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快的近义词)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分析解读:
1、重点掌握每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重点理解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理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
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普遍觉得本节课较难学。加上高一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布置提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
做好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案例,多联系学生外出旅游所见到的不同自然景观,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带领学生来一次全国旅行,先来到海南看一下热带风光,然后来到江南小镇,体验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第三站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感受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最后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来一次沙漠探险之旅。从地理角度看,这四个地方的景观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看景观图分析,这四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教师归纳】这四个地方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它们的气候类型不同,一定的气候类型影响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地理事物——自然带。
一、自然带(板书)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教材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完成学案上的合作探究一部分。
1、根据图5.7把每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找出来。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
温带
大陆
性气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
候
地中海气候
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热带季风气候 候
热带雨林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2、根据下面的两条线路,分析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自然带延伸方向与
线路
更替方向(用图表示)
A线-从非洲赤道向北至
欧洲北部
B线-沿40°N从亚洲东海
岸至中亚
【学生回答】学生分别回答热带、亚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教师点拨】讲解自然带与气候的相对应性以及特殊的情况:
(1)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2)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形成基础
地域分异的 地域分异的
(4)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发现自然带的分异与气候分异相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承转过渡】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性呢?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板书)
【学生板图】学生到黑板上用图的方式表示出A、B两条线自然带的延伸方向与更替方向。学生并解释自己画的图,然后说出自然带这样变化的原因。
【教师】这样的分布规律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哪些地方这个规律体现的比较明显。
【学生】非洲大陆、高纬度地区。
【总结归纳】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教师点拨】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学生对答案】
自然带延伸方向与
线路
更替方向(用图表示)
A线-从非洲赤道向北至由赤道到两极 太阳辐射
欧洲北部
B线-沿40°N从亚洲东海从沿海向内陆 海陆分布
岸至中亚
【承转过渡】教师展示一幅高山景观图片,问学生:你发现这座高山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变化,山顶处有冰雪。
【教师】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学生板图】学生根据前两个规律自然带所画的图,把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用图示表示出来。
水分
热量
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形成基础
地域分异的 地域分异的
【承转过渡】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合作探究】
1、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特点
(1)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 自然带一致。
(2)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坡高于 坡。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 规律具有相似性。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 、 和 。
2、把下列诗句蕴含的规律写下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学生回答并分析】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回答出来。
【教师点拨】1、以赤道、南北纬30度山脉山麓自然带的类型与当地气候类型影响下自然带的类型对比,可知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南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的阳坡和阴坡的判断
从南纬30度山脉南北两侧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可知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3、赤道地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和亚欧大陆东岸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具有相似性。
4、比较下面不同海拔的两座山可知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比较喜马拉雅山南坡与北坡山麓和山顶相对高度大小可知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围绕自然带学习了自然带的水平分布和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在记忆自然带的水平分布时一定要注意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一一对应和几种特殊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如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在理解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时,一定要理解自然带的变化特点。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影响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 B、以热量为基础
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
3、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
A、昆仑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天山 D、富士山
4、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5、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 )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1~3
题。
1.图中复种指数的排列顺序,主要体现的地理分布规律是 ( )
A.从赤道向两极地带性 B.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2.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原因是 ( )
A.纬度较高 B.地处内陆 C.工业发达 D.海拔较高
3.与江西相比,其农产品构成主要是 ( )
A.——春小麦、玉米 江西——水稻、油菜
B.——冬小麦、玉米 江西——水稻、油菜
C.——青稞、玉米 江西——水稻、甜菜
D.——冬小麦、青稞 江西——水稻、甜菜
右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4~5题。
4.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5.(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2009年中央电视台开年热播大戏《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在内
蒙古包头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据此完成6~7题。
6.从内蒙古包头到新疆阿克苏沿线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7.内蒙古包头所在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为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下面图1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2为图1所示地区自然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8~
11题。
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8.图1中甲地与乙地的植物群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 ( )
A.从赤道向两极地带性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9.图2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10.从工程量与工程难度考虑,图1中L1、L2、L3、L4四条公路选线较合理的是 ( )
A.L1
B.L2
C.L3 D.L4
11.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在T1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A.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
B.自然带⑦为苔原带
C.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
D.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
13.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有 (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 B.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
C.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D.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依次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冻原带。山区所产山羊毛品质甚佳,近年来颇受市场欢迎。随着牧民人口的与日俱增,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物,以补充藏民所需的部分粮食。据此回答14~15题。
14.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如上图),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干 ②工矿业开发 ③扩展牧地 ④燃料需求 ⑤花卉栽培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①③
15.藏民所栽种的旱作物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为主,其中马铃薯的栽种高度上限最高,其原因是 ( )
A.可在霜期栽种 B.适合冻土培育 C.生长季最短 D.耐碱性土壤
二、综合题
16.读非洲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图1)和陆地自然带(图2)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1中A、B两地气候特点的主要差异并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差异形成的
原因。
(2)自然带①-②-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
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述C海域在国际海运上的地位。
(4)D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试分析其资源优势和劣势。
1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
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
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
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和
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
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
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
异是以 为基础的。
评测练习答案
1、解析:一般而言,复种指数越高,其光照热量越充足,纬度越低。我国大致由南到
北复种指数降低,主要是纬度分异影响的。
答案:A
2、解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意味着其比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少,福建以山地丘陵为
主,海拔较高,导致热量相对偏少。
答案:D
3、解析: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的分界线大致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为冬小麦,以北为春小麦,因此排除A;同时,青稞主要在我国青藏高原种植,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因此排除C、D;而油菜则在我国长江流域分布集中,因此选择B。
答案:B
4、解析:根据题意,“滴水叶尖”现象常年出现的地区应是常年多雨区,选项中热带
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最易出现该现象。
答案:D
5、解析:我国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滴水叶尖”现象在此出现较为普遍。
答案:B
6、7 解析:从内蒙古到新疆的自然景观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包
头为温带草原带。
答案:6.B 7.C
8、解析:图中甲、乙两地水平距离较近,且海拔相同,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都不明显;甲、乙两地主要表现为阳坡和阴坡的不同,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D
9、解析:图中各要素均有相互指向的箭头,说明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
互制约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A
10、解析:四条公路的相对高度都超过40米,但L3经过的地方为山谷,工程量与工程
难度相对较小。
答案:C
11、解析: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及特征的影响。
答案:C
12、解析:图中①—②—③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规律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典型;⑤—⑥—⑦从较低纬向较高纬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规律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分布典型,A对;自然带⑦为冰原带,B错;自然带⑥在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大陆西岸则受暖流影响,因此东岸分布纬度比西岸低,C错误;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水分是主要因素,热量是次要因素,不能说与温度无关,D错误。
答案:A
13、解析:T2时期冰原带消失,意味着气候变暖,因此,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升高,A错误;我国华北因蒸发加强,变得更加干旱,B错误;天然橡胶的种植纬度也将升高,D错误;俄罗斯因北冰洋沿岸极冰融化,海运条件将得到改善,C对。
答案:C
14、解析:高山森林带的上限下移、下限上移,从题目叙述中可知主要是因为畜牧活动商业化,饲养的牲口大量增加,原先的森林被开辟成牧草地;另一方面,人口迅速增加,燃料的需求加大,加速对森林的砍伐,而森林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越难恢复,萎缩更快。
答案:B
15、解析:题中所描述的各种作物中马铃薯的栽种高度上限最高,一般而言海拔愈高气温愈低,生长季也愈短。一般作物若遇到霜害均会有大量的损失,马铃薯也不例外;冻土土
壤坚硬,且土壤中水分与养分均为固态,植物无法吸收,故任何作物均无法在冻土中生长;马铃薯的生长季短,属于短期可成熟的作物,因此适合在高山地区种植;高山地区若为草原环境,则土壤并非碱性,且马铃薯不一定适合碱性土壤。
答案:C
16、解析:(1)A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和暖流的影响;B位于索马里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主要是受来自陆上干燥气流和沿海寒流的影响。(2)自然带①-②-③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规律是由热量差异形成的。(3)C为亚丁湾,是东亚、南亚国家经苏伊士运河航线通往欧洲的海上捷径,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海上通道。(4)主要分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优劣势。
答案:(1)A地全年多雨,B地全年干旱。 A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受西南暖湿气
流影响,沿岸(几内亚湾)有暖流经过。B地冬季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夏季受来
自内陆干燥的西南风影响;此外,还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3)C海域地处亚欧海上捷径的必经之地,且位于世界海上石油航线上。
(4)优势:石油和天然气、光热、草场资源丰富。 劣势:淡水资源少、耕地资源
少、大多数矿产资源短缺。
17、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上。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自然带。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效果分析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了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对于这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发现规律,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了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了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了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观评记录
授课教师:
学生:高一年级
课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时间:2015年11月15日
地点:高一9班教室
听课教师点评
梁老师点评:
这节课思路清晰、学法指导适时恰当,提问能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小组讨论运用实际恰当,没有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精准到位,与生活结合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如果时间在把握好一些,充裕一些最后在做些练习,就更好了。
陈老师点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还有就是内容充实,能够很好地呈现资料,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可谓恰倒好处。
赵老师点评:
优点:1、过程完整、环节流畅。导入非常简明,通过对比图片引出本课主题不但吸引学生眼球而且引发学生思考。讲解过程很有层次性,师生互动良好;通过图表分析和让学生
动手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理解2、积极引导和善于鼓励学生。及时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肯定学生的回答3、教学内容丰富,而且重难点突出。
进一步完善的建议:1、语速过快,学生接受和反映空间不够充分;2、个别知识点未能处理得当,表达不够明确。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在教育方式上,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课堂内容教多,导致部分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学生讨论环节时间紧张,显得略感仓促,不够深入。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16:1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887226247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地理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地理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