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更新时间:2023-12-18 15:09: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摘 要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描写饮食的篇幅颇多。他的饮食散文语言精炼,内容朴实有趣。他的饮食散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平凡之美,描写对象大多是日常生活饮食,里面有他对故乡和良师故友的思念,还蕴藏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其饮食散文内容的成因以及饮食散文的内容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其饮食散文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汪曾祺 饮食散文 价值

Abstract

Wang Cengqi's pro writing describes a lot of food space. His food pro is

refined and simple and interesting. His food pro shows us the ordinary beauty of life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objects are mostly daily life diet. There

are his hometown and teachers and friends of the missing, but also contains 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

of its food pro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of food pro, so as to find out the value of

its food pro.

Key words: Wang Zengqi ;Diet pro ;value

目 录

一、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成因 ............................... 1

(一)人生经历对汪曾祺的影响 ...................................

2

(二)儒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

3

(三)道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

3

二、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内容 ............................... 4

(一)对故乡味道的思念 .........................................

4

(二)对良师挚友的怀念 .........................................

5

(三)对平淡生活的总结 .........................................

6

三、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价值 ............................... 7

(一)丰富了当代散文的题材 .....................................

8

(二)树立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观 ...................................

9

(三)呈现了新的审美价值 .......................................

9

四、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有关饮食的文化从古至今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饮食的那种热爱和重视。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一件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和生活有关的艺术。它包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也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一些从诸多中国文人对饮食的著述中就可以看出。像李渔的《闲情偶寄》,袁枚的《随园食单》,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邓云乡的《云乡话食》等。在当代作家写饮食的文章中,汪曾祺的饮食散文别具一格,他的饮食散文作品总令人百读不厌。汪曾祺写饮食,从不堆词砌藻,文风质朴。他的饮食散文说是写吃食,却又包含了其很多的人生感悟。他的文字所流露出的那种淡然自若的态度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

一、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成因

汪曾祺写饮食,语言平淡质朴。汪曾祺曾说他只能写他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他笔下所写的不是那些需要珍贵食材的美味佳肴,都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吃食,但却流露着一种淡淡的文化气息。他用细腻的语言将最接地气的日常吃食写得清新脱俗。他很少大加修饰,但内容却不显乏味。而汪曾祺之所以能将寻常的吃食写得如此出色,这与他的一生所闻所见所历不无关系,具体缘由有以下几方面:

第 1 页

(一)人生经历对汪曾祺的影响

一个作家的文字,是会受到其的人生经历所影响的。汪曾祺经历过平淡朴实的日子;也经历过坎坷挫折的岁月。然而他没有因为经历过坎坷而变得怨愤,反而一直正视这些经历。以坚韧的心性,平静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

汪曾祺出生于水乡高邮。那儿是一个民风朴素,景色秀丽宜人的地方。汪曾祺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开始的。汪曾祺出生在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从小就很受宠爱。他曾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到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曾教他读过论语写过初步的八股文。提及父亲,他则评价其父亲是一个随便的人。有同情心,又能平等待人。他认为父亲的这种脾气也影响了他的方方面面。他认为他的父亲很聪明,很多才多艺。不仅精通书画音律,对篆刻运动等也很擅长。他在那种充满文化的氛围渡过他的童年,接受其祖父的启蒙,又深受其父亲那种淡然平和的态度的影响,因此他养成了一种淡然平和又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从他之后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看出。

汪曾祺人生磨练的开端,是在他19岁时。那时候日寇入侵,让离开家乡的他的年少求学之路,显得更为艰苦。首先是体现在他去考取大学的路途上。他从上海经过香港和越南,才去到了昆明参加考试。其次是体现在他考上后在昆明的求学生活。他在《泡茶馆》一书提到他在西南联大求学那会,当生活费用完时得去挖一些野菜或是吃一些虫子来度日。但是这种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其内心,他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他曾将采野菜戏说成是“采薇”,这就可以看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你看,纵使是经历过吃野菜和虫子这样艰苦的岁月,汪曾祺的笔下也少有对世俗环境的不满和怨怼,反而将这些艰难岁月当作自己生命里一种珍贵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感悟人生。

汪曾祺在50年代被划为“右派”,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当时,被下放对于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有的人身上有着那种文人的傲气,对于被下放难以接受,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希望。而对汪曾祺来说,条件艰苦工作枯燥也不怕。他依旧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是犯了错误,是需要改造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下放劳改后才要学着开始做各种辛苦的农活。但是汪曾祺没有怨天尤人。他一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他参加劳改工作的情景,体现了他乐观的态度。再后来他摘了“右

第 2 页

派”的帽子后,还曾在极其荒凉严寒的沙岭子绘制《中国马铃薯图谱》。这些丰富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更有生活的气息,更加的趣味横生。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汪曾祺享受人生的思想以及乐观面对挫折的处事态度。困境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成就了他,与他乐观坚韧的性格相辅相成。

(二)儒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自古以来,常有文人志士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与饮食有关的内容,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文化在这方面更是早有涉及。这也对汪曾祺的创作起着一定的影响。他曾【1】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又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能“有益于世道人【1】心”的;希望能滋润他的读者的感受的;让他的读者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他的这种说法正恰恰体现出中国儒家文化那种仁爱观。因此汪曾祺的散文才总流露出一种平淡的感觉。他用看似平淡却饱含韵味的文字像读者们描绘日常的美食,借此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从而滋润了他的读者的心灵。

汪曾祺的作品还散发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以写饮食来滋润人心,还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普通人民生存状况的思考。他在《王磐<野菜谱>》一文中对王磐编写《野菜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觉得王磐那书帮助了百姓解决生活温饱问题。表现出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心。此外,儒家那种和谐和包容的精神也贯穿于他的饮食作品之中。他在《四方食事》中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2】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他还用葵和薤这两种大家不了解所以选择不去尝试的两种菜,来打趣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的创作范围过于狭隘,以此劝说人们多用开放的态度去尝试新的事物。

“采摘枸杞的嫩头, 略焯过, 切碎, 与香干丁同拌, 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2】锅爆炒, 皆极清香。”这是《人间草木·枸杞》里的一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汪曾祺的生活平凡,他亦是坦然自若,这正就是儒家精神在其身上的体现。

(三)道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不仅深受儒家精神的熏陶,还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影响,如道家文化。虽然汪曾祺说过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看出道

第 3 页

家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挺大的。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上。比如生死。生死之于他而言,和日常的吃饭睡觉等事一样平常。他在自己的书中题记中提到他年纪大了,身体各方面都有些小问题,医生让他不要吃硬的东西。这对于爱好美食的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这并没有难倒他。他发挥自己一贯积极乐观的精神,想出了以后可以做豆腐宴。我想,这种严肃的问题他都能以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对待,除了与他一直热爱生活有关之外,这也体现了道家那种超脱自然的人生观对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还体现在他面对挫折的态度上。汪曾祺的一生,并不是顺遂的。他被下放劳改过,也曾在环境艰苦的地方工作过。然而,他提及自己的这些经历时,也丝毫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怨愤的情绪。面对挫折,面对磨难,他以的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所以我们看他的文字,能看到他说自己虽然被打为“右派”,但却是幸运的,没有受什么苦。而在寒冷贫穷的地方绘制土豆的经历,他写来却颇有点骄傲的意味,觉得自己是全中国最了解土豆的人。这正是他内里那种随遇而安的道家精神的表现。

汪曾祺他一直坚持着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本心,在写作时一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在他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后,依旧不失他对人生的那种豁达和随遇而安的态度,而他晚期的作品更是饱含道家那种超脱的精神,令读者读完心中一暖。

二、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内容

汪曾祺写吃食,内容囊括天南地北的美食,不仅提及的食材多种多样,而且有时同一种食材,不同的地方吃法也不尽相同。在他的笔下,再普通不过的菜,都能变得清新脱俗,出类拔萃。使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饮食散文的内容从大致上可分为三种类别。

(一)对故乡味道的思念

汪曾祺对亲情以及人伦关系都很看重。他的美好童年是和家乡紧密联系的,然而在他少时他便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家乡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是心里深深挂念着的,难以忘却的。因而他将这份牵挂,这份怀念,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他看来,家乡高邮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但那儿的一切人事物都对他意义非凡。他在《我的家乡》中写到家乡高邮的环境,说那是一个水乡,周围

第 4 页

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有水。他说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而汪曾祺饮食散文里描写各地吃食的态度里流露出来的那种包容,正和水海纳百川的秉性相似。

在《故乡的食物》里,他写了许多家乡特有的家常美食。特别是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一文里,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那些河鲜美味。令人垂涎欲滴。他写家乡的炒米和焦屑时,说因为战乱躲到道士观里,夜晚用炒米和焦屑抗饥,使得那个夜晚带有了浪漫的色彩。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他【2】写到“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他的家乡的元宵是静静的,只有送麒麟,看走马灯以及可能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寥寥几笔就将家乡元宵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写出。他还提到在他的家乡,店铺为了祈福在年前年后采用“大开门”“小开门”的经营方式。《故人往事·戴车匠》还提到家乡关于清明的习俗则是吃螺蛳,说是清明吃螺蛳有明目的作用。而在《端午的鸭蛋》提及家乡高邮的鸭蛋,他更是语带满满的自豪感。说他去过的地方不少,也吃过很多鸭蛋,但是和他家乡的鸭蛋,都不能够相提并论。对他乡的鸭蛋,他是不屑的。他认为最好的鸭蛋就是家乡的鸭蛋,口感细腻、蛋黄又流油的那种才称得上佳。这种从文字里流露出来的对家乡的热爱,使人感动。

大抵人离开家乡后,因为离得远离得久,原先某样心中不喜的,也会变得可爱起来,汪曾祺对于家乡的咸菜茨菇汤正也是这样。他在《咸菜茨菇汤》一文中写到,小时候的他对茨菇是很讨厌的,觉得茨菇带有一种苦味,很难吃。在他十九岁离开家乡后在外漂泊的三四十年里,他没有吃到过茨菇。起初他并没有怀念那个味道,然而实在因为太久违,所以他还是动了感情,每每在菜市场遇到,总会买上一些。其实并不是他喜欢上了吃茨菇,而是他怀念在家乡吃茨菇的那些岁月时光。他在《咸菜茨菇汤》文末说的那两句“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3】就使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愁。因此,他用写食物来表达心灵深处的那份美好温暖,虽然是寻常吃食,却饱含温度。我们与其说他写家乡的美食来怀念家乡,还不如说他是用怀念家乡美食的方式来怀念家乡的人和事,怀念自己快乐的童年,怀念那家人朋友在身旁的时光。

(二)对良师挚友的怀念

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中说如果不是因为他读了西南联大,他

第 5 页

就不会成为一个他那样的作家。由此来看,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日子,对他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西南联大里,有博学多识的老师,有志同道合的同窗。在学习闲暇之余,他还充分的感受到了云南昆明的风土人情,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这样的求学经历,理所当然成为了他不能忘怀的回忆,而他写那儿的美食,我们也就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是为了记录美食。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联大学生喜爱“泡茶馆”,他在《泡茶馆》一文中提到文林街中有一家只卖绿茶和红茶的茶馆,馆中有一种上面有玻璃桌面的桌【4】子,他说“在这样的桌子上打桥牌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令人读来倍感有趣。他还在《谈师友》一书中回忆西南联大的老师们。汪曾祺说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和他相反,是个对吃的不讲究的。进城是不会正经吃饭的,大多只是吃个米线,最多加个鸡蛋和西红柿。汪曾祺和他闲逛时一起吃饭,沈从文打了酒也只是喝一小点。而写他的作文老师陶光,则写他对茶馆相当痴迷。一大早的,便到茶楼泡茶吃烧饼看书,拿烧饼的姿势还是兰花手呢。另外,他曾在《昆明菜》说过“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可见在昆明求学的那段经历对他是意义非凡的。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写昆明的吃食、昆明的茶楼等等,是从中寄托自己对自己老师的思念之情。

在汪曾祺笔下,昆明的的美食也多是一些家常味道。我们从他的《食事》中的《昆明菜》一文中可以看到,他写了有他觉得作为提味极佳的宣威火腿,有他觉得他吃过最好吃的牛肉,有他与好友吃饭时菜不够必追点的黑芥炒肉等等。他还认为无论是广东的盐焗鸡,还是常熟的叫花鸡都比昆明的汽锅鸡要逊色,在他眼里,昆明汽锅鸡可以拿金牌。他对昆明那些美味的老饭馆如数家珍。锅贴乌鱼和酱鸡腿要在东月楼吃,映时春的油淋鸡最好吃,而最好吃的过桥米线则要到某街某个拐角处。种种皆说明,在昆明的日子对他来说,哪怕是贫苦的,却也是相当滋润快乐的。我们从他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昆明当地美食的热爱。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写这些关于昆明的美食,不单单是因为怀念那儿的美食,还因为他对他老师他同窗好友的怀念。

(三)对平淡生活的总结

汪曾祺的饮食作品中写了许多自己走南闯北吃到的美味,而关于这些各地美食的描写中,则体现出了他经历颇多后所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他在《万事有心,

第 6 页

人间有味》中的《手把肉》一文中说到有人嫌弃羊肉膻,他觉得很可惜,因为他在四下蒙古时吃到了那儿的特色羊肉——手把羊肉。觉得那手把羊肉的味道无与伦比,是他一生中吃过的羊肉里最好吃的。他认为人生便如吃这羊肉一般。要去尝试适应,要用心品尝,方能发现这其中的美。他在《苦瓜是瓜吗?》中提到他带两个同乡吃炒苦瓜。同乡认为苦瓜味苦没有什么吃头,他自己是认为苦也是五味之一,既然存在就要尝一尝。就像他说我们人要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些,因而他对各种不同的口味都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而这种对美食的包容精神,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因为包容,从而看得开,所以他的文字才会透露出一种淡然自若,随遇而安。

汪曾祺很善于发现平淡生活的美好。这体现在他很会写美食,还擅长做美食上。他写的美食都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常见的,如《萝卜》、《豆腐》、《韭菜花》等文。从这些文章来看,我们可以知晓他认为人生的美好正是源于这些平淡的点滴。他的《家常酒菜》一文中写了许多关于他如何制作美食。拌萝卜的话要将丝切得越细越好;烹饪干丝则要加多多的姜丝;炒玉米一定得要挑嫩的;松花蛋拌豆腐则不能加姜米和醋等等,这些都是他独特的烹饪方法。记得很深刻的是他用家乡做凉拌枸杞头和凉拌荠菜的方法制作凉拌菠菜:菠菜只能烫八成熟;剁成泥状后还要在盘中整成宝塔的样子;再在上面堆上香干碎、姜末、虾米等;最后要淋上用酱油、香醋和香油等调制而成的料拌匀再吃。看着文字都令人觉得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凉拌菠菜呀!他还有一道独特的自己首创的菜——“塞馅回锅油条”。这道菜是他自己闲暇时琢磨出的。将油条切段再在中间塞入肉馅料回锅复炸,有趣又好吃。正如他所说家常菜要省钱省事又有新意。而他这种把普通食材做出花样的做法,正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用文字描写这些普通食材在他手下的蜕变,让我们读者明白生活的幸福感不一定是奢华的东西才能给予的。看完他的饮食散文,会发现虽然他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可是寻常的吃食都显得那样不一般,令人读起来馋涎欲滴。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了汪曾祺对待食物的那种认真以【5】及热爱。就像铁凝说的“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相信生活,生活爱’。”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于生活的态度亦是同样的认真和热爱。因为认真,因为热爱,所以在写美食也好,做美食也好,都在平常之中透露出一股用心细致。

三、 汪曾祺饮食散文的价值

第 7 页

在汪曾祺那个年代,散文创作风格多倾向于对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的表现,大体偏向空洞、浮夸,文风矫情。而就是在这一种环境下,汪曾祺的散文以其别具一格的内容,平实委婉的语言,平淡质朴的风格在众多千篇一律的散文作品中脱颖而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要说他最出色的散文,那必定是那具有鲜明特色的饮食散文。其饮食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语言风格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而且引用关于美食的一些知识,亦有一种严谨的态度。由此来看,其饮食散文的价值,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丰富了当代散文的题材

在汪曾祺那个年代,大多数作家都着笔书写对历史的反思批判,很少有人对生命的个人体验进行描写。文学创作界呈现千篇一律的浮夸风。而汪曾祺的作品一直忠于其内心,不随波逐流。他的饮食散文更是另辟蹊径,为当时散文的题材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饮食。用这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将读者们的眼光拉回现实,以期带领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

在那个年代,人们刚刚经历过一段敏感的政治时期,正处于“文革”动荡之后的前期,身心俱是不安。在思想上还是有那种跟随大众就不会出错的观念,所以许多作家的创作内容大多还是与批判历史有关。像将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伸张正义、阐扬真理的挽悼散文;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来表现信念等的回忆反思散文;以及以历史反思和对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的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等。但人们的内心,深深渴望有一片自由的平静的生活。他们不仅需要敢于直面抨击现实的作品,亦需要贴近生活的温馨之作。而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志士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都善用书吃喝之事来摆脱现实,寻求内心的安慰。因而汪曾祺的饮食散文,在当时极具魅力也就不无道理。

汪曾祺的散文题材中,“饮食”最为出类拔萃。他的饮食散文内容皆是有关生活的细小琐碎,像有关味道的《五味》,有关普通的食材的《故乡的野菜》和《菌小谱》等等。他以这独特的文学视角敲开了那时候人民群众的心。他认为作者的作品对读者影响大多是潜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因此他一直对生活保有乐观,认为人类以及中国都是很有前途的,所以他将自身带有的情趣雅致以及自身的性情和血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写出了《食事》、《泡茶馆》等有温度的书。他想借由自己的作品,来传达一些积极的,认为生活是又美又诗意的观念。

第 8 页

他的饮食散文正是以此打破了当时千篇一律的格局,以自己独有的精神魅力充实了当时的文学界。

(二)树立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观

汪曾祺里曾说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滋润人心。而这一说法正是其文学观的核心所在。他选择用作品滋润读者的心灵,是在其经过人生几十年浮浮沉沉后,发自肺腑的真实想法。他认为现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内心都比较浮躁,觉得大家都身心疲惫,需要安慰需要“滋润”。他在《我的创作生涯》里说到希望当人累了之时,能稍作歇息,喝杯清茶读读他的作品。所以他写了许多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饮食散文,希望能传递健康的乐观心态,使读者的心灵从而得到抚慰。而这样的文学观,也在他自觉地创作下贯穿于他的饮食散文。

汪曾祺写饮食,食材以及做法来自天南地北,这从他的《慢煮生活》和《食事》等饮食散文集就可以看出。他将生活中地点点滴滴经过提炼后再诗意化地呈现给我们,从而起到“滋润”的效果。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生活很美好,活着就应当珍惜生活。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中,你看不到对生活的抱怨,看不到生活里的浮躁,有的只有人和生活美好的一面。明明很平常,却透露出一种诗意般的美感。他的饮食散文不单单写吃,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他对各地人情以及各种美食的知识都很认真对待。他将这些知识与文学相结合,从而使读者在其中感受生活里的美好及有趣,进而提升读者的内心精神境界。

汪曾祺在这种文学观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温暖朴实,很少有描写生活困苦的,就算有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那个以散文抒发革命激情的年代,这样的文学观其实并不受认可,他的饮食散文经典之作《葡萄月令》就曾因此受到退稿。然而这种挫折也没有打败他,他还是依旧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自觉的做那个温暖人心的人。

(三)呈现了新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的饮食散文的另一重要价值,便是其作品中呈现出的新的审美价值。汪曾祺写日常饮食,不说品味,不说情趣,而是用审美化后的描写手法来描写他人可能觉得平淡无趣没有什么可写的日常饮食。他借以他的文字来向读者传达并不是只有奢华富足的生活才能够使人幸福,平淡朴实的琐碎里也蕴含着无穷的快

第 9 页

乐美好。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透露出一种亲和美。

他的饮食散文的主题内容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像他在《食事》一书中提到的豆腐、炒米焦屑、荠菜等就都是普通百姓的吃食。他也曾在《故乡的野菜》中说过家乡的人吃野菜,是为了度过饥荒。而他写这些,不仅从侧面表现出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注,也写出对于自己过往艰苦生活经历的重新审视反思。我想,这才是汪曾祺写饮食散文的真正用意吧。

汪曾祺的饮食散文语言自然,浅显易懂。有时会在其中混入一些口语化的句【3】【3】子,像《五味》一文里的“实在招架不了”“没法吃”。所以其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他的饮食散文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多是简洁明了的短句,令人读来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清新感,沁人心脾。比起其他将自身创作排在首位的作者,汪曾祺在创作时更多的注意到了读者,将读者拉到了和其创作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他曾自言希望自己的散文作品能够写得平淡、自然、家常一些;也说过创作时要注意节制的抒情,才能避免伤感主义。而他在其的饮食散文创作中,选用贴近现实生活的事物,采用耳熟能详的口语的表达方法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他深谙只有在贴近读者现实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影响读者。而恰恰因为这样,他的作品里的那种人文美韵和亲和之美的审美品格才得以实现,具有价值。

四、 结语

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之所以这么别具一格,与他个人的方方面面是脱不开联系的。他的作品内容选角独特新颖贴近生活;内容上包罗万象;引用的关于美食的知识考据之丰富,深深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他能在普通寻常的吃食中发现生活的点滴之美,再用其独特的手法将这些美与饮食与知识完美融合于一体,带领读者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他的饮食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生态度更是引人深思,予人温暖。也正是因为此,才显得其饮食散文的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自述[M].第1版.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245-284.

[2] 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60-97.

[3] 汪曾祺.食事[M].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22.

第 10 页

[4] 汪曾祺.泡茶馆[M].第1版.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72.

[5] 苏北.我们的汪曾祺[M].第1版.扬州:广陵书社,2018.015.

第 11 页

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15:0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883395247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pdf

标签:饮食   散文   生活   家乡   作品   读者   美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