制后的高邮双黄鸭蛋,蛋白似白玉凝脂,蛋黄如红桔流丹,具有油露、松沙、鲜美、细嫩。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北宋文人孙觉临湖夜读,因看到甓社湖(即高邮湖),上一巨大湖蚌张开扇壳,露出珠光之故,当年考上了进士,可谓珠光兆祥,珠光兆福。清嘉庆庚午年间,甓社珠光出现过两次。高邮人即以洁白的湖水和连续出现的珠光,与蛋白如玉、蛋黄成双作比喻,称高邮双黄蛋为“甓合珠联”,寓意吉祥。
十大名菜之珠湖雪浪—即雪花豆腐。世界上发明豆腐的是淮南的王刘安,而首创“雪花豆腐”的是高邮人,所以高邮的“雪花豆腐”风味独特。加工切成的豆腐块细如飞雪,如珠湖之浪花,它鲜美、香甜、细嫩、光滑、舒适、暖胃,食后回味留连,越吃越想吃。艺术大师刘海粟曾为其题词:“其味无穷”。
十大名菜之地久天长—即砂锅天地鸭。此菜是将高邮湖飞天的野鸭和高邮地上家养的鸭合二为一而得名。“地久天长”可红焖,可清炖,既有野味,也有秀香,秀野交织,别有风味。此为冬令滋补佳肴。
十大名菜之金宝大发—又名香酥麻鸭。香酥麻鸭油氽枣红、乳制金黄、皮脆肉嫩、咸中藏甜甜中寓香,筷子一拔,骨架倾倒,肉脱骨,皮松脆,是宴席之上等菜。“金宝大发”来自鸭子,鸭子谐称押子,它预祝新婚夫妇优生优育,早得贵子,精神大发,财源大发。
十大名菜之霞蔚凤仙—就是钗烧野鸭塌。此菜加工工艺十分考究,正象郭沫若在“凤凰在烈火中永生”中所描写的:火光熊熊,蒸气蓬蓬,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此菜特点是:清汤嫩肺天然美,骨脆肉酥野味香,是难得的佳肴。
十大名菜之雏凤迎春—即香卤桃花鹚。鹚是高邮特有的一种小水鸟,每年桃花盛开,小秧青青时为最多,所以又称桃花鹚。用五香八角卤桃花鹚,香脆、肉酥、细嫩、清醇。
十大名菜之金裹银装—又称金丝鱼片:背面有金黄色的金丝鱼,高邮人称之为昂嗤鱼。高邮地处水网地区,盛产昂嗤鱼,它的肉质细嫩,制作时取其腮边两块大如母指的蒜瓣子肉热炒。餐桌上的金练鱼片一面金黄,一面洁白,金体玉身,鲜嫩无比。
十大名菜之玉珠藏丹—玉珠藏丹就是夹心鱼园。鱼园象征玉珠,夹心的肉园为丹。巧妙地将鱼肉结合在一起,使珠中藏肉味,丹外闻鱼香
十大名菜之文游玉带—文游玉带是黄瓜鱼的雅号:黄瓜鱼.金鱼眼,通体白色透明,体修长色似玉,在文游台附近的澄河里.每当黄瓜盛开时,河里就出现这种奇美的鱼。故名黄瓜鱼。此鱼柔软细嫩,营养丰富,色香味具佳,为鱼中珍品。
十大名菜之三阳开泰—即高邮羊肉汤,为高邮临泽镇名菜。临泽镇地区湖荡多、草滩广、水草肥,故这里的羊肉汤无腥味,热能高,暖性强.含脂少,胆固醇低,味美可口。寒冬腊月,喝高邮羊肉汤,如同三月的艳阳在心中暖洋洋的,通体舒畅,故名三阳开泰。
“高邮麻鸭肥(月耷)(月耷),膘肥那个体胖个儿壮,生下鸭蛋圆溜溜,溜圆那个蛋里有双黄。”地处江苏里下河腹地的高邮,素以盛产麻鸭著名,其双黄鸭蛋更是以独物风味,脍炙人口,名扬四海。近年来,高邮市饮食服务公司运用地方名特产,推出新颖宴席——秦邮全鸭宴。
秦邮董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指高邮地区历史悠久、用料独特、风味酥绵的传统乡土特产“董酥糖”的精良的制作技艺。
它源于明代董璘(高邮人,永乐年间进士)退养还乡后为奉养寡母、慰藉慈亲的孝心大发酵,由董璘最先研制出来,传承至今已有550多年。乾隆刊本《高邮州志》在“贷属·董糖”条下注有“以董姓所置(制)得名”,因为董璘是高邮人,而高邮古称秦邮,故此饮茶佐品被世人称为“秦邮董糖”,高邮是秦邮董糖的肇始之地,也是秦邮董糖的正宗产地。
秦邮董糖的原料依托高邮独特的水土条件而产出,产品由于文化名家的懿德懿行而研制,工艺凭借历代作坊主和工厂从业人员的优化而精密,名声借助它自身酥松柔绵、清香甘甜的独特品味而风靡。它是历代诗词名家的嗜食佳品和诗词咏唱的对象,它也是高邮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曾经在南洋劝业会、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和西湖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载誉归来。
家乡特色文化
浓郁的乡土鸭蛋文化
高邮鸭蛋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特有的高邮鸭蛋文化。清明时节家家忙腌蛋,礼尚往来赠送双黄蛋,春夏吃咸蛋,秋冬食变蛋,已成为重要的饮食文化事项。高邮地区广为流传的由高邮民歌手夏国珍创作的民歌《数鸭蛋》,于1957年民歌调演时曾赴中南海演出,那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诙谐轻快风趣优美的曲调,曾博得周恩来总理愉快的笑声和好评。
数鸭蛋号子就是主要流行于我国高邮地区的除打工、搬运等号子外的民间音乐,独具特色,给人印象深刻。数鸭蛋号子其实就是数鸭蛋记数时唱的一种号子,曲调基本上是上下结构的重复和变化。《数鸭蛋》是高邮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全曲诙谐风趣,生动活泼,鸭子下水的形象、数鸭蛋的情景以及对高邮著名物产的夸耀等等,使简朴的唱词充满纯真的童趣、欢快的情绪,加上“间白”摹拟鸭子叫声的“呱呱”与唤鸭声“咦啧啧来”,让人一听心花怒放、忍俊不禁。这首民歌里水乡风光沛然流溢,显得纯真、灵动、俏皮、传神。它有一种以“唱”衬“白”,唱白巧合,毫不做作,无拘无束,仿佛混沌初开、突发而至的天真的噱头。
高邮出的名人最为世人所知的要数秦少游和汪曾祺了。几年前有幸陪高邮籍的朋友去了趟他俩的故乡,拜访了那里的名胜——文游台和汪曾祺纪念馆。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台,建在山头,面临高邮湖,风景极佳。汪曾祺纪念馆在歇山门楼的右侧,不大,三间门面,藏品也不多,大多是一些名人的留言。朋友跟我津津有味地讲了很多有关高邮鸭蛋的故事。他告诉我,和汪先生最为唱和的林斤澜先生曾写下了“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有一文学青年对汪先生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秦少游第一,您第二!”汪先生听后——也许是在酒桌上,呷一口酒,慢悠悠地说:“高邮鸭蛋是第二,我是第三。”足见在先生的心中 ,高邮鸭蛋名扬天下,胜过自己。
离开高邮的时候,同事的父母都来送我们,提了满满一旅行袋的鸭蛋给我们带上。我的同学也是念念不忘家乡的咸鸭蛋,每次不辞劳苦地从家里带过来给同宿舍的同学分享。我想,每每我们夸赞鸭蛋“真的是太好吃了”的时刻,他一定是最为自己是高邮人而自豪了吧!
朋友介绍说,他家乡过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等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了,但是咸鸭蛋总是少不了的。
而我们在作家汪曾祺的散文中也了解到另外一个特别的高邮端午节习俗,那就是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挑淡青壳的、好看的鸭蛋。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汪曾祺先生关于故乡的回忆里充满了跟鸭蛋有关的故事和玩耍。在作家的文字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节日的快乐和鸭蛋带给高邮人的满足和幸福。
以“蛋”生“机”
高邮鸭是传统地方优势资源,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近年来,高邮充分挖掘和利用高邮鸭的品种、资源、加工、市场、政策等诸多优势,建立全国生态示范区,发展生态养鸭、开发绿色产品,迅速做大做强鸭业经济。现有鸭蛋加工企业400余家,尤以很多农家个体作坊生产的小的鸭蛋品牌,更具水乡农村特色,其蛋品亦全部来自高邮湖自然生态保护区,天然放养的高邮麻鸭,全手工加工,采用农村自家腌制蛋品的方法。近年来,高邮已经开发出红太阳、三湖、秦邮等一批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品牌。
1994年,高邮成立了专门的高邮鸭研究所,这也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惟一从事高邮鸭研究的机构,主要担负着高邮鸭的保种选育和技术推广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邮鸭生产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高邮鸭由于品种优、效益高,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我国山东、福建、吉林等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包括菲律宾、坦桑尼亚等国家都曾先后前来引进品种。
高邮人聪明勤劳,围绕着高邮麻鸭发展了相关的延伸产业。2002年,高邮首次举办“中国双黄鸭蛋节”就是一台以“蛋”生“机”的大戏。2006年高邮人为将高邮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羽绒服装集散地,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首届中国羽绒服装节暨第四届双黄鸭蛋节”。高邮“两节”先声夺人,目前已落实集中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22.3亿元。其中外资项目就有19个,总投资6500万美元,另有85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33亿元,这其中就有被誉为中国第一个“21世纪新概念市场”的中国羽绒服装城。该市场总投资10亿元,首期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经营户2000家。
高邮的风俗民情
高邮民间风俗质朴、淳厚。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邮的经济习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旧时的人生仪礼有过于繁缛的倾向,今逐步简化。人们普遍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民间岁时节令有10余个,其中主要的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兴节庆亦有10个。
高邮地区流传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上传播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现今信仰者最多的是伊斯兰教(菱塘乡回民)。
民间被崇拜信仰之物甚多,民间崇拜一般都具有现实的、浅显的实用主义目的。旧时众多的俗信偶像和许多俗信术正趋消亡。
生活方式
饮食—居民以吃大米为主,辅以面食和豆制品。面食品种有面条、烧饼、油条、馒头、包子等。豆制品有豆腐、豆腐干、豆浆、粉丝、百页、素鸡、腐竹、腐皮等。不嗜辛辣,咸甜适中,口味较淡。餐制为一日三餐,一干二稀,即早晚食粥,中午吃饭,现在晚餐逐步改为吃饭。
每年春季,大多数人家在清明前腌制鸭蛋,腌雪里蕻,晒梅咸菜,腌麻菜。夏秋腌菜瓜、黄瓜,用臭卤腌苋菜秸。每年初冬,大多数人家都要腌制萝卜干、大菜(大棵青菜)、大头菜、还腌制咸鱼、咸肉,灌香肠,风鸡风鱼。平时家中常备有炒米、焦屑、饼干等随时可吃。腊月,家家户户到碓房舂米粉,以备过年时做元宵、年糕。过年时,各户还蒸馒头、包子。随着人民生活好转,菜肴中肉、禽、蛋比重逐渐加大。
高邮著名土特食品有董糖、双黄鸭蛋、松花蛋、香醋、三垛方酥、界首茶干、临泽水晶月饼、临泽羊肉、菱塘盐水鹅等。高邮双黄鸭蛋久负盛名,只有优良蛋鸭品种高邮麻鸭能够生出。双黄鸭蛋大如鹅蛋,煮熟切开两只蛋黄紧紧连在一起,蛋白似碧玉,蛋黄如玛瑙,其色鲜艳,其味鲜美,是蛋中珍品,令人啧啧称奇。此蛋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邮咸鸭蛋和松花蛋也很出名。董糖是高邮又一特产,由明代永乐进士董磷精心制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采用宫廷秘方,以芝麻屑、白糖、精面粉、大麦芽为主要原料。现在的董糖生产增加了桂花董糖、玫瑰董糖、桃仁董糖等新品种。每块董糖有48层软片组成,厚薄均匀,口味纯正,营养丰富。1985年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秦邮董糖名列第一。
高邮街头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四时不同,风味各异,令人称羡。主要品种有豆腐脑、阳春面、馄饨、水饺、汤圆、蟹黄包子、麻花、油条、插酥烧饼、馓子、麻团、油端子、荸荠串、油炸豆腐干、锅贴子、炕山芋、春卷、凉粉等等。
农历二月,荠菜刚出,未开花时,人们喜挑来作为饺子、元宵馅,味极鲜美。农历二三月间,可掐食枸杞的嫩芽作凉拌菜,名为枸杞头,据说食之可去涩。菜花黄时,在河坎、湖滩上打莒蒿苔子,可炒食。端午前后,人们采粽箬包粽子。
小孩乳牙脱落,上齿扔床下,下齿扔屋顶,民间认为如此恒牙出得快,长得整齐。麦粒肿被称为偷针眼,据说患者一人躲到门掩里,一边用衣角揉眼睛,一边反复念叨:“偷人家针,偷人家线,眼睛开个杂货店。”如此一日三次,几日便好。亦说将针还给人家,眼疾即愈。
岁时节令—传统节令 民间传统节日有十余个,其中主要的为三大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遇传统节日都伴随着丰富的节日仪礼和风俗活动。民间重视岁时节庆,人们平时生活尚俭朴,相比之下,节日之时则过于铺张。
春节—每年过春节在外地的人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凌晨开门,先放鞭炮,以示迎新。早餐吃糖茶或莲子红枣汤(意为生活甜蜜),还吃圆子(圆,“元”的谐音,一年之首)。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亲友家串门拜年,互相恭喜。贺客上门,各家都用糖果、糕饼、花生、瓜子和烟茶接待,给小辈“压岁钱”。中、晚饭吃前一天做好的饭(意为年年有余),菜也是熟的(春节忌动刀器)。初二,新婚夫妇到岳父家拜年,各家各户走亲访友。初三、初四继续拜年玩乐。初一至初四不兴扫地,防止把财气扫走。初五扫地必须从门口向屋里扫,意将财气往家扫。初五俗称“财神日”,早晨焚点香烛,放鞭“抢接财神”。旧时,这天晚上老板要请雇员吃饭,被请为上座者,即被辞退。现在春节期间,单位及群众团体大多举行团拜,慰问军烈属,举办联欢会。
元宵灯节—正月十三上灯,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十五日为高潮,十八日落灯。灯节期间,各单位和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千姿百态,有兔子灯、蛤蟆灯、鲤鱼灯、走马灯、龙灯等各式彩灯,是集彩扎、裱糊、书画、诗文、剪纸、刺绣、编织于一体的美术工艺品。现代彩灯采用各种电子、机械手段,更加引人人胜。灯节晚上还有荡湖船、踩高跷、舞龙灯、猜谜语、放焰火等民间文艺活动。至时,男女老少皆上街观灯,—片灯海,一城欢声。
二月二—龙抬头日。出嫁的女儿带子女回娘家小憩。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为花神生日。这一天果林园里须锄草、松土、浇水、施肥,树枝上挂一红布条,以使花开鲜艳,果实丰硕。
清明节—是传统扫墓祭祀的日子,家家到亡亲坟上填土,在坟顶上放两块土做坟堆帽子,并烧香焚纸。改为火葬后,人们多在这一天烧香焚纸以祭祖。各机关、学校、团体大都集体祭扫烈士墓厂献花圈,以示悼念。清明这一天还是青少年们踏青、放风筝的日子。
立夏—意即夏天开始,有吃青蚕豆、咸鸭蛋、茶叶蛋的习俗,不坐门槛可免疰夏。旧时还有称体重的习惯,现已不存。
端午—五月初五,相传是屈原投江白尽日子,旧时人们都在这—天以粽子投江纪念他。端午前几日,家家户户都忙于包裹粽子,粽子是用新鲜粽箬包裹糯米(或在糯米中掺以红豆、蚕豆瓣、红枣片、咸肉、鲜肉、火腿及虾子酱油等)煮熟,裹得越紧越有滋味,剥开粽箬取食,香粘鲜美。这一天喝雄黄酒,在大门口悬挂菖蒲、青艾驱灾避邪。小孩脸上涂有“王字”,颈上挂有盛着鸡、鸭蛋的彩线蛋络,手脚腕以及颈项上佩有用五色丝绒织成的百索,以图吉利。百索要在六月初六日扔上屋。幼女和少女还戴端午花,有“端午花,端午戴,过了端午没人爱”的说法。
乞巧节—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民间还有这天夜里看天空中牛郎、织女二星位置和多变的云彩的习俗。妇女在月光下摆香案,置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是佛教的节日,俗称“鬼节”。传说目莲救母,打开地府,逃出无数冤鬼,散在人间成为孤魂野鬼。这天,家家备素食饭菜放在路旁,并焚化纸钱,以结鬼缘。如果这年河里曾经淹死过人,到晚用五色纸扎成小彩灯,点燃烛火后,搁在大蚌壳或木片上,放在河面上浮行,这叫“放荷花灯”,专门超度河鬼。有的地方还举行“盂兰会”,请和尚放焰口、请道士斋醮,借此图太平。这天县城城隍出坛。现在除少数人家祭祖烧纸外,其余一切迷信活动都已废止。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食品主要有月饼、菱、藕、芋头等。是日家家宰鸡杀鸭备酒莱。亲友间互送月饼、鸡鸭、菱藕和糖果。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此日,求婚者带雄鹅(鸭)等礼物去女方家“追节”。晚上明月升起,焚香拜月,以贡饼(大月饼)、菱、藕、芋头等敬月公,再全家分食,然后饮酒赏月吃团圆饭。是日,在外亲人都尽量赶回与家人团聚。
重阳—九月初九,蟹肥菊黄。一般群众在重阳节这天普遍吃重阳糕。有的在糕上插上三角形小红旗,“糕”与“高”谐音,祈望步步登高。
冬至—又称大冬。冬至前一天叫小冬,全家吃面条。大冬这天早餐吃圆子。中午备一些豆腐、百页、粉丝之类素菜,焚纸祭祖先。自冬至起就是数九寒天。民间有“大冬大似年”之说。
腊八—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旧时寺庙焚香诵经,钟磐齐鸣,取果谷煮成的粥作供晶,故称腊八粥。平常人家用菜、豆、米等煮成,讲究的用桂圆肉、蜜枣、花生米、莲子、银耳、白果、栗子等掺在糯米中煮成。
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之日。晚上,各家各户在灶龛上敬灶糖、灶饭、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叩头,说许多恭维话,祈求灶神上天汇报时能隐恶扬善。俗话说:“灶官老爷上天,有—句说一句。”是日吃饭不能泡汤,说是来年会发大水。晚上孩子玩灶火,点起火把在田埂上奔跑,说是灶火旺,来年温饱且灾祸可消除。在送灶后,各户宰猪,杀鸡,置办年货,准备过年。旧时送灶日期还有“官三民四龟五兔六”的说法。这一天,还是掸尘之日,各家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过去,收帐的从送灶后开始,躲债的也从送灶后外出,接灶君在除夕。
除夕—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这日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下午家家贴春联、欢乐(挂乐)年画。家家忙煮饭烧菜,桌上不乏鱼肉珍肴,但有几样象征吉祥或平安的菜不可少,如水芹菜(因各节相通,象征路路通顺)、煮鲢鱼,当天不动筷,正月初五以后才吃,象征年年有余(鱼)。同时圆子必备,以示团圆。喝过守岁酒,吃过团圆饭,全家人恭恭敬敬接灶神。接着各户“打稻囤子”。打完闭大门,用“元花”贴封,再不让人进出,守岁开始。守岁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除夕夜鞭炮声不断,家家水缸必满,灶火务熄。除夕夜全家人一起看电视已成为新的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16:2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888055247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扬州家乡饮食风俗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扬州家乡饮食风俗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